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建平
【摘 要】 目的:观察精准减压联合非融合技术在老年节段性腰椎管狭窄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节段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椎板切除减压术,研究组采用精准减压联合非融合技术,观察2组临床相关指标以及椎间隙高度。 结果:研究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下地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术后3个月L3~4、L5~S1显著低于术前(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L3~4、L5~S1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准减压联合非融合技术在治疗老年节段性腰椎管狭窄症中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 精准减压 非融合技术 节段性腰椎管狭窄症
腰椎管狭窄症属于临床常见病,其主要发病人群为老年人,且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临床症状以腰腿痛、间隙性跛行为主,对患者行走能力造成影响。该病早期多采用保守方式治疗,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但对于病情加重者效果不明显,因而探讨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对于治疗该病具有重要意义。为寻求安全有效手术方式,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本研究采用精准减压联合非融合技术治疗老年节段性腰椎管狭窄症,取得较好效果。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节段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8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其中研究组男32例,女11例;年龄63~79岁,平均(68.54±4.32)岁;病程2个月~6年,平均(3.21±1.02)年。对照组男30例,女13例;年龄62~77岁,平均(69.15±4.22)岁;病程3个月~8年,平均(4.06±1.12)年。2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节段性腰椎管狭窄症;②均为单节段性腰椎狭窄症;③本研究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脊柱出现肿瘤、创伤以及感染者;②患有严重骨质疏松症者;③患有骨性狭窄等重度狭窄症者;④合并腰椎滑脱患者;⑤妨碍评估视听、失语等躯体功能缺陷者;⑥严重精神障碍或神经系统疾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椎板切除减压术。患者取仰卧位,对手术部位进行常规消毒,以后正中入路,逐层切开皮肤,对两侧骶脊肌至小关节部位进行剥离,将棘上、棘突以及两侧椎板等部位进行切除,对小关节予以保留。对软骨终板以及椎间盘实施彻底切除,以斜行45°方向将椎间融合器置入,植骨均采用自体骨,并使用椎弓根进行固定。术后留置引流管,并给予抗生素、营养药物支持等。
研究组:采用精准减压联合非融合技术。患者取俯卧位并给予全身麻醉,对手术部位皮肤实施常规酒精消毒、铺巾。于C型臂X线机透视下,将克氏针置于L4棘突部位,并以此为中心,取后正中纵行切口,切口长度以4cm为宜,逐层切开皮肤至深筋膜位置,并将其做钝性解剖,将完整棘上韧带保留,牵向狭窄较轻一侧,显露L4、L5棘突、小关节突以及椎板部位,保护关节囊。将L4椎板下1/3部位进行咬除,并将“盘黄间隙”的黄韧带予以切除,行侧隐窝减压,将神经根与硬脊膜充分显露,对间盘髓核实施切除并彻底清除骨赘。对棘突间隙进行修整并对其大小进行测定,将合适假体置入后进行捆绑,以便锁紧假体并采用小螺帽进行紧固,最后将多余绑带剪掉。于X线机透视下,确保假体及复位满意,留置引流管并对切口进行缝合。术后给予抗生素,24h后可佩戴腰围活动。
1.4 观察指标
①临床相关指标:主要内容包括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下地时间。②椎间隙高度:分别与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根据影像学相关资料观察椎间隙高度,包括L4~5节段以及相邻L3~4、L5~S1。通过相邻椎体的4个角推测椎间隙高度,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椎间孔高度为上、下位椎弓根下缘最高点与上缘最低点之间的距离,反复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
1.5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所得数据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分析,其中计数资料用“率”描述,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ANOVA检验,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相关指标比较
研究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下地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椎间隙高度比较 对照组术后3个月L3~4、L5~S1显著低于术前(P<0.05);观察组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L3~4、L5~S1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3 讨论
腰椎管狭窄症多因腰椎骨形态或结构发生变化,造成椎管结构出现异常,神经根受到刺激或马尾神经受到压迫所致。该病可造成患者运动功能出现障碍,尤其是行走能力,对其生活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椎板切除减压术是临床常用手术方法,可在短期内缓解疼痛、跛行等临床症状,但手术过程中将韧带组织、腰椎后柱结构进行切除,可造成腰椎不稳。同时切除范围较为广泛,易造成瘢痕粘连或牵拉等症状[1]。此外手术切口较大。术中出血量多,不利于术后康复,安全性存在局限。
精准减压与非融合技术也广泛用于临床中,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对责任节段进行准确评估,从而精确锁定手术范围,对病变部位进行精准清除,对结构和功能进行重建[2]。手术过程中保留韧带、软组织等正常组织,保留脊柱完整性,在缓解临床症状同时,手术创伤效、手术时间短,且术中出血量较少,有利于术后康复[3]。术中于棘突间置入物,有助于脊椎高度恢复,减轻脊柱压力,防止 手术节段发生病变,从而稳定腰椎。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下地时间以及椎间隙高度均优于对照组,提示精准减压与非融合技术通过对功能和结构重建,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精准减压与非融合技术治疗老年节段性腰椎管狭窄症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最大限度保留正常组织,维持脊柱稳定性,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夏子寰,伍骥,郑超,等. 精准减压和非融合技术与传统融合手术治疗老年节段性腰椎管狭窄的短期临床效果比较[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3,21(11):1073-1080.
[1]梁博伟,殷国前,赵劲民,等. 显微镜下精准减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2,20(05):397-401.
[2]张雅宾,毛克亚,李鹏,等. 精准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研究[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24(09):780-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