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特罗:什么是拉美精神

2016-05-14 21:41徐晓虹
检察风云 2016年9期
关键词:特罗哥伦比亚拉美

徐晓虹

很早的时候就见过博特罗的雕塑作品,在新加坡,在纽约,甚至在威尼斯弯弯曲曲迷宫一般的小弄堂里。每件作品无论体积大小,无论人物动物,造型都一律是胖胖的。虽然胖,却不是娇憨童话的可爱,而是眼神空洞庄严无表情,却又理直气壮地存在着。不论背景是摩登都市还是古老水乡,作品都很醒目却不突兀。那时候就很好奇,什么样的艺术家可以创作出如此具有个人鲜明特色,却又有包容度,得到全世界认可的作品?

幻想中这位被标注为“全世界最会画胖子的艺术大师”是一位胖胖的,如他作品中人物一般人畜可亲却又狡黠幽默的老头,然而博特罗本人却体态合宜,英俊非凡,即使已是八十四岁高龄,仍然英气逼人,带着威严骄傲的精神气。孕育过他的那片土地,哥伦比亚,也曾孕育过《百年孤独》。2015年11月20日是中国与哥伦比亚建交35周年,这位哥伦比亚著名艺术家的首个中国个展"博特罗在中国"在北京国家博物馆正式开幕。1月,在我的翘首期盼中,展览终于移师上海中华艺术宫。

展览共分8个部分:拉美生活、马戏系列、斗牛系列、静物系列、经典系列、宗教系列、素描系列和大型雕塑,脉络清晰地展现出艺术家在不同时期的重要主题和艺术历程。博特罗的人生生涯从地域广度来说跨越了几大洲,从童年少年时的哥伦比亚,到青年求学的意大利,再到法国、美国、墨西哥,成名后更是在世界多地有工作室;从时间跨度来说,经历了风起云涌的当代艺术运动。遵照常理,他的作品内容与风格跟随如此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激荡的时代洪流,即使十年一次更新,也已可集齐彩虹七色了。然而如果看过大师的自述再看大师的作品,就会知道:他没有画过一幅家乡之外的作品。“我的血液里全是哥伦比亚。”

如果说,马尔克斯用《百年孤独》放飞了我们对拉丁美洲的想象,那么,感谢博特罗用了半个世纪的时光来把那些活泼泼,被马尔克斯描绘成如热带植物般倔强旺盛的生命以瑰丽色彩、夸张形态一一展现。有记者问他:在自述中反复强调的“拉美特征”到底是什么?艺术家认真思考之后答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拉美特性是反‘文明的。在欧洲什么都是井井有条的,人与人之间有距离感,感觉是端着的。拉美人没有那么多规矩,所有人都自由奔放,充满想象力,活得有趣,给人以亲近感。人们通过音乐、派对交流。”

我想如果博特罗不做艺术家,他应该也会是位优秀的诗人或者作家。寥寥几语,就概括了他作品中人物的全部特性。这段话甚至可以直接作为展览中属于“拉美生活”部分的作品《乐队》和《跳舞的人们》的最佳注脚。《乐队》描绘了几名正在演出的音乐家,他们的服装、色彩、乐器和所焕发出的能量与激情,以及头顶的彩灯都是哥伦比亚夜店的典型写照,尤其是博特罗的家乡安蒂奥基亚省麦德林市。而伴着乐队,《跳舞的人们》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典型的哥伦比亚之夜。隔着画面都能感受到那种抑制不住的欢快在流淌。人物的脸庞熠熠生光,身体内犹如有一枚自带柔光效果的聚光灯。

《街》是拉美生活系列中最美丽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也是我的最爱。房屋明艳,街道整洁、群山葱郁、鸡犬相闻,邻里和谐,生活富足,是一个哥伦比亚版本的武陵桃源。此外,总统、女裁缝,牧师、婚礼、野餐、斗牛、马戏,哥伦比亚社会各阶层的人们,日常生活或神圣仪式,还有令人心惊的杀戮时刻,无不入画。拉美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我面前徐徐展开。半个世纪对拉美生活的不懈描绘之外,博特罗的另一份坚持是个人鲜明独立的艺术风格。博特罗从没有追随过任何一种潮流。即使身处纽约,经历观念艺术浪潮,被各处人等嘲笑不合时宜,坐了十年冷板凳,他仍然坚持自己连接的是文艺复兴的传统,用色彩对比来构图,用夸张体积来塑型,追求具象艺术的美感。

博特罗的色彩运用出神入化,跟随着主题,时而鲜艳地明媚欢快,时而鲜艳地迷茫忧伤,时而又鲜艳地讽刺压抑。而他对体积的处理更是得心应手,感性、宏伟、可塑性兼具。他在自述中说:“我觉得艺术的语言必须是通用的,因为在我看来,绘画的主题或许是地域性的,但是绘画语言必须是通用的,因为作品必须能够感染到任何地方的观看者。”而有什么,是比色彩和体积更通用的艺术语言呢?因此,隔着遥远的太平洋,拉丁美洲的生活突然牵动了我们的心。

栏目主持人:薛华 icexue0321@163.com

猜你喜欢
特罗哥伦比亚拉美
哥伦比亚的五彩河
动物界的“春运”大片
那个最会画“胖子” 的老头儿——费尔南多·博特罗
拉美,热情奔放的神奇之地
走进拉美
新型沙美特罗衍生物的合成
合康变频成功进军哥伦比亚市场
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