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艳
何谓经典?“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这是伟大的意大利小说家卡尔维诺给“经典”下的定义。
经典著作的典型特征是超越时空,生命恒久。“重读”说明了经典拥有更长久的生命力,更能给读者带来巨大的阅读乐趣,而经典著作超越时代的最大秘密,就在于总能让读者从中找到共鸣,并赋予经典著作以个性化的解读与再创作。
现在,国家正在倡导学生要多阅读经典著作,要求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个性化、创造性的阅读,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和精神世界的构建。《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要求“传承经典,把中华传统文化经典、革命历史题材作为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的基本素材。”
课改以来,“名著阅读”开始进入中小学语文课堂。但不可回避的是,长期以来教师教学的功利性、随意性,学生阅读的低俗性,导致经典阅读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虚假阅读。虽然以前中高考对名著阅读有要求,有考查,但很多时候停留在做题阅读、文学常识阅读的层面上,学生并没有真正走进中国经典名著,并没有真正受益。另外,语文教师长期以来只重视单篇阅读教学的指导与研究,非常缺乏对名著阅读指导的策略,尤其对个性化阅读缺乏深刻的认识和深层次的探索,实践经验更是不足。
那么,怎么才能让经典著作在个性阅读中落到实处呢?关键在于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名著阅读个性化的指导。
作为学生走进经典著作的引路人,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位阅读爱好者。语文教师本身的阅读面、阅读量直接决定着其文化视野和语文功底。可以说,语文教师的阅读素养不同,引领学生达到的阅读境界也是迥然有异的。阅读素养深厚的教师,对经典的解读往往既到位,又不乏自己独到的见解,能给学生高屋建瓴的引导、启迪和提升,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收获与积淀。其次,语文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阅读经典著作的兴趣,尤其要选取好经典阅读的切入点,使学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由点及面,“向青草更青处漫溯”,逐步深入到经典之中。再次,还要适时教给学生读书之法,如怎样做圈点批注、怎样进行比较阅读等,让学生能自觉运用,学会独立阅读。
当然,想使学生从阅读经典著作中真正受益,还要凸显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充分展现个性阅读之美。毕竟经典之所以成经典,不仅是其自身具有长久的阅读或研究价值,还代表一个时代的精神价值与文化取向。后来读者既要站在作者当时的社会土壤中理解作品,更要结合自己所在的当下阐释领悟作品,甚至重构作品。
“阅读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替代学生的自主阅读感悟,应倡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个性化行为”,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观念。经典著作个性化阅读不仅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使学生通过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体验来获得对作品的独持阐释和理解,而且鼓励学生勇于批判和质疑,发表不同的看法,并对言之有理的个性化见解予以尊重。
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体验。在经典著作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区别于篇章教学,不能逐一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主题思想,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只能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师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自主理解。理想的阅读指导,应该是教师启发激励学生,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行阅读、理解、品鉴、体悟,接受学生因社会阅历、生活体验、文化修养、审美趣味等方面的差异而对作品有不同的理解。
同时,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吸收内化最有价值的文化元素,如生命智慧、民族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审美意趣等,充分进行批判性阅读、联想性阅读、拓展性阅读、个性化阅读,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有眼界、有趣味、有才华的读书人,进而能够对经典著作阅之、思之、辩之、好之并终而传之。
编辑 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