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红
【关键词】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问题
意识;参与者;效率
【中图分类号】 G423.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09—0070—01
一、 要树立“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村”的意识
1. 教师不能照本宣科,而应当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也就是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校、班级、学生这些因素,不能搞“零式教学”,让每一个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感受。
2. 无视文本、过分发挥,也不是好课。我们提倡创造性使用课本,但是创造性也是有限度的,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视文本内容,甚至于曲解文本内容,一节课下来,教师讲得是眉飞色舞,而学生则是一头雾水,甚至不知道学了什么,这样的课,也不是好课。
二、教师应当是教学中平等的参与者,但更是首席参与者
1. 学生处于教师被动、控制状态之下进行的学习,这样的课不能算是好课。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成功感应当是通过学生的成功感来折射出来的,或者是解决了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或者是提出了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或者是与他人进行的收获体验的交流,总之,学生只要是感觉到自己学到了东西,就是一种成功。
2. 盲目无序、随意讲述的课要摒弃,要提倡有特色、有创新、有突破的课。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平等的参与者,但更是首席参与者,因此,在教学中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矛盾。
(1)处理好“用教材教”与“脱离文本”的矛盾。在教学中,学生会因为自己对于文本的理解不同而发表不同的意见,但是这样的内容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所得到的,教师要做好引导,这就要求教师对于文本的解读要多样化,因为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也会因为切入点的不同而不同。
(2)处理好“气氛活跃”与学生“守秩序”的矛盾。在教学中,学生个性得到表现,创造性得到解放,课堂氛围可谓是异常活跃,但是这必须是以学生在文本内容的基础之上,而且学生还得遵守教学的秩序,因此,不能为了课堂活跃而无视课堂秩序,也不能因为要课堂秩序而限制学生的思维。
(3)处理好自主探究与课时任务的矛盾。在教学中并非课课都得“自主、合作、探究”,应当根据学习内容正确对待,应当讲的内容要大胆去讲,应当让学生自己学习的就要认真指导,另一方面教师要敢于在学生面前承认不足,并与学生一起去学习。
三、要有问题意识,主张以问题来带动教学
有结果无过程的学习、有学习无思考的学习、重视讲授而轻视创新的课堂,都不是好课堂。在教学中,我们提倡通过问题来带动教学,并不是说要让学生回答多少个问题,而是让问题走进文本,在“应用与拓展”的过程中努力实现“发现与创新”。同时学生对于问题的解决不能太过肤浅、琐碎,教师要追求问题意识,要提高问题的价值,尤其是进行探究式问题设计的时候,不能防止“应景式问题”。
四、在教学中要有追求效率意识
1.精当的目标,精选的内容,精心的设计。
(1)精当的目标就是要具备几个功能——定向功能,强化激励功能,适应功能,评价功能;符合几项要求——综合化,系统化,细目化,行为化。
(2)精选的内容。如何精选内容呢?抓住主要内容:指向“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度目标的内容,这在“长课文短教”、“深课文浅教”、“多篇课文组合教”的策略运用中,尤其重要。挖掘独特内容:挖掘能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学效果的内容。不放过深奥之处。充分发挥讲授法的积极作用,对于较重要而又难懂之处,教师要做精细讲解。讲解要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
(3)精心的设计。比如,精心选择切入点——从题目入手(另拟题目法,添加题目法,加修饰成分);从概括入手;从复述入手;从关键句入手等。
2.民主的气氛,生活的气息,创新的气魄。
(1)民主的气氛。教师是平等者中的首席;要敞开心扉,倾听接纳,坦诚相待。学生要人人参与,表现个性,展示创造性。师生之间最终达到共识、共进、共发展的境界。
(2)生活的气息。所谓生活的气息,就是杜威的观点“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就是陶行知的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这些都强调了教学与生活的重要关系。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能够走近生活,观察社会,体悟人生,帮助学生形成乐观开放、勇于竞争、敢于负责、善于合作的人生态度。
(3)创新的气魄。高中课程标准制定了专门的“发现创新”的条款:“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有所发现和创新”。我们的教学就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那么,“创造性人格”的特征是什么呢?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得出的结论是:有高度的独立性和自觉性;有旺盛的求知欲;有对事物深究的强烈动机;善于观察,知识面广;工作追求准确而严格;有丰富的想象力;富有幽默感;意志品质出众,能长时间专注于感兴趣的问题之中。
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