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婷
一、什么是审辩式思维
审辩式思维 (Critical Thinking, 旧译批判性思维) 一词最早由美国学者格拉泽尔(Edward Maynard Glaser)于1941年提出。他认为:“在一个人的经验范围内,有意愿对问题和事物进行全方位的考虑,这种态度就是审辩式思维。”①
在相关文献中,关于审辩式思维的定义有十几种。“维基百科”中关于审辩式思维的介绍是:“审辩式思维是一种判断命题是否为真或部分为真的方式,审辩式思维是学习、掌握和使用特定技能的过程。审辩式思维是一种通过理性达到合理结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含着基于原则、实践和常识之上的热情和创造。”若根据《中庸》的说法,审辩式思维包括“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五个环节。
近年,中国教育界开始关注思维教育问题。审辩式思维教育的推动者之一谢小庆教授认为“不懈质疑、包容异见、力行担责”是审辩式思维教育的核心内容②。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刘葳教授认为有审辨式思维的人“具有审问、慎思、明辨、决断的能力”③。
二、传统的《灰姑娘》教学中审辩式思维的缺失
笔者查阅了较多的《灰姑娘》教学设计,发现较为传统,一般是围绕以下方面来展开设计的:
(一)概括这则童话的故事情节。
(二)分析灰姑娘及其他人物的形象。
(三)这篇童话带给同学的启发。
(四)在阅读中渗透德育教育。
(五)表演情景剧。
(六)拓展延伸到《格林童话》的其他童话篇目。
以上设计较为传统,告知同学《灰姑娘》的具体情节,使得学生缺乏阅读期待,也丧失了培养想象力的大好机会。分析灰姑娘的形象时,分析较为单一、表面,不够全面、深刻。缺乏从心理和精神层面来透析“灰姑娘”这个人物。在教学过程中较为注重思想品德的教育,直接从一些细节来灌输给学生在生活中要成为一个品德良好的人,并未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时机去思索和交流探讨童话的主题,在对其中的一些细节缺乏质疑。注重通过再现的方式进行情景剧表演,缺乏对故事结尾的想象和改编。整体表现出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于是,我希望能够从审辩式思维的角度重新来解读和设计这篇经典童话。
三、基于审辩式思维的《灰姑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审辩式思维训练,使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推理、质疑、提问、分析、比较。
2.运用审辩式思维,学生能够对童话中的人物有更深层次的思考。
3.了解童话的特点。
(二)教学过程
1.边读文章边猜答案:
(1)灰姑娘的姐姐要的都是珠宝、衣服,请推理出灰姑娘为什么只要树枝?
(2)后妈为难灰姑娘让她在灰烬中捡豆子,她做到了吗?(运用了想象、幻想的童话手法)
(3)王子最终怎样寻找到了水晶鞋的主人?
(4)文中三次写王子追寻灰姑娘,有没有必要重复?(这里渗透童话的特点:回环重复)
2.请同学画出《灰姑娘》中的人物关系图
例:
3.请同学画出《灰姑娘》的情节流程图
例:
4.人物形象分析
你是如何看待灰姑娘这个人物的?请说明理由并画出思维导图。(如下图)
例如:
灰姑娘想去参加舞会,说明她渴望幸福;但是,她又几次三番拒绝王子的追求,可见她内心深处的自卑,她觉得自己配不上王子,所以尽管她也爱慕王子,但是对于王子的猛烈追求却敬而远之。
5.改写和续写
(1)如果没有榛子树和小鸟帮忙,灰姑娘接下来的命运___________
例1:如果榛子树和小鸟没有来帮忙,灰姑娘可能日复一日的继续承受后母和姐姐们的欺压,没有办法获得自由,没有办法追求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例2:如果榛子树和小鸟没有来帮忙,灰姑娘渐渐长大了,羽翼丰满了,可能会自己去寻找时机,摆脱这个家庭的束缚,最终获得自己的幸福。
例3:如果当时没有榛子树和小鸟这样的外力来帮忙,灰姑娘应该去求助自己的父亲,前面提到父亲还是疼她的,愿意给她带礼物。在父亲的帮助下,也许也可以去参加王子的舞会。
(2)灰姑娘嫁给了王子之后,____________
例1:灰姑娘嫁给了王子之后,展开了对后母和姐姐的报复。
例2:灰姑娘嫁给了王子之后,后母和姐姐对她百般献殷勤,并忏悔自己过去对灰姑娘干的那些蠢事,善良的灰姑娘原谅了他们,并且接他们去王宫里住。
6.比较归纳
(1)比较电影版《灰姑娘》和图书版《灰姑娘》哪个地方情节不同,哪种设计更好?
(2)对比归纳《灰姑娘》与《白雪公主》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例:
7.学生质疑
我们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从学生的角度看看学生对这篇童话是否还有疑意,于是,让学生再次思考后可以提问。
(1)为什么《灰姑娘》《睡美人》《白雪公主》等一些童话中弱化父亲这一角色?
例如:有的学生回答说这些童话中父亲好像无能为力,不能保护自己的女儿,相反王后或者后妈非常强势,是因为当时社会女性地位太低,所以希望在文学作品中能够“翻身”。而有的同学却说,这正是反映了当时社会女性地位太强势了,所以在文学作品中写出了她们的“坏”,作者是希望通过作品呼吁女性不要太霸道。
诸多有趣的回答,到底哪种说法靠谱,作为老师的我希望他们能够自己去查阅资料,了解一下作者的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创作意图。
(2)《灰姑娘》中的榛子树和鸟儿有什么含义?
例如:有的同学说灰姑娘的妈妈没了,而这里的榛子树和鸟儿其实是代替妈妈来保护女儿的。有的同学说,灰姑娘这么可怜,连老天都想要来帮助她。有的同学说,借助自然的力量帮助主人公这是童话这一体裁的表现方式。
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我提供了解决思路,希望他们查阅相关资料及论文来论证自己的想法。
(3)怎样看待诸多童话中的“后妈”被塑造成坏女人的现象?
例如:有的同学说是不是作者就是后妈养大的;有的同学说童话中人物形象褒贬分明,“后妈”的“坏”是为了衬托灰姑娘的“好”;有的同学说其实生活中“后妈”并不一定都坏。这个作品有点贬低和局限了“后妈”这一角色。
对于这一问题,学生能够理性来结合生活实际来谈,这让我感到非常欣喜,感觉到审辩式思维的力量。
8.辩论
辩题:灰姑娘应不应该和王子在一起?
正方:灰姑娘应该和王子在一起。
理由:因为他们相爱等等。
反方:灰姑娘不应该和王子在一起。
理由:因为他们才见过几次面,还不够了解对方等等。
(三)教学反思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一直在主动思索。
边阅读,边猜答案这个环节让学生带着问题来思考阅读,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对下文充满期待。人物关系图让学生对文章的人物关系及情感做了梳理,情节流程图使得学生对文章的思路的把握变得清晰。这三个过程较为自主,难度较低,基本每个学生都可以独立完成。
人物形象分析这一环节,使得灰姑娘的形象不再单一乏陈,更加立体化,并且解释理由,学生能够从原文中寻找依据来证明自己的看法,很有现实意义。这个环节引发了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学会更加全方位多角度地来分析人物。
改写与续写的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丰富多彩的回答让我心生喜悦,这是一节活的课堂,灰姑娘这个童话中的人物仿佛就在我们身边,抑或仿佛就是我们自己。
之后的将书版的《灰姑娘》和电影版本的《灰姑娘》作比较分析,也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好奇心,他们会站在作者和导演的角度来品评到底哪个情节怎样设计更合理有趣?
最后的问题串质疑和辩论将课堂推向了高潮。问题串的设计是学生自发思考提出的,问题有深度,超出我的想象,大家探讨的也非常激烈,我也顺势延伸了作品创作的社会背景、文中的事物的象征意义及社会误读现象。辩论这一环节的设计从学生本位来探讨《灰姑娘》的现实意义,及展开对社会现象的反思。同学们有浓厚的兴趣,各抒己见。
不足之处:
在第一环节猜答案中学生的回答缺乏想象力,可见,我们平时的教学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不够,要从小注意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引导,可利用想象袋等工具来培养想象力。课堂上的答案尽量不要标准化,给学生多点想象的空间。
因为学生平时的小组合作训练不够常态化,审辩式思维的能力不够强,所以,在小组讨论、辩论环节,个别学生表现较为松散,讲闲话,参与度不高,不积极发言,上课被动。以后可以多尝试这样的审辩式思维的课堂,并且进行圆桌式小组课堂模式,便于小组成员集中讨论,鼓励每位同学参与思考和讨论,用些奖励机制调动那些不够活跃的学生。
因为不够习惯这种模式的课堂,课程推进的速度较慢,每个环节用时较多,比如:画一个人物关系图,可能需要10分钟。课堂的纪律有时候较难控制。同学自发思考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比如:让学生分析灰姑娘的形象,只有个别学生的思考较为全面,体现了审辩式思维的能力,但最终全班同学在思维碰撞和交流共享之后,还是能够将人物全方位地进行评判。
辩论这一环节体现出学生逻辑方面的不足,有的同学给出了想法,认为灰姑娘和王子在一起是幸福的,但是不能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来证明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参考文献
①刘葳:《审辨式思维:教育最核心的内容和最值得期待的成果》,《内蒙古教育》,2014年第10期。
[作者通联:广东深圳宝安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