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北京城市建筑特性及规划方向

2016-05-14 20:26姚学民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6年9期
关键词:北京建筑文化

姚学民

摘 要:建筑历史不能断代,建筑文化不允割裂,建筑风格不可雷同,建筑规模即目前形成的大饼中,可以适当切割分块,不同区域的建筑,不同时代建筑,不同目标、不同功能的建筑,以现有河流、主干道为分割线,进行成片保护开发,从此意义上说,北京作为千年古都,那些代表着不同历史时期各具特色、各有风格的建筑保留了下来,当下需要对此进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并结合现代生活及时更新;对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末期的建筑进行成片置换,换旧如旧,保持格局不变、理念不变,保证社会效益从重,经济利益从轻,使后来者从建筑中看到社会主义新中国成长的脚印与步伐;对新的行政副中心建设,切不可急于求成,实践车入地,绿上天新城理念,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进行合理规划、精心布局,必须从历史、情感、文化、现实四个维度反映首都瑰宝的历史脉络、现代烙印。

关键词:建筑特性

检 索:www.artdesign.org.cn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09-0063-02

Discuss o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lanning Direction of Beijing Urban Construction

YAO Xue-min

(PLA Daily, Beijing 100832, China)

Abstract :Architectural history cant dating architectural history, architectural culture is not allowed, from this sense, as the ancient capital of one thousand, Beijing especially need us to effectively protect ancient architecture, timely updates; Construction of since the 1950 s to the eighty piece replacement, in old as sweet, keep the pattern remains the same, the same idea, the new executive vice center construction, reasonable planning, 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hebei elaborate layout.

Key words :architectural features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最近,发改委出台文件,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习近平主席曾明确指出,“城市群是人口大国城镇化的主要空间载体,像我们这样人多地少的国家,更要坚定不移,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进城镇化”;李克强总理也特别指出,“城市群对区域发展具有战略引领和支撑作用。要在有条件的地方形成各具优势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城镇化、城市群具有丰富的内涵,对于北京这座有千年城镇发展史的超大体量城市依然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建筑历史不能断代,建筑文化不允割裂,从此意义上说,北京作为千年古都,其城市内亦包含大中小的协调发展问题,尤其需要我们对现有相对小的历史建筑进行有效保护、及时更新;对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以来的中等建筑进行成片置换,换旧如旧,保持格局不变、理念不变;对大的新的行政副中心建设,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进行合理规划、精心布局。

中国的城市或多或少出了问题,不然我们不会大张旗鼓地讨论,从学术界到大众媒体,甚至惊动国家领导人,中国城市建筑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有那么些“奇奇怪怪”的建筑,有关学者看来,中国的城市空间组织缺少一种中间层次的元素,建筑单体角色消失了,只能看到城市空间的营造单位,中国过去30年来,现代主义、技术至上、数据性的、大尺度的还有精英建筑的推力,给我们留下什么?十分茫然!普通建筑、住宅、办公楼,这样的建筑都直接面对城市空间,之间缺少必要的关联,以构成特定的营造城市空间的单元体,导致的结果是城市空间的层次——城郭的、邻里的梯次关系消失,邻居空间几乎没有,但又没有形成有效链接,没有直通过渡,栈桥不在,建筑旧的肌理被拔出,新的纹理没形成,也许是突飞猛进的商业经济发展需要,也许是民众迫切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无暇顾及城市建筑中最本质的东西。

那北京怎样摆脱这已滑落到鸡肋状态的建筑形态?形成屹立于世界城市之林、风格独特的宏大建筑,使之真正能够承载文化中心、政治中心、教育中心的核心功能呢?

笔者看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才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一、四合院实行腾退整治,恢复明清时期格局,注入现代文明新文化、新思想,把四合院建筑作为为社稷谋福祉,为人民谋福利,为活跃文化创意的载体,使其真正成为可用性而不是可居性、同构性而不是异体性、民族性而不是泛化性、区域性而不是整体性建筑文化的特征特质。

北京是中国的文化艺术中心,而建筑是凝固的文化,是艺术的体验品,北京作为首都,必然伴随着兼收并蓄时代的到来,更加熠熠生辉,涌现出无限生机与活力,诸如府邸建筑、宫殿建筑、庙宇建筑、园林建筑,是北京建筑的一大优势、一大特色,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不断相互汲取、相互碰撞、融会贯通的结果。

与之伴生的四合院情结根深蒂固,可真正生活在四合院的芸芸众生冷暖自知,实事求是来讲,但凡有点改善条件的人都搬进了一幢幢拔地而起的新居;空着也是浪费,腾笼换鸟取而代之的是目前已有定论的低端业态从事者,这种现象好还是不好?需不需要规范引导?

人都是建筑下活的灵魂,没有人的居住,房间中的行走躺卧,建筑就成了躯壳,但在当今北京土地资料紧缺,四合院已破败不堪的实际情况下,如依然以人居为主、商户为王肯定不合适,使用效力低,安全隐患大,无法有效体现其经济价值与社会功能,成片的、适度规模的四合院作为老北京的标志必须保留,但有必要换个思路,进行有效保护、及时更新、合理布局。整体腾退,舍弃其作为居住的功能,让位于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高端影视机构、媒体传播公司才是方向、才是正途。

北京建筑作为旧貌换新颜的古都见证,它所留下的恢宏建筑,而今焕发的勃勃生机,它所承载的博大文化内涵,醇厚底蕴,绵长可口,它生生不息的文明足迹更是时代的缩影,建设的史诗,如同当今的世贸天阶,只有我们在回顾、在仰望时才有一幕幕历史画卷向我们展开,文化建筑或建筑文化兼有物质产品和精神文化结晶的双重社会价值,可以这样说,在我国,除了文字以外,恐怕只有各式各样的建筑才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才是文化实实在在的体现,有文化的建筑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建筑。

确实如此,回顾世界发展史,为了解决穿衣、吃饭、住房这三件大事中“住”的问题,人类先民几百年、几千年甚至上万年以来,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智慧,在世界先民的文化体系中,建筑无疑成为最具特色、最具魅力的表现形式。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建筑文化的性质和特征更是决定了它在整个人类文化中的迭代变化作用,从主要表现在于其可居性变为可用性共存,部分可居性退出,可用性加强,四合院就是典型案例;同构性而不是异体性、民族性而不是泛化性、地域性而不具备整体雷同性等方面,可以说,它是人类生活方式改变但依然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但建筑文化则是任何一个人的生存已然弱化的现代文化,而不是不能离开的生存文化。

二、五十年代以来的民居建筑,必须从改善居住环境出发,成片开发置换,救困扶危,保持原有的道路格局;办公建筑,从优化办公条件出发,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修旧如旧。

北京是近代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华夏文化发展的缩影,是中华现代文明传承的画卷,是中国经济建设发展的一个又一个标杆,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整整40年,集中劳动人民的智慧,以十大建筑作为标志,北京展览馆、北京天文馆、民族文化宫、北京火车站、钓鱼台国宾馆、军事饰物馆、北京工人体育场、国家图书馆、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中关村物理研究所、量子力学研究所、现代筒子楼等等,或点或面,或线或片,散落于北京城八区;以机械工业、国防工业、财政部等为主体沿北京西城区三里河以东一线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灰砖绿瓦五层高的建筑群,在建筑与工艺上讲,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有体量的区别,这些建筑都是“巨大的工艺”,是历史的缩影。

建筑观念的更新及与时俱进,怎么也离不开华夏文明的中心辗转来到今天的首都北京。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对弟弟子由说“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因此,林语堂评苏轼为“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其实,人道主义有“民胞”之胸,无“物与”之怀,是不足以与共产党人的宽广胸怀与人文情怀相提并论的,首都这块风水宝地具有无与伦比、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地理优势、政治优势,也自然形成了各阶层和谐共生的神经中枢之地,黎民百姓可住,达官显贵可居。

打上时代的烙印,流连于时代的足迹,我们才知自己穿越在历史的长廊里,近期更为熟悉,更加亲切,从跨越三里河一区二区三区月坛南北街,从政协礼堂、红塔礼堂、物资礼堂、地质礼堂,我们无不在历史中穿越,无不在现代中行走,万不可断代,否则我们如同浮在空中的云朵,不知飘浮在哪里,拆了拆了又拆了,不分青红皂白,形成城市建筑文脉的断层,很多区域失去了城市的记忆,身体上淹没了多少那个集体奋斗的年代,可心中却掩映了多少时代的倩影与历史的厚重! 令人欣慰的是那些代表着气势磅礴与巍峨壮观的故宫紫禁城、长城、天坛今天依然还在!

由此笔者认为,修复建筑文脉、恢复城市记忆只能因地制宜,不可因时制宜,保护并不是只保留一两栋房子,而是整个街区,五十年代以来的民居建筑,三里河片区、酒仙桥电子城片区,中关村科学研究所片区,必须从改善居住环境出发,成片开发置换,救困扶危,保持原有的道路格局,保持原有的筒子楼风貌,保留原有的人文气息,不增高,两家合一家,灰墙红墙铁篱笆;办公建筑,从优化办公条件出发,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修旧如旧,改旧如旧,保护不等于守旧,实现建筑改造的功能更新。

三、现代建筑包括首都行政中心的建设,必须从建筑规划入手,高瞻远瞩,提纲挈领;从建筑设计着手,建筑规划要有超前性;充分利用现代建筑科技成果,创造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新型现代建筑,成为新时代的标志;无财力可以预留,无经济可以预设,无经验可以预感。千不可短视,万不可鸡肋。

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便于整个工程按照周密考虑的预定方案,不求统一步调,一蹴而就,但求循序渐进,顺利进行 。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首都行政副中心的建设,规划先行,总体思维上必须体现错落有致,水天一色,高屋建瓴,体现运河特色,展现巢运文化,呈现帆船风格,上人行,绿树成荫,车地行畅通文明、库深耕地下三层。不怕花钱,不可短视,使之成为现代化都市的首都行政效益中心;令人欣喜的是本市双管齐下,一方面正在修订城市总体规划,北京市将划定70%市域面积纳入生态红线区;一方面积极疏解非首都功能,把握经济新常态的历史机遇,以建设北京行政副中心为契机,此次总规修订是“增量”规划向“减量规划”的改革,划定城市增长刚性边界,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生态红线区支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山区、森林河流湖泊等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

笔者认为,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北京行政副中心的建设要揪住建筑、建筑布局这个牛鼻子,不可急于求成,打好基础,以运河为切割线,花大力气、花大工夫、花大价钱,修建四通八达的地下长廊,真正做到车入地,绿上天,彻底解决日益增长的经济需求与大城市病的矛盾,还青山绿水于新北京。

猜你喜欢
北京建筑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谁远谁近?
北京,北京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