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启发
学生自述
我成长在一个医生世家,家人在读书上对我的要求特别高,尤其是爷爷奶奶。但我小学成绩除了语文好一点外,其它都不行。初二的时候,成绩开始好起来,一直到考取县一中。
到了县一中,感觉和同学相处不是很理想,只有几个密友。回想起来,这不好的人际关系缘于我比较容易走极端,跟人好的时候就特别好,差的时候也就特别差。再者,我作为班上的语文科代表,在完成科代表任务时常出现一些尴尬的局面。比如,我们班的古诗词默写能力比较差,语文老师让我给大家报听写,也许是我的做法有问题,很多同学不理解,甚至觉得我是一个另类。
升入高三后,我仍是不会与人相处,于是,便埋头学习,可学习效果并不好。
首先是化学,怎么学都没有起色。平日里整理笔记时,同学们总告诉我那是浪费时间,我自己有时也觉得真是太耗时了。其次,在“执行”语文科代表任务时,总会在不经意间跟同学们产生矛盾。就在前不久的那个晚上,我做了一件连我也不大明白的事。我在班上没有报听写,而是很动情地讲了许多关于认真学习的道理,说到最后,许多同学都哭了,可下课铃声一落,便满堂大笑,我听出了嘲讽,备感孤寂。
教师回复
从你的成长历程来看,小时候基本属于那种隔代教育。它让你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成人世界里,没有什么朋友,也没有什么爱好。幸好,阅读让你的理解能力高于同龄人。进入高中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一个是你的同学关系存在一些障碍;二是你思维的特征属于感性,会导致你理科的学习或多或少有一些困难。
目前的情况是这样,你只要理性面对,调整心态和学习方式与方法,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在这里跟你谈几点想法,供参考。
第一点,你跟同学的关系,不要太在意。很多的问题可能来自于你自己的敏感,然后在交往中放大了这种感觉。可能别的同学看起来很正常的事,而你好像有点“不得了”。作为科代表,对语文学习很想尽责,有时就会跟同学发生一些矛盾。但大部分同学排斥,你就要考虑大部分同学的感受。你的一个举动,会对全班产生影响。这时你就需要考虑一个方法让大家“舒服”,让大家接受它。你可以考虑用一种幽默的方式,采用商量的口吻,让大家在轻松的环境中体会你的善意。有时你自己也有考虑不周的地方,你就需要做一做高姿态。你也犯不着有挫败感。
第二点,理科的学习得寻找一个突破口,那你就选感觉最头疼的化学吧。你想一想,化学单一知识点难度不大,但多且零乱,你就要按照学习的常规去做。提前预习,把将要学习的主体知识点理一个框架,听课时就容易把握重点和难点。课堂上再对比一下教材与老师的处理方法,找出差异。你要记下老师的思维走向、思考角度,有哪一些亮点、疑点。笔记只要记下主体思路即可。课后不要立刻做练习,一定要温习功课,理出主线,找到教材讲授知识的逻辑。探究一下其还可以演绎成哪一些题型,基本题型有哪一些,常规方法是什么,与其他章节整合以后,又有哪一些特殊的方法与题型。要做到心中有数,否则你盲目地去做练习,速度慢,错误率高,更是有挫败感。当你整理了笔记,再去做题,就会胸有成竹。但也会遇到一些特别的问题,你还是用常规的方法去做,不会做也是正常,因为你是学生。比如10道习题,彻底解决了5道,是不成问题的,会有两三道你能解决部分,真正不会做的大概也只有两三道。你要把它们分类,之后回到教材,回到你整理的知识点与题型之中。做完后,立马对照答案,查找一下相关知识点,是属于哪个知识点的问题,你可以把相关的知识点抄在题目的下方,也可以把这道习题抄在你整理的知识点下方。不要怕麻烦。错误改正了,你此时一定要重新审视一下你的笔记,是不是完善了,要不要补充一下。还联系相关的知识对比找联系,找差别,找记忆的规律。找出规律,你才能真正把握它。否则,孤零零的题目,你记不住。这里你可以以《考点》为蓝本,一节内容有哪一些点,每个点关键是什么,参考书上会有详细的解说,特别是那些不引人注意的小字,你要特别注意。关键点、例题、解说和配套习题,你要形成整体,你讲得清楚,此时你要站在老师的角度,一个点一个点地抓,它们又形成一个整体,你呢,还是要串得起来。此时你就可以开始做后面的练习题了。做题时你的脑子里还要有刚才研究的《考点》基本题型和基本方法,不会做或者做错了题,你又要回到《考点》中,重新整理笔记。你还要想一想,什么时候再杀它个“回马枪”,也就是要定期复习一下。
学生回音
跟老师交流了这么长时间,收获也挺大的。老师帮助我梳理了成长历程,让我放下不少,我明白了与人交往要注意方式方法,同时对我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我将以化学为突破口,掌握基础知识,分清主次,以《考点》为蓝本,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在适量练习中不断完善和补充。做题时候不能只做不思考,要真正把知识点和题型掌握好,要用正确的方式,这样才能达到所谓虔诚地学习。我明白了不是为了做笔记而做笔记,更不是为了让题海麻痹自己的神经。而是在掌握了基础之后有目的有方向地去巩固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