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推进制造强省的认识和思考

2016-05-14 10:53牛弩韬
中国经贸导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安徽制造业工业

牛弩韬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全面贯彻中国制造2025,是实现中国梦、强国梦的战略需要,是推动安徽省制造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也是打造创新型“三个强省”的重要内涵。

一、牢固树立制造强省的发展理念

(一)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从安徽工业化实践看,制造业是促进经济平稳发展的主导力量。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安徽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坚持“工业强省、创业富民、改革创新、融合发展”,全力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安徽工业迈上了快车道,“十二五”期间,安徽省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1%,居全国第2位;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817亿元,占GDP的43.9%,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7.5%。安徽成为全国家电、自主品牌汽车生产大省,全国智能语音产业基地,全国最大的平板显示产业集聚区。

(二)制造业是区域竞争的制胜法宝

从安徽看,制造业优化升级成为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合肥、芜湖等地坚持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两手抓,保持全省领先发展势头,2015年,合肥、芜湖两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37.7%、对全省的贡献达到46.9%,分别比“十一五”末提高7.5和15.3个百分点。同时,以“两淮”为代表的资源型城市工业发展陷入困顿。

(三)制造业是创新发展的主要领域

目前,安徽制造业研发机构占全社会的80%,研发经费占比超过70%,专利数量占比接近90%。制造业不仅本身是实现科技创新的最重要领域,而且第一、第二产业的技术进步也必须以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和运用为基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安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必须通过制造强省建设,加快构建制造业创新体系,打造贯通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的创新生态系统,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打造一批具有创业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引导企业加快开发一批创新产品,着力提高制造业供给质量和效率。

二、致力找准制造强省的方向路径

(一)坚持供给侧改革,提升供给质量效率

顺应新一轮产业变革和消费升级趋势,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战略,提升工业供给体系效率和质量。一是开展新一轮技术改造专项行动。大力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程”,坚持改革、改组、改造,推动技术、产品、管理创新,促进产品、企业、产业升级,支持企业采用新技术、运用新设备,开发新产品、拓展新业态,安徽将每年组织实施投资亿元以上技改项目1000项以上,力增五年完成技改投资4万亿,比“十二五”翻一番,实现规模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全覆盖。二是开展质量品牌提升专项行动。实施《安徽工业精品培育三年行动计划》,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模式,建立品牌培育管理体系,每年培育认定省级新产品500项、安徽工业精品100项。三是开展改善消费品供给专项行动。制定轻工、纺织、食品、医药等产业创新提升实施方案,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时尚产品、绿色产品、健康产品。

(二)坚持去除过剩产能,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大力开展“去产能、减负担、降成本“行动,让企业轻装上阵。一是化解过剩产能,强化技术、能耗、环保、安全、质量等标准约束,综合运用差别电价、水价、排污费等经济手段,重点推进钢铁、建材、有色、平板玻璃、非煤矿山等领域淘汰落后、化解过剩产能工作。二是减轻企业负担。认真落实结构性减税、普遍性降费和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等各项惠企利企政策;推进涉企政府性基金标准的清理规范工作,全面实施涉企收费目录清单管理,坚决查处各种涉企乱收费、乱摊派行为,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三是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大力推进“机器换人”、“电商换市”、“合同能源管理”,扩大电力直接交易试点及“税融通”、“小额票据贴现”覆盖面;用好固定资产加速折旧、进口设备和重大装备进口关键零部件免税、研发费用计提等政策,打好“组合拳”,着力降低企业人工、营销、能耗、融资等成本。

(三)坚持融合发展,转变发展方式

围绕“智能、绿色、服务”,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服务型制造。一是发展智能制造。开展“互联网+”制造业试点示范,加快建设一批智能示范工廠和数字化车间,力争到2020年,安徽规模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75%以上、关键工序数控化率55%。二是推行绿色制造。大力组织实施节能环保产业“五个一百”专项行动,举办节能环保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推介会,加快再制造产业园建设,力争到2020年,安徽规上工业节能环保产业产值突破3000亿元。实施高耗能行业能效领跑者行动计划,推进钢铁、电解铝、水泥、石化等重点行业加快绿色节能改造。三是发展服务型制造,实施“服务型制造三年行动计划”,办好“江淮杯”工业设计大赛,支持工业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网络精准营销和在线支持等制造服务;建设一批区域综合性、行业专业性服务平台,培育一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

(四)坚持实体为本,强化发展支撑

立足增强实体经济活力,坚持“点线面”结合,构建良好产业发展体系。一是培育企业。通过招商引资、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等方式,壮大一批行业领军型龙头企业;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道路,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单打冠军”、“配套专家”和“科技小巨人”;深入实施“创业江淮”行动计划和民营经济提升工程,催生一批充满活力的小微企业。二是优化产业。支持企业瞄准国际同行业标准推进技术改造,支持企业采用新技术、运用新设备,开发新产品、拓展新业态,改造传统产业。围绕智能语音、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云计算、大数据等高端领域,实施一批产业化项目,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打造基地。强化项目支撑、创新驱动、龙头引领,打造“中国声谷”、新型显示和集成电路、新能源企业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坚持产城融合,推动产业集群专业镇提质创牌,打造一批百亿元产业集群专业镇和特色小镇。

三、正确处理制造强省的八个关系

一是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关系。稳增长是基础、调结构是根本。既要科学调控、精准帮扶、降费减税、优化环境,努力保持工业经济持续运行在合理区间,又要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定不移地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加快制造强省建设。

二是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关系。供给和需求两者互为条件,相互转化。当前工业面临的突出问题,表面上看是需求不足,本质上是供需错配,具体表现为高端缺失、低端过剩。我们要坚持创新创造供给,供给引领需求,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三是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关系。目前,传统产业仍是工业发展的主导力量,也是新兴产业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新兴产业是实体经济新的增长点。围绕“安徽篇”确定的“12+5”重点产业和领域,大力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两大工程”,形成互相支撑、彼此带动、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四是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关系。制造业仍是稳增长、调转促的主力军、主抓手。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更多是二产的延伸扩展,制造业服务化是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坚持以制造为基础,以服务为导向,推进三产与二产的融合创新,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制造业服务化步伐。

五是扩总量与提质量的关系。总量是提升综合实力的基础,质量是提升竞争力的保障。当前,安徽工业不仅面临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双重压力,也肩负做大总量、提升质量的双重任务。坚持扩大总量与提升质量并举,持续扩大有效投入,推动工业经济量增质优、行稳致远。

六是大企业与中小微企业的关系。大企业是推动转型升级的领头羊,中小微企业是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基础支撑。坚持抓大扶小并重、帮强助弱并行,大力推动创业创新,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和以“配套專家”、“单打冠军”为特征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形成大中小微企业协作配套、协同发展的格局。

七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当前工业行业、区域、企业分化严重,“冰火两重天”现象明显,这其中既有共性问题,也有个性问题,有的还是企业自身经营管理问题。针对不同情况,因业因企施策、对症下药,重点引导各地结合实际,坚持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协同发展。

八是内力与外力的关系。内力外力犹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激发内力、善借外力,才能形成合力。将大力引导企业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优化生产经营管理模式,提升管控能力;高举“中国制造2025”大旗,凝聚各方力量、集聚优质要素,立足两个市场、配置两种资源,加快制造强省建设步伐。

猜你喜欢
安徽制造业工业
2019长三角制造业企业100强
2018上海民营制造业企业100强
what should overseas company do to survive in China?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2012年高考安徽压轴题的困惑与探索
看中国·在安徽
水乡安徽
工业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