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枫 朱宁
[摘要]形象审美作为美育的内容之一,在高校教育中一直没有得到过相应的重视,形象美教育的缺失很有可能造成学生在生活与职业发展上的障碍。如果“个人整体形象设计”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能够在普通高校得以推广的话,无疑是我国审美教育不断推进的有力证明。
[关键词]美育形象审美形象设计课程设置
一、美育与形象审美
在1993年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美育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要提高认识,发挥美育在教学中的作用,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不同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美育活动。”虽然文件明确了美育的地位与重要性,但多年的教育模式仍然在把美育边缘化,尤其是作为美育内容之一的形象审美,更是没有获得相应的重视。
人们在生活中总是在自觉和不自觉对他人形象进行评价的同时,也被别人所评价着,这正是形象审美意识的体现。对于“形象”,很多人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将其视作发型、衣着等外表的东西,觉得这类事物是肤浅的装饰,实际上表面的形象往往是一个人内在素养的映射,个人的教育程度、文化修养、个性人格、审美情趣甚至世界观和人生态度等都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通过仪容仪表仪态得以展示。了解形象的重要性、懂得欣赏形象美、能够营造符合时代精神,并具有个人积极魅力的形象是具有良好形象审美水平的表现。形象审美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个人素质的标准之一,而民众的形象审美水平从侧面反映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与现代化发展水平,属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
我国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精神文明建设的脚步相比之下偏慢,这种失衡也造成了审美教育的落后,形象审美教育更是基本处于无人问津的地步,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国民素质的提升与良好国家形象的建立。高等学校教育担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大学生是未来建设国家的基石与中流砥柱,他们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国家的精神面貌,向他们普及形象审美的知识,锻炼他们形象审美的能力,通过长期教育的积累,在不远的将来无疑能有效地提升整个民族的审美素质。
二、“个人整体形象设计”高校教育推广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而将“个人整体形象设计”课程纳入到普通高校的公共课教学体系中来无疑是对传统美育教学的一次变革。传统的美育教学主要是一些偏向于美术、音乐鉴赏类的课程,除了某些特定专业要求,基本没有学校将“个人整体形象设计”作为公共必修课加以开设。笔者虽然在高校开设并执教了数年的“个人整体形象设计”课程,但该课程只是作为公共选修课,有较大的随意性与片面性,如果要将其设立为普通高校的必修课程,必定面临一系列巨大的调整变化,没有前人经验借鉴,只能在自己教学实践的基础之上摸索着前进。
(一)推广目的。形象美包括外在美与内在美,但在我国,从小到大,不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外在美无疑是被忽视、回避,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是被批判的,这种理念教育下的学生,一旦摆脱沉重的升学压力,进入大学这个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之前被压抑甚至扭曲的审美观所导致的后果就一一呈现了。一是完全不注重外在形象,低于大众审美的基本标准;二是缺乏审美能力,盲目追求潮流迎合他人;三是片面理解形象美的内涵,过于追求外在美,放大外在美的功能。这些对于形象美的错误认识很可能形成学生在今后生活与职业发展上的障碍。在普通高校中开设“个人整体形象设计”课程,目的就是在于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多元化的教学理念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个人形象设计的意义,引导他们正视外在美、树立正确的形象审美观、掌握形象审美的规律;通过对形象设计基本知识的学习,提升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教导他们如何塑造个人的良好形象,从而促进他们人格的完善与发展的全面性,为他们顺利迈入社会、尽快适应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二)课程性质。形象审美属于人文素养的组成部分,是我们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也是一种应该掌握设计、管理自身形象的能力,因此,这门课程应该是面对高校全体学生普及性的通识课程。以往将其作为选修课开设的做法暴露了许多缺陷,课程跨度较长,受众范围窄,加之不是必修学分——这种课程性质上的区别实际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学生甚至学校对其的重视——这一切导致学生在进行该选修课程学习时难以保持长期的热情,也就无法达到深入有效的宣传与教育目标。因此将其作为公共必修课开设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教学的效果以及教学目的的实现。
(三)课时设定。个人整体形象设计作为一门素质课程,又是面对不同专业不同级别的学生,因此在课时安排上首先要保证不能占用或打乱其他专业必修课程的时间,最好尽量选择安排在专业课程较少的大一阶段,一来可以使学生尽快地认识和学习形象设计,尽量早些时间建立正确的形象审美观;二来基于该课程的特殊性也可以在语数外等众多公共课程之外,给学生提供较轻松的学习体验。总的来说,课时量不宜太多,以免增加学生额外的负担,引发逆反或厌学情绪。筛选个人整体形象设计相关知识中最重要与实用的部分,整合成10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每次课以2个课时为一单元,在一个学期内总共完成5次教学,具体时间可由各专业根据各自情况安排。
(四)教学内容。形象设计在我国还属于一个新的学科领域,其中涉及到心理学、美学、交流学、人文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也涵盖着服饰学、色彩学、发型设计、化妆造型设计等领域的内容,属于跨学科综合性的专业,目前多见于职业教育领域以及一些专业性艺术院校如服装学院、影视学院等。其作为一个专业涉及的内容更加广泛,技术性要求更高,功能性更强,并且教学目的在于培养能够胜任为不同需求的他人设计形象的造型师,包括时尚造型、影视造型等特殊形象设计类别。而作为通识课程开设的“个人整体形象设计”课程,其名称就已经表明了区别:首先,它仅仅只是一门课程,其授课内容必然被大大压缩了;其次,它的教学内容是为授课对象的个人需求服务的,目的在于传授他们如何设计并建立本人良好的生活形象。
围绕上述课程特点与教学目的对课程内容进行筛选与整合,并且根据课时的安排,可将“个人整体形象设计”课程内容划分为五个单元,各单元既有独立性同时又存在循序渐进的联系,并最终构成一个完整的内容体系。第一单元的内容主要是课程概述,让学生认识什么是个人整体形象设计,了解其功能及构成,使他们尽快建立形象设计的意识与需求。第二单元主要学习头部的形象设计,主要包括与脸部有关的皮肤护理和化妆以及与头发相关的发型样式,教授学生如何分析自己的脸型、肤质并挑选适合自己的妆容与发型。第三单元主要学习形体形象设计,教导学生分析自己身材的优缺点及如何通过合适的着装扬长避短。第四单元主要学习服饰形象设计,教导学生用服装的款式、精神、品味等营造穿着者给他人的特定形象。第五单元为职业形象设计,在前几个单元关于外表塑造内容的铺垫之上,本单元内容涉及仪容(外貌)、仪表(服饰、职业气质)以及仪态(言谈举止)三方面,将形象设计的内容由外及内地深入,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在进入职场后做到自身发型服饰、气质、言谈举止与职业、场合、地位以及性格相吻合。
由于每单元教学时间有限,因此内容较为集中和实用,尽量达到高效率的教与学。
(五)教学方法。个人整体形象设计作为一门审美素质课程相较于其它一些鉴赏类的审美课程有着明显的特殊性,通俗来说它就是一门学习怎样通过穿着打扮以及言谈举止来营造自身良好形象的课程,具有较高的实用性与操作性。课程需以大量的图片、视频等各种多媒体手段辅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教师的示范与学生的同步练习。由于教学内容是为授课对象的个人需求服务的,因此学生基本以自己为对象来进行实践,这样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他们的学习兴奋度与教学效果。多种教学方法的配合运用增强了教学互动,使学生能够拥有更为直观的体验,深化认识,提升学习兴趣。
形象审美教育由于其特殊性注定要经过一段漫长的路程才能获得相应的重视与发展,作为其载体之一的“个人整体形象设计”课程也必然要经历长期的磨合与检验,才能在高校教育体系中拥有一席之地。新课程的开设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其框架庞杂,内容繁复、要求严谨,需要通过不断的尝试才能逐步成熟与完善。如果“个人整体形象设计”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能够在普通高校得以推广的话,无疑是我国审美教育不断推进的有力证明。广大青年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实现自我发现与自我塑造,努力追求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这种个人形象的提升也有助于提高群体形象与社会精神文明程度,展现一个更为积极与先进的大国风貌。
(责任编辑: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