摘 要:李白是盛唐时代精神的代表,也是当时文人才子的表率,作品一直以来受到君主及黎民的广泛喜爱。他的一生胸怀经世济民、建功立业的壮志,即使在失落中也长保着一种乐观而率真的人生态度。他激情洋溢、潇洒飘逸的诗文体现出其与众不同的超凡气度,究其缘由主要源于他骨子里的自信与忠君爱民的思想情感。
关键词:李白 建功 思想渊源
盛唐时期经济繁荣,文化先进,人们在诗文中常常充斥着强烈的自信与入世思想。李白青壮年时正值唐朝这一鼎盛时期,因此他的许多诗文也毫不例外地直接或间接地寄予了其强烈的建功立业思想。李白一生中除了创作出大量优秀的诗文,更是做出了一系列超乎于文人身份的英雄之举,如敢于孤身北上幽州探查安禄山反叛虚实、花甲之年仍请缨出征临淮上阵杀敌,等等。李白这种积极建功立业的思想的形成除了是受世风影响之外,是否还有其它的缘由呢?正所谓“言为心声”,笔者将李白的相关诗文汇集在一起进行分析,便能够较清楚地解开这一问题。其缘由主要可从如下几方面进行探究:
一、源于对祖辈的仿效承继
李白的身世众说纷纭,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按照这个说法李白与李唐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辈族弟。亦有说李白祖辈是李建成或李元吉。
而李白则在他的《赠张相镐二首》中对自己祖辈的身世做了如下描述:“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苦战竟不侯,富年颇惆怅。世传崆峒勇,气激金风壮。英烈遗厥孙,百代神犹旺。……石勒窥神州,刘聪劫天子。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誓欲斩鲸鲵,澄清洛阳水。六合洒霖雨,万物无凋枯。……”汉代大将李广为陇西成纪人,其先祖李信是秦朝名将。元光六年,李广任骁骑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汉文帝曾对李广说:“可惜呀,你没遇到时机,假如让你生在高祖时代,封个万户侯不在话下!” 故此,李白诗中所述的 “陇西人、汉边将、竟不侯”的先祖就应是汉代大将李广。诗中李白对先辈建立赫赫战功、名垂千古的英雄之举充满了崇敬与向往之情,并传达出作为英雄子孙必定会继承先祖遗风的雄心壮志。不管李白自述的身世是否证据确凿,但像祖辈那样建功立业的思想却显露无遗——“英烈遗厥孙,百代神犹旺”,即英烈李广子孙遗传其勇猛,历经百代,其精神仍然兴旺,委婉表达了自己承继祖辈精神的决心。后文中的“誓欲斩鲸鲵,澄清洛阳水”则直接表达了自己斩除奸佞,还世间明澈的决心。
二、源于对才学的自信
李白少时便博览群书,青年时期又因长期游历各地而扩充了知识、打开了视野,让他对自己的能力无比自信,同时也让他确立了人生的楷模及目标。青年时期李白所写的《上李邕》诗中曾用大鹏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时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这里的大鹏乘风能够扶摇直上九万里,就算是风停下来,它用那巨大的羽翼也能荡尽所有的海水,多么豪迈的大气魄啊!大鹏是庄子在他的《逍遥游》中所描述的一种神鸟,体形极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其翼若垂天之云”,它的翅膀拍一下水就是三千里;扶摇直上,可达九万里高空。大鹏鸟是庄子哲学中自由的象征,理想的图腾。在李白诗中,他以“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自比,这只大鹏即使不借助风力,只用翅膀拍击,也能将沧溟之水一簸而干。寥寥数笔,用夸张的手法极力表现大鸟的神奇不凡,勾划出一个力簸沧海的大鹏形象——年轻诗人心中的自我形象写照。可见年轻时的李白胸怀大志,又深受道家哲学的影响,充满了浪漫幻想,自信而又自负。
在《赠崔咨议》中李白又用了“天马”这一形象自比,以求得名士的赏识:“绿骥本天马,素非伏枥驹。长嘶向清风,倏忽凌九区。”诗中大意是写:绿骥是天宫的骏马,本来就不是伏枥之驹。它长嘶一声迎向清风,倏忽之间游遍九州。这卓尔不群、自由奔放的天马形象与李白洒脱不羁的性情不谋而合。他在另一首《天马歌》中对天马的形象有更为详细的描写:“天马来出月支窟,背为虎文龙翼骨。嘶青云,振绿发,兰筋权奇走灭没。腾昆仑,历西极,四足无一蹶。鸡鸣刷燕晡秣越,神行电迈蹑慌惚。天马呼,飞龙趋,目明长庚臆双凫。尾如流星首渴乌,口喷红光汗沟朱。”李白心中的这一匹宝马生就“虎文龙翼骨”,可见天赋不凡,必为龙虎之后裔,正应了李白自称“汉将李广后裔”的说法。
而人世间可比的形象则是司马相如、鲁仲连、侯嬴等这类名士,他在《赠张相镐二首》中写道:“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他认为自己有战国隐士鲁仲连之才、战国贤士侯嬴之智:“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应须救赵策,未肯弃侯嬴”,所以能够做经世济民的大事。正因为他自认不凡,所以在贺知章赞他为“谪仙人”时才会坦然接受,并引以为豪:“太子宾客贺公,于长安紫极宫一见余,呼余为谪仙人。”(《对酒忆贺监二首序》)总之,为李白所喜爱并用来自比的形象除了是与众不同的“大鹏”“天马”,就是由仙界而来的“谪仙人”,可见其自视甚高。
所以李白即使在无人赏识的寂寞中仍无比乐观,他认为:“宝刀隐玉匣,锈涩空莓苔。遂令世上愚,轻我土与灰。一朝攀龙去,蛙蝇安在哉?”(《酬张卿夜宿南陵见赠》)他将自己比作被锈蚀的宝刀,虽然现在被人轻视但总有一天会飞黄腾达,体现出一种逆境中不屈的顽强。被玄宗赐金放还后李白在《书怀赠南陵常赞府》中仍将自己与孔丘相比:“君看我才能,何似鲁仲尼”。也许正是这种乐观自信的精神支持着李白经受住了多次的人生挫折。
三、源于深深的忠君爱民思想
李白在《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诗中向友人诉说了自己长期无人赏识的经历:“少年落魄楚汉间,风尘萧瑟多苦颜。自言管葛竟谁许,长吁莫错还闭关。一朝君王垂拂拭,剖心输丹雪胸臆。”可见他是在经历了长期落魄的悲哀之后,受到了唐玄宗的赏识,所以他格外珍惜与感激君主对自己的情谊。
而当李白真正身处宫廷时他也看清了朝廷的黑暗,他洁身自好,不愿同流合污,便屡遭排挤诽谤:“青蝇易相点,白雪难同调。本是疏散人,屡贻褊促诮”(《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诗中李白抒发了自己难以与奸佞苟同的愤闷情绪。现实的残酷,使他不得不离开京城,却依然忘不了百姓的疾苦与皇上的恩典,他在离开长安后的诗中写到:“欲折月中桂,持为寒者薪。路旁已窃笑,天路将何因?垂恩倘丘山,报德有微身。”(《赠崔司户文昆季》)其中的“欲折月中桂,持为寒者薪”与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尽欢颜”有着异曲同工的济世之思,表达了李白对天下穷困者的悲悯之情。
漫游在外的李白亲眼目睹了玄宗后期国事衰微、生灵涂炭的混乱时局,他忧心忡忡:“强食不成味,清晨起长叹”(《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心中充满对自己难以向君主报恩的自责:“愧无横草功,虚负雨露恩”。(《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这是其即使被君主所遗弃,仍然一片忠心的真切体现。
在当时纷乱的局势下,李白选择投奔永王幕府,其初衷是出于对朝廷的忠诚,他当时所写《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一诗中表露的舍身为国精神令人感动:“齐心戴朝恩,不惜微躯捐”。可见此时的李白是甘愿舍身为国的,他对永王李璘安邦定国、扫清乱世、回报朝廷充满期待。李白的《永王东巡歌》虽然主要是对永王的赞美,但“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一句中的“日”则是喻指了身在长安的君主唐玄宗,表达出对城中君主的忠诚依恋之情,也表达出了对永王扫清入侵胡人之后百姓和平生活的向往。
但现实是残酷的,永王此举被朝中视为叛逆,而李白由于参与了永王幕府,最终被流放夜郎。此时的他磊落宣言:“谓我不愧君,青鸟明丹心”(《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流放后依旧心系国事:“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甚至在大难之后还不改初心:“圣主还听子虚赋,相如却与论文章。” 夜郎放还后,李白已经是花甲之年,可当他听说李太尉要出兵临淮平乱时,仍立志请缨上战场:“愿雪会稽耻,将期报恩荣”,只是最后因为身体状况未能如愿。这种忠君报主之情可用他《赠张相镐二首》中的诗句来概括:“一生欲报主,百代思荣亲”。
综上所述,李白积极建功立业的思想一方面是源于盛唐的普遍世风,另外也源于李白不凡的身世与复杂的人生经历,源于他游历多年对人间疾苦的洞察与亲身感受。但李白终究不是一位政治家,他在功业上一生也没有达成自己完美的理想,可他是一位优秀的文人,他在文学史留下了大量令人赞叹的完美诗篇。
参考文献:
[1]王琦.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詹锳.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
[4]赵昌平.李白诗选评[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5]葛景春.李白诗选[M].北京:中华书局,2005.
(唐海宏 黑龙江哈尔滨 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 15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