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培培
【摘要】 数学是科学的语言,是一切科学和技术的基础,是我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工具.然而,高中生在认识和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存在诸多问题,究其原因又错综复杂.本文对数学学习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加以分析的同时,对应对策略提出了几点思考,希望能对数学教学有所启示.
【关键词】 :数学学习;问题梳理;原因分析;应对策略
数学是一门思维的科学,是培养理性思维的重要载体.有人这样形容数学:“思维的体操,智慧的火花”.数学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衡量一个人能力的重要学科,从小学到高中绝大多数同学对它情有独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然而并非人人都是成功者,究其原因可谓错综复杂,下面就从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应对策略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数学学习问题梳理
1.不能正确认识数学学科
跨入高中的第一堂课数学教师往往要跟学生们聊聊为什么要学习数学.必修课本中主编寄语说:“数学是有用的,在生活、生产、科学和技术中有许多应用.学数学能提高能力,数学素质的提高对于个人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学生眼中的数学是堆积如山的定理和推论,是冷冰冰的公式,是变化多端的题型.对他们而言,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数学离他们很远,除非继续深造,否则没有学习的必要.
2.不能正确认识学习目的
学生不仅不能正确认识数学学科,而且不能正确认识学习目的.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认为学习数学就是为了取得高分,为了应对高考.他们抱着功力性的心态盲目的、被动的学习数学,牵线木偶般的行走在通往高考的道路上.
3.没有很好的数学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高中生学习数学往往是学不得法.有的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自觉性缺乏,上课无精打采、作业应付了事.有的学生自我感觉良好,手高眼低,不求甚解.更多的学生是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老师写什么就记什么,没有自己的思考,遇到问题也不深究,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一知半解,对解题思路似懂非懂.“前学后忘”、“边学边忘”成了高中生数学学习的普遍现象.
4.没有很好的批判精神和钻研精神
多数学生的学习是处在被动接受的状态,对教师的教授和参考资料上的内容深信不疑,常常习惯性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很少提出自己的见解.对疑难问题更是畏惧心理,“我不会”、“我不行”成为他们“等、靠、要”时的口头禅.他们总是把老师推向解题的最前沿冲锋陷阵,自己坐在一旁隔岸观火,局外人一般.
二、数学学习问题归因
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存在上述问题,究竟是哪些原因导致的呢?以下对一些主要原因进行分析.
1.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影响
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各级学校领导、家长和老师对学生的评价都离不开考试成绩、分数排名、升学率等等.为了孩子前途,家长看成绩选择学校.为了提高声誉,学校用成绩评价老师.老师该如何?只能一门心思千方百计的抓学习.很多的孩子不但在学校疲于奔命,周末还要花大量的时间上家教或补习班,巨大的心理压力透不过气来,所以潜意识里只能认为学习是为了家长和老师,学习目的就是应对高考.
2.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1)对教师过度依赖
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教师的过度依赖.老师讲什么,自己就学什么,不能积极主动的思考,就像一个局外人见证老师的辛勤工作,而不是师生一起参与探讨和研究.他们希望老师把公式、定理、题型分门别类总结的越详细越好,自己只是充当记录员的工作一一记录,遇到问题生搬硬套便好.甚至有些学生连笔记都懒得记,让知识从头顶轻轻滑过,留下些许模糊的痕迹,期待老师下一次详细的讲述.
(2)学习意志力薄弱
现在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衣食无忧,在众多大人的呵护下成长,生活安逸.他们怕苦、怕累、怕困难,意志力越来越薄弱.尽管许多学生知道数学学习应该勤奋,但是往往知而不行或不能持之以恒.即使下定决心,也只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旦学习过程中受到挫折和打击便会轻言放弃.
3.教师教学方法的影响
教师是个周而复始的工作,三年一届,重新开始,所以教师往往困顿于已经形成的教学风格,局限于现有的教学水平,很难突破固有的教学模式.数学课程改革提倡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而实际上教师往往是主导者、指挥者和控制者.尤其是在高考的指挥棒下,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成绩教师还是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学生的发展.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组织学生动手实践,鼓励学生小组交流,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只能在大赛课时才难得一见.缺乏新意和亮点的填鸭式教学越来越无法抓住孩子们的心.
三、数学学习应对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及其原因分析,如何才能有效的破解这些问题?本人认为关键在于数学教师,以下就从教师的角度提出几条应对策略.
1.转变思想,回归数学意义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它是人类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的经验、揭示的规律,是人类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我们教学生学数学,就是教他们发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更好的使用数学,把数学同生活融为一体,紧密地联系起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事实上现有的数学教材已经尽可能的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但是多数数学教师并没有很好的利用这些培养学生的兴趣,而是直截了当的讲述概念,推导公式,练习巩固.教师把数学作为一个封闭的系统呈现给学生,为了学生获得高分,为了学生会做数学题,为了……所以学生学习中的一知半解、死记硬背很大程度是教师失 去本真的教学模式造成的.数学教育必须还原数学意义,让数学教学能够启发诱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高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转变教学模式,重新定位角色
传统的教学模式的五个环节:导入——复习——新授——巩固——作业,这样的数学教学显得沉闷、乏味.《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教学模式“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提倡由学生身边的事情出发引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大大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再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建立模型、合作、交流等教学活动过程,学生不仅可以掌握解决问题必要的数学工具,更能领悟到创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这样的教学,教师只需要承担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知识点在研究过程中融会贯通.
角色如何定位?尺度如何拿捏?新课改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认真研读教材和教学大纲,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的再编排,取其所长,避其所短,使其符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成为教材的创新者.同时,教师还要积极关注学生的行为,及时改变授课方式,调整教学思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成为教学的生成者.
3.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稳重持久的条件反射和自然需要.建立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会使学生学习感到有序而轻松.但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教师的耐心监督和培养,比如教会学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课前预习,对所学知识产生疑问,产生好奇心.
(2)听课中要配合老师讲课,满足感官的兴奋性.听课中重点解决预习中的疑问,把老师课堂的提问、停顿、教具和模型的演示都视为欣赏音乐,及时回答老师课堂提问,培养思考与老师同步性,提高精神,能把老师的评价,变为鞭策学习的动力.
(3)思考问题注意归纳,在总结中构建知识网络,挖掘学习的潜力.
(4)听课中注意老师讲解时的数学思想,多问为什么要这样思考,这样的方法是怎样产生的?
总的来说高中数学的良好习惯应该用15个字概括:多质疑、勤思考、好动手、重归纳、善应用.
【参考文献】
[1]周琰,谭顶良.学生数学观发展状况的调查研究[J] .数学教育学报,2010,4.
[2]胡典顺.人为什么要学数学——数学意义的哲学思考[J] .数学教育学报,2010,4.
[3]孟迎芳.新手——熟手——专家型教师教学策略的比较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