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成 李鸾汉 黄文华 范江 梁志斌
福建,曾有“闽道更比蜀道难”之叹。“十二五”期间,福建累计完成交通固定投资超过5600亿元,实现了“市市有快铁、县县通高速、镇镇有干线、村村通客车”目标。闽道通衢连四海,一曲华章动人心!
在“十二五”期间,福建累计完成公路建设投资3480亿元,公路总里程达到10.3万公里,其中,新增高速公路2600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5000公里,形成“三纵六横”骨架网;建成普通干线公路3600公里,普通国省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例达65%;建设改造农村公路1.3万公里,全省100%建制村实现通硬化公路。实施农村公路生命防护工程3.3万公里,改造危桥约1740座。
铁路网建设全面提速,基本形成“两纵五横”的铁路网络主骨架。过去5年,福建累计完成铁路建设投资1150亿元,通车里程达3300公里,新增1168公里,其中快速铁路达1570公里,新增1066公里。合福高铁、厦深、向莆、龙厦、赣龙扩能建成通车,在建南三龙、福州至平潭、衢州至宁德3条快速铁路,在建里程508公里;疏港铁路支线建成5条、在建3条,海铁联运格局初步形成。
城市(际)轨道交通建设也在“十二五”期间启动。五年累计完成城市(际)轨道交通建设投资约250亿元,福州地铁1、2号线和厦门地铁1号线~3号线(两市地铁一期规划项目)全面启动建设,在建里程突破100公里。相关负责人表示,福州地铁1号线有望在今年国庆通车。
福州城市轨道交通二期建设规划和全省城际轨道近期建设规划获国家批复,武夷新区旅游观光轨道交通一期工程动工建设。
大路丰碑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地丘陵面积占国土面积的80%以上,素有“闽道更比蜀道难”之说。曾几何时,交通闭塞、信息滞后,成为制约福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要致富、先修路。为了打破阻碍福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1994年,福建省委、省政府吹响了高速公路建设的号角。从1997年12月福建第一条高速公路——泉厦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实现零的突破起,福建高速公路从无到有,快速推进,不断发展壮大,在八闽大地上奏响了“蛟龙擘水”的奋进曲,实现了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
“十二五”期间,福建省高速公路完成建设投资约2100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1.7倍;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600公里,在“十一五”基础上实现了翻番。到2015年底,福建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002公里,建成“三纵六横”高速公路主骨架,高速公路密度达到4.2公里/百平方公里,处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建成省际出口16个,实现了与周边省份的全面对接,为“十二五”圆满收官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交通要发展,规划要先行。从最初的“一纵两横”,到2005年《海峡西岸经济区高速公路网规划》出炉,规划构建“三纵四横”高速公路骨架网;再到2008年对规划进行修编,要求构建“三纵八横”高速公路主骨架网,福建省高速公路规划里程不断延伸,布局更加合理,定位更加明确。
“标准成为习惯、习惯符合标准、结果达到标准”。这是福建高速公路标准化建设的核心理念。
在工地现场,施工人员告诉记者,按照工地建设标准化要求,每个标段原则上集中建设一个拌和站、一个钢筋加工场和一个预制梁场,拌和站面积要达到1万平方米,钢筋加工场面积要达到2000平方米,每个预制梁场至少生产300片梁片,并采用全自动强制式混凝土拌和机、数控钢筋加工机等先进设备。过去的小钢筋加工坊和小拌和站,在福建高速公路建设工地早已经消失不见了。
近年来,福建省还大力推进管理方式现代化,建设了远程在线视频实时监控系统,可以远程实时察看一线工地情况,以信息化手段来保障标准化管理的落实。
穿山越壑破万难
福建省地处东南沿海,地域狭小、地形地质复杂、地理位置独特,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呈现桥隧比例大、跨江跨海桥梁多等特点。福寿高速公路公司董事长陈合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用“炼狱”来形容建设过程之艰辛。
福安至寿宁高速公路地处洞宫山脉南段,沿线山岭起伏,沟深坡陡,地形差异悬殊。邵武至光泽高速公路主线穿越武夷山脉山岭重丘区、五跨富屯溪、三跨鹰厦铁路,施工难度极大。京台建瓯至闽侯高速公路桥隧比例高达73.1%,有3座隧道长度都在6公里以上,其中的牛岩山隧道和黄竹山隧道更分别长达9252米和8668米。由于穿梭在崇山峻岭间,施工过程中又经常出现岩爆、涌水等问题,让福建高速公路的建设者们费了不少心思。记者了解到,仅黄竹山隧道就修了890天才贯通,实属不易。
记者驱车行驶在京台高速公路上,感觉自己一会儿在山顶,一会儿在山腰,一会儿车窗外云雾缭绕,一会儿又可以见到清清的河水在山脚下流淌。
这条高速公路的状况,正是福建大多数高速公路穿行于崇山峻岭间的一个缩影。
在福建高速公路建设现场,“五加二”、“白加黑”早已成为常态。“五大战役”、“百日攻坚战”、“大干150天”、“百日会战”等,一场场轰轰烈烈的战役相继打响。
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和进度,福建省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省、市高指领导挂点重点项目,项目业主和工作组常驻工地,全力协调征迁、资金和技术难题,抓质量、保安全、促进度;每个项目都倒排计划、卡紧节点、倒逼施工,并实行“一月一通报、一季一检查”等措施,保障通车目标实现;春节期间,所有控制性工程都不放假坚持施工。
所有的这些,目标都直指2015年:实现“县县通高速”、通车里程5000公里。
更要绿水青山
福建省高速公路在建设过程中,十分注重与自然生态、人文历史的和谐,尽可能为自然和人文景观“让道”。
针对项目建设过程中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情况,福建省高速公路把项目主体工程与绿化工程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并将其列为工程检查内容和业绩考核评定的依据之一。
据介绍,在京台高速公路牛岩山隧道施工初期,就有一支8匹骡马组成的运输队往返穿梭工作。原来,在施工前并没有道路可直达隧道所在处,如果直接用大型机械车运输材料,对环境破坏很大,为此,在施工便道建成前将近一个月时间里,施工单位都使用骡马队运输沙石等材料。
福寿高速公路主线途经寿宁县犀溪乡西浦村时,正好经过一南宋时期的省级文物遗址,为保护文物,业主单位专门邀请福建省文物专家到现场勘察,后对施工方案进行了修改。
福建省高速公路的建设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也给沿途县乡村的致富奔小康带来了新的希望。大道通途连四海,八闽故土换新颜!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也走上了高速路。
筑造脱贫致富路
出行难,一直是建瓯人心里的一块“心病”。
如今,京台建瓯至闽侯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解决了这些问题。这段起自建瓯弓鱼,途经南平、宁德、福州的高速公路,全长155.72公里。它的建成通车给沿途三个县数十个乡镇的百姓脱贫致富注入了新的动力。
“我们每年定期组织儿童及其家长到迪口镇体验农村生活,孩子们可以成群结队到溪水边抓田螺,簇拥到葡萄架下采摘葡萄,登上蟹龙岗体验大自然的清新,到农家园里品尝新鲜无污染的农家饭菜。”建瓯市迪口镇党委书记叶华向记者介绍迪口镇倾力打造的休闲旅游度假区。
叶华介绍说,随着京台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迪口镇将依托闽北山区优势和美丽的原始生态景观,规划打造休闲旅游度假区、生态农业观光区和农特产品集散区,真正成为福州市的后花园、建瓯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这些畅想并非空穴来风,叶华的信心主要来自于高速公路通车后,迪口镇到福州的车程从4.5小时降到1个小时,而从迪口互通到迪口镇核心区只需要10分钟车程。
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打通了福建连接八方的“任督二脉”。货畅其流,人畅其行,山区不再偏远,沿海有了腹地,福建与全国、城市与城市、区域与区域之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批批好项目、大项目纷纷落入八闽大地。
为了迎接高速时代的到来,南平市光泽县着手打造“中国生态食品城”。计划到2020年,建成全国最大的白羽肉鸡畜禽养殖基地、全省以肉鸡为重点的畜禽食品加工基地和闽北商贸物流中心,形成食品加工产业体系和循环经济产业链,全县食品产业总产值460亿元以上。
从路隘林深到关山飞渡,畅通便捷的高速公路串联起了一个个“平安梦”、“团圆梦”、“致富梦”,惠及千千万万的百姓。
打造平安生态公路
安保工程是老生常谈,但却是公路养护的基本功。为了提升安保工程的品质,福建公路部门在设计上,规范设计、分级审批,坚持先设计后施工,对设计方案进行充分论证;在质量上,科学组织、严格把关,建立健全符合安保工程特点的质量监管体系;在技术上,因地制宜、主动防护,根据事故发生的原因、概率和危害程度,合理确定并采取适当防护措施。
“十二五”以来,全省普通公路共完成“安保工程”投资9亿元,实施安保工程7500公里,安全隐患整治率、重要路段监控覆盖率、灾害防治率、三类及以上桥梁处治率、隧道防治率、路面清灌缝率等七个方面均达到100%,全省道路较大交通事故率下降49.7%,交通事故伤亡人数下降35.1%,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秉承“生态的才是最美的”理念,福建省普通公路管理部门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森林资源等地理优势,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养护管理的全过程,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公路。充分利用沿线青山碧水的自然资源,依景就势地打造富有特色的景观带,挖掘沿线地理、人文特征,公路文化与周边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相融合,打造富有福建特色的公路文化长廊,打造“四季常绿、一路一景、一季一景”的生态优美公路。
“十二五”期间实施国省干线绿化6000多公里,收回公路两侧用地200多万平方米,累计实施特殊绿化点和文化景观点285处,种植乔木153万棵,灌木430万棵,地被307万平方米,草皮440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