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国锋笔下晋绥八分区的抗日斗争

2016-05-14 08:52李国亮田瑞
百年潮 2016年9期
关键词:剧团根据地敌人

李国亮?田瑞

晋西事变后,华国锋受组织委派回到家乡交城县开展工作,担任牺盟会交城县分会秘书。1940年5月,交城县各界抗日救国团体联合会(抗联)成立,华国锋担任县抗联主任。1942年年底,华国锋担任中共交东县县委宣传部部长,同时兼任交东县(1941年底,由于抗战形势的需要,交城县划分为交东、交西两县,抗战胜利后合并)抗日救国联合会主任。在县委宣传部部长任内,华国锋带头为晋绥《抗战日报》写了许多文章和通讯,真切地反映晋绥八分区广大军民战斗、生产、生活等方面的情况,为研究抗战时期晋绥八分区乃至全国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军事斗争、抗战文艺、大生产情况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史料。

树立典型——民兵英雄崔三娃

1944年11月9日,华国锋等人在《抗战日报》发表文章《神枪手崔三娃》,全文共4000余字,详细叙述了民兵英雄崔三娃的英勇事迹。以下文字是该文战斗部分的节选:

四二年春,有名的石沙庄战斗的枪声响了,我军把曾疯狂一时的敌精锐“佐佐木轻装突击队”一百余包围在木沟口,崔三娃带着他的民兵赶上参加了这个战斗。黎明,敌人沿着河川前进着,崔三娃看得清楚,他举起枪对准那个骑着马正指东划西的敌指挥官,一枪就击倒了。敌兵慌乱起来,我军冲下去把鬼子差不多全部消灭了。这是一个转变交西形势的战斗,交西人民永远记着这件事,一是石沙庄战斗,崔三娃英勇的故事,也同样被群众称颂着。

去年夏季,敌人“扫荡”八分区,崔三娃又配合某支队战斗在交西戴家庄。敌人在河川里行动着,支队长叫三娃在山头上射倒其中骑马的敌指挥官小队长,三娃熟练地两手一举,敌人应声从马上倒下来,支队长从望远镜里看得很清楚,大家都用惊奇的眼光看着三娃。这一下,使敌人停留在戴家庄一夜,没有敢前进。

去年的十月,敌人惨绝人寰的“毁灭性扫荡”开始了,正在患着厉害的疥疮病的崔三娃,坚决要和部队一起去战斗,在康家沟活动时,他再一次的一枪击倒了敌人的指挥官。崔三娃每次战斗中,是弹无虚发的,正因为这样,在群众中获得了“神枪手”的称号。

上文提到的正是晋绥抗日根据地著名的石沙庄战斗。1941年到1942年间,日军集结重兵对我晋绥八分区驻地——交西县抗日根据地进行了30余次大“扫荡”。之后不久,日军又从晋中各地抽调官兵100多名,组成了一支装备精良的突击队——“佐佐木轻装突击队”,队长叫佐佐木。该突击队专门负责袭击八分区和交西县的首脑机关,妄图彻底摧毁这里的抗日武装。

1942年3月20日,我部从情报中得知,日军该突击队将袭击驻扎在中西川戴家庄一带的八分区机关,分区首长研究后决定在石沙庄消灭这股敌人。八分区韩钧司令员带五团的两个营星夜赶来参加战斗,在了解当地的地形情况后,韩钧作了战斗部署:主攻部队占领两面高地,崔三娃带领20多名民兵,配合部队两个连,在石沙庄东南面的木口里设伏,准备攻敌后路。另外两个连为预备队,随时准备加入战斗。

3月21日拂晓,日军“佐佐木轻装突击队”出现在岔口,正迅速向石沙庄行进。我诱敌部队一边开枪一边撤退,敌军以为又是“土八路”捣乱,根本没将其放在眼里,故在毫无察觉中被引入了我军事先设好的伏击圈中。不久,战斗由主攻方向的一个排首先打响。步枪、机关枪一齐朝敌猛烈射击,日军还没回过神就已经有不少人应声倒下。此时敌人一指挥官还在马上,举着望远镜指挥,被崔三娃一枪打落马下。之后日军迅速集中火力应战,并一度占领我军偏梁阵地,我军遂与其展开了惨烈的白刃战。一通厮杀后,日军死伤惨重,于是准备败退回去,不料在败退途中钻进了崔三娃设伏的木口里,又遭一通乱打。敌军被死死地压制在山洼里,走不了也躲不开,进退维谷。最后,日军援军仓促赶来,我军与其进行一段战斗后主动撤出阵地,胜利转移。

“这一战,共消灭鬼子一百五十余名。一举歼灭了‘佐佐木轻装突击队,彻底打破了佐佐木不可战胜的神话……这是一个闻名晋绥的战斗,战斗之后,分区在上长斜村召开了庆祝大会,军民一起庆祝这一重大胜利。这一仗大大地鼓舞了我抗日军民的斗志,转变了交西县抗日斗争形势。”

由于出色的射击本领,崔三娃在八分区反“扫荡”斗争中表现突出,“1944年12月7日至12月31日,晋绥边区第四届群英大会在陕北神府县王家庄村召开……大会评选出部队特等英雄邓朝贵等16名,民兵特等英雄段兴玉(交城,特等第一)、郭炳旺(临南)、崔三娃(交城)、韩凤珠(交城)、翟白小(岚县)等14名。”会上,作家马烽、西戎采访他们,并根据他们的事迹写成小说《吕梁英雄传》,成为第一部反映中共领导的全民族抗战的长篇小说。

扶助抗日剧团——小睦剧团

1945年1月29日,华国锋在《抗战日报》发表《准备拥爱月文娱活动,八分区开展群众剧运》的通讯文章,同年2月20日,《抗战日报》又刊登华国锋写的《小娄峰、木龙坡群众剧团巡回出演》的通讯稿,介绍小睦剧团的活动情况和斗争经验。以下是其中一篇通讯:

小娄峰、木龙坡群众剧团巡回出演

(交东讯)经过了短时期的准备之后,小娄峰、木龙坡群众剧团于上月二十一日正式开始轮回出演,他们二十一日首先在本村欢迎了劳英张长栋,第二日即被请到麻会出演。到二区时,正遇群众在欢迎荣归群英,在千余军民观众中,他们演出了一天,并把他们成立剧团的经过发生的困难及解决办法向大家作了介绍。他们演出的节目有反对恶霸内容的《革命挑菜》、在对敌斗争中证明没神鬼的《反迷信》等,大大刺激了正准备开展文娱活动的麻会群众的信心。接着他们被邀请到新解放区的刘庄,全区村干部正在那里开会,他们五六年没有看过戏了,并没有看过新内容的戏,所以大家都非常羡慕,当演出《草庄头群众反汉奸大斗争》《靳五儿卖柴》时,大家都回忆起过去敌人汉奸压榨时的情景,许多观众就是剧情中的挨打受难者,他们向别人叙他受难时更具体的情形和他的满腔仇恨。许多人禁不住洒出同情的眼泪。

刘庄演完,本应先去下庄,但草庄头群众却从中途拦住要求演了戏再走。以后他们又走到一区,由青沿到双龙,阳历年关才返回本村。这次巡回出演,对全县群众文娱工作的推动作用很大,许多村群众剧团已成立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剧团、秧歌队,现全交东群众剧团已成立起二十五个。为推动各地群众文娱更广泛开展,月初各区都召开了群众文娱干部会议,各村小学教员、冬学教员、群众剧团负责人、自乐班、社火的领导人等共同交流了群众文娱活动经验,布置了春节大娱乐活动。

抗战时期,敌后文艺工作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在我们为中国人民解放的斗争中,有各种的战线,就中也可以说有文武两个战线,这就是文化战线和军事战线。我们要战胜敌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枪的军队。但是仅仅有这种军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文化的军队,这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这就把根据地文艺工作的重要性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1943年,经过减租减息、大生产等运动后,八分区抗日根据地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群众对文化活动也有了迫切的要求。不久,小娄峰的一些村干部和民兵便自发组织了群众剧团,而且越搞越红火。在他们的影响下,邻村睦联坡也成立了剧团。为了响应毛泽东“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号召,两个村都编写和排练了几个节目,脍炙人口的有《反扫荡》《嫦娥奔月》《反迷信》等,这些剧都是通过表演的方式,歌颂群众斗争中的英雄模范,批判敌人以及反动落后的东西。

热火朝天的群众文化活动得到交城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当时,由于群众中存在着一些封建意识,妇女大都不肯参加剧团。剧团缺少女演员,影响了宣传效果。华国锋发现问题后,指示剧团人员要耐心做群众思想工作,讲清楚今天演戏与过去不同,是为了教育群众,参加演戏还可以识字、学文化,了解政策,好处多多。同时指示剧团人员注意照顾女演员家中的实际困难,让她们做完营生后再来演戏。排练的时候,家里有事还可以请假。在此之后,很快就有几个妇女参加剧团。1944年,八路军一个供给处驻进了睦联坡村,华国锋又和供给处人员协商,请他们尽量支持小睦剧团。之后,供给处拨给剧团12丈幕布和三套八路军军装,还把缴获的两套日军军装、一把洋刀及军帽、皮鞋送给剧团做演出的道具。1944年,为了提高剧本质量,两团整合,正式定名“小睦剧团”。

进入1945年,小睦剧团成为晋绥边区八分区文艺工作的典型,“为此,华国锋同志亲自撰文在一月二十九日的《抗战日报》上介绍了小睦剧团的活动情况和斗争经验”,进一步激发了剧团创作演出的热情。《古交晋剧百年史话(中)》一文指出,该团(小睦剧团)先后在原平川、屯兰川、大川、西冶一带巡回演出,颇受群众欢迎。如《靳五儿卖柴》《改造二流子》《草庄头群众反奸大斗争》《反对迷信》等剧目,都是以真人真事编演的,对激发群众感情、鼓舞群众斗志、打击敌人威风都起到了积极的巨大的宣传教育作用。1946年2月,在晋绥八分区戏剧大汇演中,该团获得“剧运急先锋”荣誉称号,并夺得一面锦旗。解放后,该团渐渐衰退,直至停止。1977年,华国锋担任主席后,这里作为华政委当年工作战斗的革命老区,又重新组建了“小睦剧团”,重演当年剧目,再现当年情景,还参加了太原全市的文艺评比大汇演。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试种棉花

1945年4月7日,华国锋在《抗战日报》第二版发表通讯文章《交东准备棉籽调剂棉田》,介绍交东抗日根据地为了解决穿衣问题,开展大生产,试种棉花的事情。以下是通讯原文:交东准备棉籽调剂棉田

(交东讯)为做到全县穿衣半数自给、完成四七二七亩棉田计划,政民干部已帮助群众运回所需种子三分之二,发至群众手中(截至三月二十日),其余三分之一不日即可运回。种棉指导员已由临县请回。配合冬学、村民大会,对群众进行轮回种棉教育;政府并翻印种棉常识一百余份,发给各村,由小学教员按种棉节令分期向群众讲解。目前正配合查租、订生产计划,开村民大会适当调剂种棉土地,一、二、三、四区棉田已大致调剂完毕。

1943年10月1日,毛泽东写了《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的党内指示,要求敌后各根据地“党委、政府和军队,必须于今年秋冬准备好明年在全根据地内实行自己动手、克服困难(除陕甘宁边区外,暂不提丰衣足食口号)的大规模生产运动,包括公私农业、工业、手工业、运输业、畜牧业和商业,而以农业为主体”。之后,各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便普遍开展了起来。1944年初夏,晋绥八分区青沿的日军据点被我军端掉后,为了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当地成立了一个群众合作社,经营纺纱织布。华国锋时任交东县抗联主任,经常调拨一些棉花给合作社。随着合作社的不断发展,纺车和织布机不断增加,仅从平川调运棉花已经供不应求,加上日军对根据地采取严密的经济封锁,棉花、布匹、盐、笔墨纸张等都运不上来,好多民兵战士衣服都换不了季,夏天只能皮袄毛往外穿。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华国锋开会提议响应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自己种植棉花,打破敌人封锁。而他的建议当场就受到人们的质疑,理由是交城这个地方祖祖辈辈都没种过棉花,交城山无霜期短,气候寒冷,种了怕收获不了。华国锋听后向大家说明:附近的临县也是山区,气候条件还不如交城,但是种的小日月棉花长得很不错,应该试试。

会后,华国锋便着手棉花试种一事,并亲自开介绍信从临县调回耐寒的小日月棉籽。与此同时,他还到附近村庄继续做群众工作,宣传种植棉花对于粉碎敌人封锁、巩固扩大根据地的意义。

棉花试种最初在交东水峪贯进行试验,处理种子、下种、整枝,华国锋都亲自指导。在大家的精心培育下,水峪贯、鲁沿等地的棉花试验田获得了好收成,平均亩产皮棉五六十斤。棉花丰收后,根据地群众受到极大鼓舞,第二年,交东县扩大了种棉面积,县政府还从临县请来技术员,配合冬学、村民大会对群众进行种棉的宣传教育,这便是上文华国锋通讯稿中提到的“种棉指导员已由临县请回。配合冬学、村民大会,对群众进行轮回种棉教育”的内容。是年棉花又获得大丰收,群众用自己种的棉花纺纱织布,支援前线,打破了敌人的经济封锁。

抗战时期,晋绥八分区在各条战线上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军事斗争上,执行了毛泽东提出的“晋西北……商讨积极开展游击战争,向敌人挤地盘的具体方案,必须振奋军心、民心,向敌人采取积极政策……”的方针,“武工队在主力部队和游击队的配合下,进入离石至岚县、忻县至静乐、五寨至三岔堡公路沿线及交城以西山区,发动群众,一个村庄一个村庄地向敌人挤地盘……1943年上半年,全区共拔除或逼退敌人据点58个,收复村庄1000多个,晋西北地区出现了敌退我进的局面。”“1943年秋,毛泽东给晋绥分局、军区发来电报,指示晋绥所有地区都要像八分区那样,‘挤小敌人,扩大自己,打出威风来。”在文艺宣传战线上,根据地积极组织各种抗日剧团,结合形势,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抗日宣传,获得了理想的宣传效果。同时,交东县的新闻工作也搞得有声有色,华国锋不仅自己写稿,而且发动战士、群众写稿,据1946年底《晋绥日报》发表的统计数据,交城一年内投稿215件,采用121件,和各县比较,名列前茅;在经济战线上,根据地军民通过组织群众合作社,试种棉花等活动,开展大生产,有力地粉碎了敌人的经济封锁。

晋绥八分区的战斗、文艺、大生产活动在华国锋的笔下均有表现,而晋绥八分区是抵御太原之敌的前沿阵地,也是陕甘宁边区通往晋冀鲁豫、华东、华中等根据地的交通要塞,这样关键的战略位置无疑使八分区的抗日斗争更具典型性,在一定程度上说,晋绥八分区的抗战史也是整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活动的缩影。(编辑 叶 松)

(作者李国亮是湘潭大学硕士研究生,田瑞是交城县县志办主任)

猜你喜欢
剧团根据地敌人
捡敌人的枪来用,靠不靠谱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敌人派(下)
欢迎加入“蓝狠狠小剧团”
足够是够的敌人
中共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1928—1949)
最后一个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