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敏
经济转型,应该转到哪里去?我的理解是,转到让人们不光“吃得饱”、还要“睡得香”。芸芸“饱食者”之中,有几个人敢说,自己睡得香,晚上还能美梦连连?
“睡不香”还算好的,“睡不着”就更麻烦了。中国不在少数的企业家都属于“睡不着”的状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前些年发布的《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企业家有时出现或经常“烦躁易怒”的占70.5%,“疲惫不堪”的占62.7%,“心情沮丧”的占37.6%,“疑虑重重”的占33.1%,“挫折感强”的占28.6%,“悲观失望”的占16.5%。
这么看来,经济社会的转型从结果上讲,核心是企业家的生态问题得到改善。换句话讲,经济转型的核心,首先要实现企业家的心智与精神状态的健康转型。
经济社会的转型,除了发挥正确政策的正确引导以外,这时候特别需要强调一个观点:尤其应充分信任企业家、尊重企业家,营造一个阳光的企业家成长氛围,自主发扬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及企业家的创业精神。而且,也只有发扬“企业家精神”,才能在经济舞台上各司其职唱好这出“主角”的大戏,跟上这个时代浩浩荡荡的新经济潮流。恰恰在这一点,在急功近利的氛围内,是最容易被忽视的。
市场经济之所以能够长期拥有活力,根本就在于创新。而这个创新的来源,就涉及到“企业家精神”,熊彼特专门创造了一个“创造型毁灭”的词语,来描述市场活力来源和经济发展规律。他率先把创新和“企业家精神”引入到经济学当中,最早阐述了创新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
“企业家精神”是诱发和促进制度变迁的基础因素,也是技术创新的巨大动力,应着力从制度安排上来培育“企业家精神”。谈到这里,可能有一个倾向或误区,就是有些人认为,谁在全球金融危机中没受到正面冲击,就说明比欧美等国家更能应对自如。实则不然!打个比方:看到别人游泳时不小心呛水,就为自己不会游泳而暗自窃喜。这种判断的价值观与心态,是一种怎样的状态?殊不知,没呛水也可能是因为不会游泳。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都不能把自身缺陷和不足作为优势总结。在全球化大潮里,“游泳”的本领是必须学会的。
回过头来,我们要说,经济的长足发展,企业的永续经营,终究都要靠“企业家精神”,才能永葆活力。之所以如此强调“企业家精神”,实在是因为国内对这一块的重视不太够,所谓的创新一直处于自上而下的供给状态,往往不是从现实的或潜在的市场需求出发的。故而呼吁今后能从根本上改变,尽可能朝向市场需要的导向出发,服务于企业家,激发“企业家精神”,从而真正让这只“看不见的手”来决定资源配置,源源不断地实现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