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世界几个热点区域问题

2016-05-14 02:47曹军
地理教育 2016年9期
关键词:北极伊斯兰

曹军

一、“伊斯兰国”:为何剿而难灭

从2014年初开始,“伊斯兰国”在伊拉克攻城略地,一度进逼巴格达。伊拉克政府军难挡其凶猛之势,美国及其盟友连续几个月的空袭行动也难以将其击垮。“伊斯兰国”为何剿而难灭?

“伊斯兰国”的前身是一个逊尼派反政府武装,兴起于2003年美国入侵伊拉克之后,一度效忠“基地”组织,而就在其没落之时,叙利亚内战为其提供了“东山再起”的机会。在内战初期,叙反对派十分倚重这些有丰富作战经验的武装分子,而美国对叙反对派的支持也使其中的激进分子“受益匪浅”。“伊斯兰国”难以剿灭有其组织架构、财力雄厚等非军事因素。“伊斯兰国”通过强夺油田、抢劫银行、贩卖人口和劫持人质收取赎金等各种手段,实现了经济来源的“多样化”。2010年开始的西亚北非政局动荡,战争连绵不断,也为“伊斯兰国”的崛起提供了客观条件,他们通过各种手段,大肆鼓吹“拯救和改造”阿拉伯和伊斯兰世界,在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中发展支持者,甚至来自欧美的边缘群体也参与到“伊斯兰国”。在打击“伊斯兰国”过程中,各方的立场和行动也不一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急于打击“伊斯兰国”,他们视巴格达为盟友,却拒绝同叙利亚政府和伊朗合作;土耳其因排斥巴沙尔政府和不信任库尔德人,不愿帮助库尔德人打击“伊斯兰国”;海湾一些国家则对“伊斯兰国”的命运心态复杂,因为“伊斯兰国”的失败意味着伊朗和叙利亚的胜出。各方的冲突和矛盾也为“伊斯兰国”的生存和活动提供了契机。

二、欧洲反恐:步履维艰

巴黎恐怖袭击的阴云尚未散去,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不久前又遭系列爆炸袭击,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欧洲恐袭阴云密布,地区安全受到极大挑战。人们在反思:欧洲反恐为何步履维艰?在欧洲社会,大量的少数群体由于经济、政治上的弱势地位而处于相对隔离的状态,无法抑制的愤怒与无路可走的困境,往往极易滋生极端主义思潮。欧洲反恐之所以困难,从根本上来说是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伊斯兰国等恐怖组织之所以四处挑衅,目的就是试图煽动其它国家对穆斯林群体的仇恨与恐惧,从而迫使这些被仇恨与恐惧的穆斯林,转向极端的立场。

在恐怖袭击和难民危机的双重背景下,民粹主义政党和极右翼势力在欧洲迅速崛起,从丹麦、荷兰、芬兰到法国、奥地利,极右翼势力的影响力日益增强。欧洲反恐困难还在于各国的情报安全部门“各自为战”,虽然欧盟多次就统一反恐进行协调,但这种合作仍停留在情报交换和信息分享的层面。有限的政府权力、政府资源难以面对日益增多的野蛮挑战。欧洲国家在为扑灭恐怖袭击而疲于奔命时,各种极端言论却正在源源不断地制造着新的威胁。正是由于产生恐怖主义的温床和社会基础还在不断扩张和发展,所以极端主义的思潮才有传播的基础。欧洲反恐不可能像美国或俄罗斯那样,以军事打击解决。欧洲必须直面自己社会内部的矛盾,化解难民危机,建立广泛的反恐统一联盟,这样反恐行动才能取得明显成效。

三、北极权益:争夺日趋激烈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北极冰层逐渐消融,北极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潜在的地缘战略地位以及巨大的经济科研价值,逐步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地区,并引发各国对北极权益的激烈争夺。

北极是大国实施战略威慑的理想地域,控制北极地区,就可得“三洲两洋通衢”的地利之便。对北极的争夺主要在北冰洋沿岸的俄罗斯、加拿大、美国、丹麦和挪威五国之间展开,争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海上边界、沿岸大陆架的划分以及北极航道的控制权等问题上。各国在如何分割相邻海域以及交界区域领土的问题上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如美国和加拿大在阿拉斯加大陆架问题上的争端就由来已久。北极五国还在200海里外大陆架归属问题上展开争夺。北极航道是联系亚、欧、美三大洲的最短航线,由于其具有潜在的地缘战略价值,北极国家通过各种手段强化对这一航道的管辖和控制权。北极地区蕴藏着丰富的资源,蕴藏着世界未开采的13%石油和30%天然气资源,被称为“第二个中东”,北极还有煤炭、铁矿、金刚石等矿产资源,且储量极大,北极也是研究地磁、天文、生物乃至外层空间的“天然实验室”。北冰洋沿岸国家正积极在能源、航道以及旅游等领域开展大规模投资,一些域外国家,如印度、日本、韩国甚至南半球的南非,纷纷通过与北极国家的合作参与开发。北极丰富的资源和重要的战略位置对于我国具有重大的经济和战略价值,我国应未雨绸缪,及早采取行动,积极争取和捍卫中国在北极的正当权益。

四、产油大国:为何不减产保油价

由于国际油价连续下跌,世界产油大国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政治压力。2015年,世界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沙特阿拉伯财政赤字高达980亿美元,规模创历史新高。伊朗、委内瑞拉、伊拉克等国政府财政极度依赖石油出口,低油价也使其遭受了巨额损失。尽管油价暴跌至11年来低位,但主要产油国仍无意减产。目前欧佩克国家实际日产油量超过3 000万桶。今年1月,俄罗斯的原油产量达到每日1 087.8万桶,创下历史新高,而沙特原油产量也达创记录的每日1 023万桶。伊朗此前也多次表示,一旦国际社会对伊制裁解除,该国原油出口也将大幅提高。

沉寂许久的原油价格,自2月以来出现整体上涨的态势,但市场出于对供过于求和疲弱的经济前景的忧虑,油价上涨的幅度并不大。产油大国为何不减产保油价?一些产油国认为,如果减产,石油价格上涨了,会失去相应的市场份额,美国等国家的页岩油生产商也会抢走其市场份额。世界主要产油大国相继提出石油产量无上限,由于产油大国在减产问题上意见不一,减产协议迟迟无法推进。今年2月,俄罗斯、沙特、卡塔尔、委内瑞拉四国曾建议将原油开采量维持在今年1月份的水平,以此来阻止油价的进一步下滑,而作为主要产油国之一的伊朗,却迟迟不愿加入这一协议,最终导致多国“冻产”的协议未能如期执行。实际上,除伊朗外,俄罗斯等国也将原油产量维持在高位,以沙特为首的欧佩克海湾成员国坚持不会单方面减产,因为担心会把市场份额拱手让给竞争对手。

五、拉美:在艰难变奏中前行

在经历本世纪前十年的繁荣期后,拉美国家经济近年来进入下行期。2016年,鉴于国际经济依然复苏乏力,大宗商品价格难以止跌回升的宏观形势,拉美地区经济预计仍将整体低迷,个别国家甚至会陷入衰退的泥潭。作为拉丁美洲第一人口大国,巴西的经济已经连续第二年萎缩,曾经脱贫的数百万人正重新陷入贫困,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墨西哥、哥伦比亚、玻利维亚等国,受益于自身的改革以及有利的对外贸易结构等,经济有可能保持小幅增长。拉美国家资源普遍丰富,但也形成了经济发展对资源和外部市场的过度依赖,投资长期不足,中等收入群体未能成为消费主力军。一些拉美国家盲目追求“大城市化”,导致一些中心城市人口数量迅猛增加,城市贫困化和边缘化相伴而生。

拉美政治版图将在震荡中重组。政坛沉湎于“选票政治”,无心致力于经济结构调整与发展方式转型。阿根廷从政府方针到具体治理将正式右转。巴西政治危机加剧,寨卡病毒扩散,委内瑞拉左翼政权也将面临反对派的挑战。拉美与美国关系出现新拐点,2016年美古两国在断交55年后,正在实现关系正常化,但美国在解除对古巴封锁、归还关塔那摩基地等关键问题上一时还难有突破。2016年,建立在互利共赢基础上的中国—拉美战略合作将会进一步助力拉美经济发展,中拉经贸合作将在质量和结构上实现新突破,助推拉美成为世界多极化的重要区域。

猜你喜欢
北极伊斯兰
南极和北极一样冷吗
听!谁在呼救?
北极飞来毛脚鵟
伊斯兰刀剑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