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才能是天生的吗

2016-05-14 17:11吴骏柴林
琴童 2016年9期
关键词:成长史天生音乐

吴骏 柴林

循环论证

“才”经常被当作“个人的内在之物”。例如,当我们看见一个孩子出神入化的演奏超出了其年龄,就会说“他真有才”。

为什么表现惊人?因为他天生有才;为什么天生有才?因为他表现惊人。这样从A到B,再从B到A,相当于什么都没说。如果细想一下就会发现,日常说的“真有才”,真是很表面化的描述和解释,真有点“废话”的嫌疑。

“天生的才能”

只在两个意义上存在

内在才能叙事(译自talent account,下面简称TA)是一种看法,即:“卓越的成就依赖于一种特殊的生物学的潜力,它可以在一些少儿身上发现,另一些少儿身上则不能。”它可以解释为什么人群中只有极少数人拥有罕见的音乐才能。

作为大众心理学的概念,TA的提出是在1996和1997年的两篇学术文章中。一是著名学者约翰·斯洛博达的《音乐演奏专业技能的获得:解构关于音乐表达当中的个体差异的“才能”叙事》;二是《天生的才能,现实还是神话?》,该文的3位作者是迈克尔·霍伊、简·大卫森、约翰·斯洛博达,他们在不同的英国大学里任教。

比较正反两方面的证据之后,他们的结论是:

(1)TA不完全错误,却非常夸张和过度简化 ;

(2)“天生的才能(talent)”的定义有两点相对没有争议:在某些特殊能力上的个体差异,可能确实有一部分源于基因;有一些特征,确实只被人群中的少数人所拥有。仅在这两点上,“天生的才能”是存在的。

他们希望大众和教师不要迷信天生的才能,在筛选和区别对待少儿的时候谨慎从事,因为此前(1994年)英国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75%的教师认为作曲、唱歌、演奏乐器需要天生的才能。

领域不同,才能的外显性不同

一个物理、化学、生物学或医学神童,大概偶尔也会公开露面,但他更多的时候要待在室内深入学习,进行试验室研究。为了专心工作,他甚至要主动学习躲避聚光灯的本领。他不向社会提供大众化的消费品,因此吸引到的社会关注相对有限。

相比之下,表演(音乐、舞蹈、戏剧、象棋、体育等)方面有才能的孩子,需要向周围的人和社会大众显露自己的才华,得到认可,更早吸引他人对自己的未来进行投资。在一定程度上,他们带有争抢社会资源目的的“出镜”或“曝光”是合理的。笔者把这种现象概括为:艺体领域里的才能更具有“外显性”。

才能外显带来了问题:我们如何相对客观地评价这些才能?体育的评价体系还相对客观(例如可测量的比赛成绩),艺术领域有时候就容易陷入主观。

天生才能,大部分人的嗜好

TA后面的社会心理是什么?2011年3月,笔者注意到哈佛大学的校报上的一则心理学研究报道。研究中,蔡夏娟(音译)博士和马扎林·巴纳吉教授请来一百多位受过职业训练的音乐人,把两份音乐人的档案(包括录音片段)交到他们手上,请这百余人回答:档案中的两个音乐人多么有才,多么成功,自己雇佣他们的意向怎样。

其实,两份录音是同一人的,档案的区别集中于:一份提到“此人天生有才”;另一份说“此人的音乐才能是学习后获得的”。

研究的结果显示,大多数受过职业训练的音乐人更喜欢天生的才能,而非后天努力获得的才能。报道文章称:“音乐、数学、棋类这些领域中,很久以来,人们都嗜好寻找最年幼和最成功的人。”

蔡夏娟说:“这是因为我们想寻找某种我们固有的东西。我们把幼年的成就和轻松获得的东西联系起来。”笔者把这种心理现象概括为“内在属性归因偏好”。

个人成长史可以被重新审视

并非所有的音乐家在少儿时代就表现出过人的才能。但不幸的是,部分音乐家的成长史被神秘化,个人被追封“神童”。其原因有很多,例如和TA混合发酵的这几个:

(1)不可考。和历史教科书上的重大政治军事事件相比,个人幼年成长的细节如果被夸大或隐瞒,也缺少旁证而无从考查,多次转述后更是如此。

(2)回溯误差。成名成家之后追溯少儿时代的奇闻轶事,回忆和记录者的身份(例如本人、亲人、仰慕者、学生)对记忆的准确客观会有一定的干扰。

(3)模糊语言。例如“4岁学琴,5岁登台”,实际情况可能是4岁开始了非正式的、很松散的“学”,5岁的演出是在一个比较随意的场合。“X岁学琴,X岁登台”可以说是真的,因为基本的事实存在;也可以说难以成立,如果重新定义一下关键词——“学习”和“舞台”的话。

总之,音乐家的个人成长史是激励少儿的良好智力资源,但为了获得对才能的理性认识,其真实性——在理性和时间都充足的人那里,仍然可以重新审视。

怎么避免把才能神秘化

如果家长迷信TA的观点和故事,家庭教育就会产生很多错误认识和行为。例如“恨铁不成钢”——怀疑自己、配偶、孩子的基因太差,“不是那块材料”。因此建议家长用“基因+训练+练习”取代TA,即相信:在一定范围内,遗传因素起到作用,但获得特殊的才能还需要良好的训练和长期的练习(可参看本刊2015年7月的《音乐和基因》和9月《刻意练习和一万小时定律》两篇文章)。

换言之,如果自家孩子没有生理、病理、学习能力方面的障碍,家长看孩子在某个领域里是否有才,应该主要看教育质量、付出的努力(尤其是练习的量和质)等方面。教育年限较长的父母,应该把才能的获取看成多个因素密集互动的动态过程,有更多的看问题和叙述事情的角度。

就父母的“自我再教育”,避免把音乐才能神秘化,笔者提出3点供参考:

(1)拓宽对“才能”的认识,不局限于记忆和再现的能力,把坚韧的个人品质(毅力、执着、专注力、为目标长期努力并做出必要的牺牲)也当作一种内在才能。

(2)尽可能接触和学习一些音乐史、音乐演奏、音乐创作、教育心理、教育史方面的基础知识。

(3)主动学习和运用明辨思维(critical thinking)的知识和技能。

结语

“内在才能叙事(TA)” 是看问题和说故事的一种方式,它把优异表现的原因归结于行动者的内在属性,被人们(包括专业人士)广泛地用来解释眼前和过往的杰出才能。但它过度简化了事物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可能让人头脑混乱,做出错误的决策,例如放弃对孩子的音乐教育的情感、知识、财务的投入。和语言能力的获得类似,大多数人如果从婴幼儿时代开始得到适当的教育和练习,都能积累或多或少的音乐才能。音乐教育不是,也不应该是少数幸运儿的游戏。

猜你喜欢
成长史天生音乐
世界杯也是一部“中国制造”成长史
初见其欢 九处不厌 一个记者九年成长史
音乐
萌娃天生爱搞怪
女导演 天生就爱霸道
天生无畏 试驾奔驰GLA260
一个人的成长史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