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策略研究

2016-05-13 08:03王玉民刘海波靳宗振梁立赫
中国软科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创新驱动发展策略选择

王玉民,刘海波,靳宗振,3, 梁立赫

(1.中国科学院,北京 100864; 2. 中国科学院 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北京 100190

3.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北京 100191; 4. 科学技术部科技人才交流开发服务中心,北京 100045)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策略研究

王玉民1,刘海波2,靳宗振2,3, 梁立赫4

(1.中国科学院,北京100864; 2. 中国科学院 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北京100190

3.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北京100191; 4. 科学技术部科技人才交流开发服务中心,北京100045)

摘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提升产业结构、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从驱动对象、驱动方式和驱动力源泉三要素出发,以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链条为坐标轴,构建了“四相模型”,理清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本认识问题,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策略选择思考和策略选择路径,并对现阶段存在诸多阻碍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难题提出了策略建议。

关键词:创新驱动发展;四相模型;策略性问题;策略选择;知财运营

在以创新为竞争焦点的发展新时代,创新能力的提升已经成为国家发展与国际竞争的核心。我国适时地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改革开放战略、“一带一路”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战略有机结合,构成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整体。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是我国把握时代发展机遇、应对国际竞争挑战、谋求国家跨越发展的重大举措。

在国家整体战略中,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效益与水平,是实现我国国家整体战略的基础,直接影响其它各战略实施的有效性。认真研究并深入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当前各界的紧迫任务,在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政策设计、措施安排中,需要讲求践行的策略选择,以提升创新驱动发展的实际效益。本文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实施举措之间的若干策略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旨在厘清价值关系、明确战略重点、提出策略选择。

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价值导向

正确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检验标准首先是实际效益,而不是践行的方式或举措,因为符合价值导向的实际效益是战略实施的目的所在,是检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效性的重要衡量标准,也是对战略自身导向性的判断与践行行为指向的问题。

(一)明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三要点是战略顺利实施的前提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本身直接显示出三个要点:驱动对象、驱动方式和驱动力源泉。从战略学的角度看,创新驱动的战略方向即为创新驱动什么和要达到什么样的驱动意图,这是践行创新驱动的价值导向性问题。如何实现有效驱动以及驱动力的源泉则属于体现价值导向的战略措施,之后才是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政策设计与进程组织。充分认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价值导向,是把握与实施战略的基本前提[1],是战略实施的出发点、落脚点与判别创新驱动效益的标准,是判断创新驱动内容、选择创新驱动方式与谋划创新驱动实践过程的基本依据,而后者则是为战略价值导向提供支撑,是依据环境条件以导向效益的最大化为原则而因时、因地、因实施主体特征而灵活选择的。显然,探讨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问题,必须要界定、摆正并理清创新驱动价值导向与驱动方式、发挥驱动功能的创新力三者的关系。

(二)发展知识经济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导向的直接目的

创新驱动的影响效应十分广泛,波及到经济、社会、文化、安全等全社会各领域。就学术研究而言,需要把创新驱动作为特定对象予以界定。首先,创新驱动是经济发展动力理论的重要内容,美国经济学家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将人类经济发展归纳为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四个驱动阶段[2]。创新驱动特指经济发展从以投资为经济主要驱动力基础上迈向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阶段,是新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创新驱动发展自然因其经济基础功能而显示对社会上层建筑的拉动与影响,但这不属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专项研究的范畴,因为创新驱动发展直接导向在于经济发展。其次,在从以资本、劳力、资源为主导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向以知识、人才、信息为主导要素的创新发展模式转变进程中,创新驱动的新经济,是指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经济,或者概括为知识经济,即不同于传统经济,也不是指支持知识经济发展的知识创新活动与成果本身。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创新驱动导向的重点是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以知识为第一要素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效益与水平提升。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目标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整体福利水平的提高,不同于原有的粗放型、以资源换经济的经济发展模式,而是从经济质量出发,推行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推动创新生产力提高,实现生态经济和绿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绿色经济增长,是将环境保护、技术创新、社会进步和居民福祉充分结合。再次,以创新为驱动力的知识经济的重点,是通过知识资产与生产要素的有机组合所产生适应现代社会生产、生活所需要的产品形态与经济效益,核心是知识资产的运用与经营,即知财运营[3]。

(三)综合运用创新驱动的源泉和要素则是基础性的保障

创新驱动源泉是指能对知识经济发展发挥驱动作用的创新以及创新能力。首先,创新与创新能力作为驱动源泉,对实现创新驱动导向的经济效益十分重要,但却不属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价值导向内容,这是不能颠倒或者混同的。其次,创新因素的界定标准是具有创新驱动功能。创新不只是技术创新、科学创新,还包括科技创新之外的各种具备驱动功能的因素,诸如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与组织创新等。为简便计,把除科技创新之外的其他各类创新综合简称为管理创新。因此,创新驱动不仅是技术创新驱动,也不限于科技创新驱动,而是科学、技术与管理创新的综合作用。误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同于科技创新驱动战略的提法,是不全面的。再次,要充分认识管理创新的关键作用和重点地位。管理创新远远超过重新分配劳动力、资本和产品的范畴,需要依据新的信息技术、文化和市场,建立组织机构的新规则和结构,通过逐步加强与改进、重建创新制度和结构,促进技术创新、组织机构、社会环境、产业结构、社会经济系统的稳定性建设[4]。朱英明(2013)指出了我国普遍存在的重科技创新轻管理创新的现象。他论证了目前普遍接受的创新主要集中在新产品、新技术或新服务方面,然而创新还包括组织创新和业务创新,创新需要整个行业或全球视角的管理创新[5]。弗利曼、伦德瓦尔也论述过创新与创新驱动能力并不完全取决于创新资源优劣、创新主体强弱,而在于创新资源、创新主体以及社会创新要素的涵养、集聚与整合的形式与能力[6]。创新资源包括内部创新资源和创新能力,还包括外部的知识集聚、技术引进和创新资源的引入,将内外部资源进行集聚、消化吸收再创新,突出“后发优势”,成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技术支撑和资源支撑。还应该注意到,创新具有集成性,Roper和Dundas(2015)认为创新的成功依赖于技术知识、战略经营和相关市场的开发。他们运用企业创新面板数据来分析内部知识创造、外部知识检索以及创新产出,发现企业的知识流来源于内部创新与外部吸收,并直接影响企业的创新绩效[7]。从区域创新系统来说,Wang et al.(2015)运用资源开发—利用的框架分析区域创新,发现传统的创新方法,即结构性、功能性、三螺旋的创新方法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知识代际交替及知识应用更为突出[8]。

(四)驱动方式实质上是创新的价值观问题

驱动方式是指创新驱动源对知识经济的价值显示形式,表观形式是创新体系建设,但其实质是创新的价值性。对其认识与运用的实践所表现的是社会创新价值观。正确的创新价值观,是确保创新驱动价值导向的根本原则。短视的、急功近利的创新价值观,将阻断或消弱创新的价值功能。在网络化的创新链条中,不同的创新活动具有不同的价值属性。一般科学创新具有思想、人才、文化、学科等价值,对经济发展作用大多是间接的、隐性的、长期的,但却发挥着根基性战略性的影响。忽视或者不适当地替代其在创新链条中的价值作用,都是值得警惕且必须尽力避免的。技术发明既具有类似科学的隐性价值,又具有商业流通的经济价值,还具有技术物质化创意经营的潜在经济价值,而技术的商用化创新、产品化创新和经营化创新则侧重显示直接的、现实的经济价值。管理创新在创新链条内无处不在,其价值作用与管理创新对象的价值性类同,更为明确地说管理创新具有创新链条中各种创新价值性的特征,并依赖创新整体予以显现。在创新驱动方式上,创新资源、创新体系、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对经济的作用形式具有复杂化和差异化的特征。从经济效益与创新价值的辩证关系来看,是通过有形与无形的知识或资产,直接或潜在地推动经济发展。对于网络化的创新链条的价值性,大致可以归纳为间接与直接、潜在与现实、长期与短期价值性耦合、渐变的组合形式。以上是分析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价值导向的重要依据。

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点关联的“四相模型”

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三个要点的讨论,有助于厘清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本认识问题,但对于如何提升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效性问题,还需深入解析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三要点之间的关联性,关键是分析创新驱动能力与驱动方式综合表达创新驱动价值导向的关联关系。要解析其关联内容,把握基本的关联因素,概括要素之间的关联形式及分析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三要点的关系处理问题,是亟需解决的难题。

(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点关联性的简化分析工具

比较分析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点关联性,较为可行且容易理清的方式就是简化的框架结构分析。首先是以简化的创新链条与驱动价值链条为依托,通过两者交叉透视创新驱动三要点的基本关系,基本分析办法是以科技、经济与管理耦合的创新链条为纵轴,以创新驱动价值性组合方式为横轴,构建创新驱动发展的四相模型如下图。图中的四个象限代表关联关系的四类内容或四种类型。

图1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点的关联内容

(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点的关联内容

上述简易化的四相模型中,显示出三个战略要点关联的具体内容,由此可以引入关联内容的影响因素,为关联形式的分析做好基础。

A象限是创新显示的现实的、直接的经济效益象限,代表创新驱动的价值导向。其内容即为以知识为第一生产要素的知识经济发展,核心因素是知识创新的运营与效果,即知财运营。知财运营,是通过知识运用与经营手段实现知识资产财产化的过程,包括知识资产的财产化、知识财产的无形资产运营、知识财产的物质产品创新及产业结构优化的方式。将知识市场化和财产化,是知识、技术和信息为主导要素的创新发展的路径[3],知财运营创新处于创新驱动知识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的地位。在推动知识财产化过程中的创新,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提高生产效率,深化产业分工和促进经济增长[3];有效地提高知识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最终达到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目标,实现我国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向以知识为第一要素的新型经济转变的跨越发展战略意图。

B象限显示创新培育知识资产的现实效应。这是创新培育知识经济的第一生产要素的直接成果,是现代有形生产力一种表现形式,是实现A象限所代表的知识经济发展导向的基础或重要条件。知识财产获取的影响因素,不仅取决于知识的创造,更取决于将知识进行财产化的经营意识创新、知识财产制度创新、知识管理创新等重要内容。知识管理创新是获取、提升知识生产力的核心因素。从经济效益导向的视角分析,创新培育知识资产的表征量,不仅在于知识财产的来源,还取决于获取或拥有知识资产的数量与质量,其中包括知识财产的创造、流通、借助或善用人类智慧等各种有效形式。强调知识创造的重要性,表述的是竞争性、政治性因素,是非常必要的;进一步而言,强调知识资产的拥有量,表述的内容是效益关联性、实力性因素,从效果出发强调拥有的量与质更为重要。或者说,为加速知识经济发展所必须拥有的足够强大的知识资产实力,自主创新是必要的,知识流通获取与学习借鉴也是必要的,同时也需要善于借用人类智慧而达到效益,这些都值得鼓励。加速知识管理创新,促进我国知识资产拥有量的实力,其本身就具有创新驱动的策略性意义。

C象限是显示创新的无形、间接效益的知识成果。创新成果特别是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成果,对经济、社会的思想、文化、人才具有隐形、间接且长远的作用,影响因素有助于明确科技价值观。对创新成果的隐形作用,既不能急功近利地以现实效益为导向,更不能予以漠视、淡化或取消。在这方面,我国曾发生过值得深思的教训。其实,生产力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能力,包括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能力与精神能力。从生产力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隐形作用的创新成果发挥改造自然的精神力量作用,因而也是知识经济生产力的组成部分。与知识财产及其他物质资源相比,知识是一种发挥潜在、间接、长远影响的精神性的软生产力。知识成果软生产力与知识财产有形生产力结合才构成完整的知识经济的第一生产力。要从提升我国知识经济第一生产力的高度重视创新成果的价值,要强调创新驱动的软性、有形双驱动力的概念,提高完整生产力的意识,绝不可偏废或脱离。创新成果以知识教育、思想解放、文化意识和人才培育等隐形功能为主要表现形态,对国家创新、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发挥着难以发觉但不可或缺的基础性的支撑作用。隐性知识在知识积累、技术创造及市场应用过程中,在企业等创新主体内部进行知识、信息和技术的传播,具有难以复制化和显性化的特点,对经济发展和人才能力提升起到重要作用,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知识文化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9],有助于提升生产力水平,加速经济转型升级。

D象限是指优化生产力创新并驱动知识经济发展的驱动形式。其基本形式是创新能源的集聚、整合的运作模式,具体内涵包括推动知识成果创新的模式,也包括知识财产获得的引导模式,更包括综合发挥知识生产力的作用显示知识经济发展成果的驱动模式。以上三种模式的有机综合,已经大大超越了原有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成为了包括国家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性、系统性、整体性的国家战略内容。最值得关注的是,国家创新体系已经升华为了国家治理的一种重要实现形式,因此拓展、升级“国家创新体系”概念,进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构,是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当务之急。从国家创新体系总体框架角度出发,张景安(2003)提出需要综合利用各方资源,既要积极推动产学研协同发展,充分发挥各类创新主体的作用,大力推进自主创新、集成创新、互动创新和开放创新,更要从国家战略层次优化整体顶层设计,在科技、经济、社会的整体中强化对资源的优化配置,拓展并调整创新体系结构,突出国家创新驱动的战略导向[10]。此外,国家创新的边际化也逐步淡化,刘云等(2010)认为需要推动国际化的创新,丰富创新的内涵和外延,提出了创新政策制定的互动、创新资源的流动与优化配置和创新主体创新活动国际化的路径,促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11]。

(三)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三要点的关联形式

四相模型中表述了三要点的关联作用与核心要素,其内容、要素之间的制约性则又决定为三要点关联内容的存在的形式。从图1中可以发现,三要点关联因素包括:其一,发展知识经济是创新驱动发展顺利实施的发展模式,体现了知识经济的价值方向,具有战略前提的制约作用,这是知识经济逐步发展并改造升级传统经济、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智慧经济崛起的过程。其二,知财运营是直接体现知识经济发展效益的关键或称为创新驱动的战略支点。知财运营是以知识作为第一生产要素的市场化为典型特征,包含的无形资产、技术产品的创意经营恰是技术服务业或创新服务业,是生产型服务业的内核,是现代服务业的精华[12]。其三,驱动作用力的大小取决于作为第一生产要素的知识生产力的高低、善用程度和发挥作用,其中既包括现实的知识财产拥有量,又包含显示软性生产力作用的知识成果,更包含其相互偶合所形成的知识生产力的实际大小。第四,借助知财运营驱动支点,发挥知识生产力驱动能力撬动知识经济发展效果的驱动杠杆工具,即为创新要素的集聚与整合形态。其中包含知识创新的要素整合、知识财产管理创新的要素整合,以及以知识软生产力、硬生产力的耦合为基础,实现知财运营创新的要素整合,这应当属于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与优化的范畴,其中的作用关系由图二虚线箭头所示。通过对三要点关联形式进行归纳,可采用杠杆撬动的形象表述:以运用国家创新体系的杠杆方式、发挥知识生产力的能量作用、借助知财运营的驱动支点实现驱动我国创新发展的战略意图,这是由创新驱动三要点内容所决定的存在形式(见图3)。

图2 创新驱动要点关联内容要素的作用形式

图3 创新驱动要点制约因素的关联形式示意

经过上图的分析,引申出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三要点关联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创新驱动的形式与内容相适应、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是夺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效果的基本保障。

三、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策略性问题

(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策略性问题的界定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形式适应于内容、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的要求,统筹概括起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关联内容的制约形式,实质是价值导向的实现过程,也就是效益引导性;二是其关联形式必须适应并支撑创新驱动的内容,要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进程中需求调整的变化,这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客观要求。同时,如何适应内容调整而相应的演变,则取决于关联形式的思路概括与总体设计。以上是属于国家创新战略驱动所涉及到管理创新的主观问题,是制约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总体性问题。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内容及实施过程中形式演变,和其关联形式将影响创新驱动战略的顺利实现。不适应内容需求的形式不仅不能促进发展,反而会产生严重的阻碍作用,这就是必须讨论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策略问题的原因所在。

所谓策略一般含义广泛,大可与战略同义,小可为社会行为的某种技巧。本文是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三要点关联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如何处理问题视为策略问题,这是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概念之下,属于为战略服务的从属性概念;但又是特指对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制度设计、政策安排以及战略部署、组织实施等更具有宏观、全局指导意义等显示战略功能的一些重大因素,属于战略实施必须总体考量、定夺的宏观因素,相当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方针、路线或原则等重大问题的研判,由于不是制度设计与政策创新的措施问题,因而也不属于战略实施的范围。在战略与措施之间的这种具有战略功能的重大因素被视为策略问题,这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所固有的重要因素,是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化与解释,是制度设计与政策改革所依赖的顶层策划,这是不可缺少的战略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中,因实践任务、方式、政策的鲜活特性易被感知而当作重点予以突出,而此类策略分析问题因已有战略框架所掩盖,往往易于被忽视或被形式化、边缘化,这是出现形式不适应内容甚至替代内容倾向的一种原因。内容与形式的颠倒是影响战略实施效果的一个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这在认识上属于思想方法问题,在实践上属于作风问题。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过程的我国,注重从思想方法与实践作风上进行学习、调整,注重策略分析的地位,是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首先应注重解决的重要任务。

(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策略问题的一般性

所谓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策略性问题,可以明确为创新驱动三要素关联的形式如何适应其内容需求的问题。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中,策略性因素只能从三要点的关联形式出发,进行逻辑分析,这种基于一般关联形式引申而来的策略性因素,相对策略选择而言,具有一般性、普遍性、客观性的属性特征。依据创新驱动三要点关联形式不难发现,一般性策略因素包括:(1)战略发展的效益前提性策略,核心内容是效益与举措的关系如何处理;(2)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支撑点策略,核心是体现创新驱动效益的知识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如何判断与选择;(3)创新战略驱动的创新能力策略,核心是创新能力的构成与作用发挥问题;(4)创新驱动的形式优化策略,核心是创新要素与生产资源如何整合展现现代经济发展模式的问题等。这四个策略性因素是此类策略问题的一般性表述,是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策略分析的基础。

(三)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策略性选择问题

如何思考与运用策略性因素,使其适应战略的内容、达到战略的效果,则是策略选择的问题。所谓策略选择是根据实际情况与现有能力对策略性问题进行研判与具体策略制定的过程。无论战略与策略的选择,都受到战略主体的主、客观条件与环境的制约。就国家实施创新驱动的战略与策略选择而言,取决于各个国家的历史发展过程与思想文化特征、经济发展水平与政治制度安排、社会发展状态与国际竞争格局等。酌情而断是策略选择的重要原则。因而,策略选择属于战略主体的主观行为,具有主观性、条件性、特殊性、多样性以及发展阶段的可变性特征。

例如美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较早,依赖其居于技术制高点的优势与长于借助军事独统世界的战略思维,创新驱动策略相应地运用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策略、谋划技术贸易策略以及创新领域选择依赖军事研发的策略等。日本较为善于运用人类的知识财产,经历过善用世界知识进行贸易竞争、技术创新为主的阶段,科技创新并重的阶段,以及上世纪80年代日本崛起后发现原创不足的缺失而强化科学研究,优化创新价值链条的策略等。英国则具有知识创新的传统与优势,但弱于技术转化与产品创新,知识运用能力不足成为发展的障碍,针对存在的以上问题,英国正在掀起技术创新、文化创意促进发展的策略。德国则基于科技发展的历史基础,一直采取先进制造、精选化工、环保等优势领域重点发展策略,科学研究、技术发明、产品创新与市场经营竞争协同发展的策略等。不同国家的科技发展路径显示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涵与实践策略选择是多样的、演变的,都是基于国家实际与战略意图而进行的策略谋划。

从研究策略选择的角度,结合目前实际发生的问题,可将创新驱动的上述四类一般性策略因素展开,转述为便于策略思考、策略选择与策略实施的策略性选择问题:(1)体现效益前提性的导向问题,即为政绩考核、资源配置、监督奖惩、政策创新中的导向作用如何集中体现效益原则,对导向与举措的制约关系如何处理;(2)体现创新驱动作用的创新成果的获取与善用关系如何引导,即为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技术流通、产品创新与经营模式创新的关系问题,进一步而言,实质是创新价值链条的重点选择问题与技术导向还是市场效益导向的关系问题;(3)体现创新能力优化的知识财产与发挥无形效应的知识文化双驱动协同关系或者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的关系如何摆正问题。前者还包括技术创造、流通、获取与拥有的关系,拥有与运用经营关系;后者包括知识成果发挥社会影响的渠道与方式创新的内容等;(4)知识财产运营中的物质产品创新经营与无形资产经营关系的处理,以及技术成果转换为产品创新的技术创意过程(也称产品创新过程)链条中,难点判断、重点选择问题;(5)体现创新驱动形式的国家创新体系优化的导向问题,包括创新要素关系与体系功能关系的结合优化问题、科技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关系以及创新实体与国家宏观治理之间如何协调改革的问题等;(6)进一步引申[13],还存在与国家发展条件、战略布局相应的创新重点领域选择与产业发展规划互相协调配合的策略问题等。

四、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策略选择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策略选择,实质就是以适应创新驱动价值导向为前提,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环境与条件为基础,从策略层面探讨战略实施的设计依据,明确选择实施路径、内容、安排实施过程与形式、修订实施政策与体制的基本规则。这是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本身所蕴含着的顶层管理创新必须先行的内在要求,体现为创新驱动的策略创新,这是不可绕行的重要环节。如此才能确保实施的措施更适应创新驱动的内容要求,达到我国创新驱动效益的最大化。策略创新将为丰富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丰富创新发展的中国模式添砖加瓦。

(一)我国创新驱动中一些基本策略性问题

客观认识发展优势、坦诚面对与深入挖掘发展的劣势或短板,以利于扬长补短,是策略分析的基础。

1. 警惕“形式化”的干扰

在我国,价值导向与举措倒置的现象依然存在。首先,我国属于迅速崛起、创造世界奇迹的发展中国家,传统的社会发展模式深入人心、似成自然,传统方式路径依赖的倾向一时难以扭转,因而对创新驱动发展模式的新方向、新目标、新内容和新价值,易于采用传统思维认识并从措施上把新问题纳入到老模式中,难以避免以口号代替战略、以行为代替内容,甚至出现翻牌应对的假象。其次,长期的计划经济以及以往的强势政府干预,干部中重政令而轻本意、重过程而轻效果,行、效脱离的积弊已时日长久,并且长期的GDP导向、规模导向、任务导向、政绩导向、任期导向,导致形象工程泛滥,“形式主义”一时难以转变。再次,即使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所运用的政绩考核、资源配置、监督奖惩、政策体系等,都来自不同部门,其中导向作用体现着部门特征,不利于具有国家效益导向的战略实施。而如何将这一系列的导向因素,按体现创新驱动效益导向的原则统一设计、重新修订、形成有效的价值导向体系,在认识上是个新难点,在部门协调上存在壁垒,在设计实施上是个复杂的大工程。没有新的正确价值导向体系,也就很难确保创新驱动的高效益。另外,我国地域广大,发展极不平衡,幅员广大与发展问题多样化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具有不同经济发展基础的区域,其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问题、任务、思路与举措,从实际出发显然是不同的,形成多种模式是必然趋势,但现实存在着一个政令齐步走、一个口号唱到底,一刀切、模式化、左右看齐、互相攀比的现象。这些都值得特别关注、需要解决的价值导向性的问题。

2. 填平“创”、“用”脱离的鸿沟

无容置疑,我国科技创新的硕果累累,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已经做出巨大贡献,这是值得引为骄傲的,然而目前依然存在着成果创造与善用脱钩的问题。首先,在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技术转移、产品创新与市场经营创新的价值链条中,我国论文引用率已位居世界第二位,专利申请位居世界第一位,成果形态的技术流通额迅速增长,产品生产与经营创造出无数的世界第一,支撑起制造业大国的赞誉。与其相背离的是,我国的产品创意、产品原创少得可怜。我国制造业产品大多属于引进、跟踪、山寨、仿制,这对于产业发展升级是必需的,但是值得关注的是创新价值链条中“创”与“用”脱节所导致形成的“断崖现象”。该现象的核心问题是知识运用中的技术使用价值挖掘能力不足。针对存在的该种问题,相关部门确实早已在科技成果转化的理念下采取很多措施予以解决和应对,但是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其次,在知识创造、获取与善用的关系中,存在着技术供给与需求拉动的关系处理问题。在国家总体科技政策中确实早已提出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原则,但在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部署中是各自分离的,即使被多部门关注的产学研结合,依然是技术供给为主,产学研的组织结合为主,而体现市场导向真髓的是市场中的创新要素的流动与市场导向下要素的功能性结合的办法却很少被关注,市场导向的功能近似被湮没,技术供给导向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就是创新价值链条中用为重点的选择问题与强化市场效益导向问题。再次,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成功实现崛起的新兴国家,其经济发展一般从善用知识切入,逐步过渡为以善用为基础的引进与自创并重、自主创新为主,直至科学引领的高级阶段。善于运用知识、追求知识的经济价值始终是发展的基础。我国经历过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过程,科技体制改革重点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问题,其方向是正确的,引导科学研究与技术发明、企业发展的措施是落实的,但唯独对技术转化、知识善用的环节措施不少,却流于形式。科技经济两张皮的历史印记与科技体制改革的路数并不完全对口,事实上依然没有根本改变善用知识不足的局面,没有形成善于挖掘技术内在使用价值的体制与运用市场手段拉动创新要素结合的机制。

3. 避免创新驱动“单脚跳”的跛脚态

创新驱动具有双轮驱动的创新形态,因此双轮协同是优化创新能力、实现高效创新的基础,这也涉及到有形与隐形、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的关系如何摆正的问题。创新驱动的双轮特点差异很大,其知识财产的硬生产力有形可识、有权所属、有利可图,具有社会关注的广泛基础;而发挥无形效应的知识文化软生产力,属于社会共有的精神力量,不易理解、不善把握、缺少现实利益的吸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重视但是在实际中难以落实,从而容易导致双轮驱动演变为“独脚单跳”的危险。实质上,双轮驱动问题本身就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关系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极易出现强调“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但却往往存在“一手软、一手硬”的现象。解决以上存在的难题,重点在于解决知识成果发挥社会影响的渠道与方式的创新问题,不仅是科普问题,还是要素流通问题,特别是人才的流通机制以及全面创新的教育机制等。

通过对我国存在“单脚独跳”现象进行分析,发现主要原因包括:其一、我国历史上存在过急功近利价值观的影响,至今还远没有走出急功近利的阴影。其二,我国的科普教育以及文化普及已经有较大发展,但是国民的文化教育程度平均还较低,科技、创新意识更低。据中国科协发布的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2015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到了6.20%,比2010年的3.27%提高了近90%,但是分布很不均衡。从城乡分类来看,城镇居民的科学素质水平提升幅度较大,从2010年的4.86%提升到9.72%,而农村居民仅从2010年的1.83%提高到2.43%。从年龄分类来看,中青年群体的科学素质水平较高,18-29岁和30-39岁年龄段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分别达到11.59%和7.16%。从性别分布看,男性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达到9.04%,明显高于女性公民的3.38%。其三,在产业发展与互联网紧密融合的背景下,我国知识产权管理与科技资源管理都有所创新,为知识流通、文化传播提供了条件,但流通的知识需要能理解的人才去挖掘运用。目前,运用知识产权信息的人才不足、知识产权信息分析的工具缺乏,而且知识产权信息流通的范围还比较窄,距离提高知识、文化、思想的精神生产力作用发挥与知财运营并重的要求,相差较远。其四,人才的流动是实现知识、精神生产力效应的关键。目前,我国进一步加强解放科技生产力,加大对科技成果的转化力度,但是在具体配套政策仍处于制定过程中,不利于科研人员的自由流动和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尤其是向基层、中西部流通的科技引导和支持政策。其五,我国教育规模不小,但学生所学与创新有距离,教育与社会需求的战略弥合存在障碍。我国的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模式都需要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角度进行教育再创新。

4. 弥补知财运营体系的缺失

我国已经初步形成物质产品创新经营与无形资产经营结合的知识财产运营的框架,但是运营体系还不完整,仍处于“破碎状态”。其一,无形资产经营的经营模式很多,但我国仅仅初步开展技术交易、技术交叉许可等有限经营方式。技术信贷、作价入股、技术挖掘、标准战略等已经发生却没有规范化,尤其是交易行为还没有纳入系统管理的范围,缺少必要的引导政策,更无法列入统计范围。其二,技术交易的价值在于技术的创意化,流通的技术商品形态重点不仅是技术,更为重要的体现在技术的应用思路与方案。近年来我国技术交易虽然发展迅速,规模递增的好趋势,但是列入技术交易的技术商品形态还是技术成果的初始态。目前,我国占主导地位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大多缺少原始技术的转化能力,却有极强的跟踪、仿造能力,因此我国大多企业急需的是技术使用价值挖掘的技术商品形态,如技术使用价值的产品概念创新、解决产品概念技术原理的概念产品创新及技术的新产品结构设计、工程工艺等技术商品形态,这些重在技术运用模式的技术商品形态,便于企业吸纳进行技术与要素整合,属于技术交易的高级技术商品形态。我国技术市场具有各类型的技术商品,但真正能够满足需求的技术商品却无法提供,仍处于不成熟的初级阶段,远远脱离企业发展的现实特征。其三,目前我国技术服务体系也处于适应初级技术市场的发展状态,规模庞大,发展迅速,但是缺少为技术商品形态创新的服务机构。现有的中介机构滞留于并不符合商品原理的技术价值评估的工作,还没有对技术使用价值挖掘评估的方法,缺少技术创意服务的工具;与此相应的是缺少真正进行技术创意服务的机构,缺少善于技术创意服务的人才,也没有对技术创新服务活动有效的引导政策。其四,在物质产品创新经营中,企业的制造能力强,专利产出能力强,但属于运用知识进行产品创新的能力不足,依赖于山寨、仿造、跟踪的产业体系自然处于产业价值链条的低端,这也是创新价值链条存在价值断崖的一种表现。这些都是我国知财运营体系完善化所应解决的问题。

5. 防止管理创新滞后的拖累

管理创新不仅在创新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创新实践过程中,还贯穿于创新驱动的三要点、四象限以及驱动形式等过程中。从创新的角度,科技创新与管理创新是不同的概念;但是从创新驱动的角度,管理创新不是与科技创新并列的单独的创新问题,而是融合在所有创新之内、引导创新驱动整体的关键问题。例如科学研究、技术发明依赖管理创新的保障,知识资产的获取、知识精神效益的发挥取决于创新制度的设计,而且知财运营市场机制的构建、整合创新要素的驱动方式的形成,本就属于管理创新的范畴。可以说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管理创新不仅重要而且必须先行,发挥先导作用。目前还存在着忽视管理创新地位的问题。其一,将创新驱动归属于科技创新驱动的认识不为少数,影响也较为广泛。其二,以为创新驱动是企(事)业单位、基层组织、大众的面临的工作,存在忽视管理机构改革与管理创新的潜在危险。如在长期的科技体制改革中,改革的重点一直倾向于微观科研组织的结构调整,缺少对管理机制的改革,机制的完善相对滞缓;有关科技管理的国家多部门的协调机制始终没有形成根本性促动力。在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应引以为戒。其三,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价值实现的本质是以创新要素的创造、集聚为基础,通过要素整合而实现。微观的要素整合是知财运营的核心,中、宏观的要素整合是国家创新体系优化的方向。然而目前在知财运营上侧重强调创新要素的集聚与流通,但如何引导整合的相关措施少、音调低,有的甚至避讳创新要素整合的概念。在中、宏观创新体系建设上,仍然停留在强调创新要素关联的体系形式上,缺乏从创新要素整合而显示的功能结构上的设计与引导政策。这是管理创新的一个难点。其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意义上的管理创新,已经涉及到国家科技、教育、经济、社会各个层面的协调问题,因而包含了国家治理的因素或意义。从优化国家治理实现国家战略的高度理解管理创新的地位,分析管理创新的内容,研判管理创新的方向,推动创新实体与国家宏观治理之间协调改革等,是个极为重要而艰难的课题。显然,管理创新已经成为国家中、宏观层次的管理改革的关键内容。

(二)对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策略选择的讨论

依据上述的策略性问题分析,不难引申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中策略性选择的若干重点。这些重点的策略选择问题,相互间具有密切的关联性,还需进一步凝练、归纳,突出重中之重。旨在便于讨论,将重点问题的建议进行如下分析:

1. “效益为本”策略

要将价值导向“铁律化”,除解决认识与观念问题之外,还需将人事、分配、考核奖惩、资源配置等所有与导向有关的政策以创新驱动效益为准进行重新修订,形成国家新的导向制度与政策体系。该举措能否顺利实施,难在必须要打破部门利益、消除行业潜规则、调整干部尽职模式、转变社会行为方式。与此同时,要进行行业、行政系统的战略定位,以定位为价值导向,纠正创新实践中错位、越位、乱位、缺位的现象。

2. “知识善用拉动”策略

在效益为导向,以全面优化创新价值链为基础,要突出以知识善用为创新价值链建设的战略根基。知识善用拉动策略是市场导向的实现形式,是以“用”强化对知识创造、流通的拉动作用的主导因素,将为落实创新的市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战略导向机制发挥根本性作用。目前,无论创新管理、创新政策、创新奖励以及创新统计等,都侧重在论文数、专利数、生产经营额等创新价值链的两端,而缺少对以用为重点创新活动的关注,阻碍了知识在流通环节的再创造和再传播的功能。

3. “双轮融合驱动”策略

坚持硬实力与软实力融合、物质产品经营与无形资产经营并重的策略,积极推动双轮融合,共同驱动创新。其中的难点是软生产力的潜力挖掘,特别是知识、人才、信息等要素的流动机制、创新与软生产力要素分析工具的拓展、全民教育模式创新及其创新文化的建设。

4. “要素整合”策略

创新要素整合是技术财产化、产业化、价值化的根本途径,是创新体系建设的基本方向。目前要素整合虽然认为是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但还是处于口头禅阶段,如何切实实现创新价值的要素整合却被避讳于脑后。这恰恰是重规模而忘却整合运用效果、重形式而忽略结果的“形式化”作风的表现。该策略不仅需要观念的调整,更需要要素整合模式创新、整合工具创新、整合的组织形态创新以及整合的制度、政策创新。

5. 突出知财运营为“驱动重点”策略

在创新的价值链条上,知识善用为根基;在创新的功能结构链条上,与知识善用为基础相对应的是要突出知财运营的驱动重点效应。这是从以资本为主导生产要素的传统市场结构向以知识为主导生产要素的新型市场结构演变的必然要求,演化的难点在于技术产品化中的技术创意体系培育。这既是无形资产经营提升技术商品形态的基础,也是物资产品经营中填平价值断崖的措施。对此需要从知财运营的政策体系、组织体系、服务体系、技术创意的人才、工具、方法、理念等多角度进行培育、完善。

6. 积极制定“管理创新先行”策略

管理创新的地位、功能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满足管理创新先行的要求,这不仅涉及创新驱动的政策体系创新、国家创新体系优化创新,甚至包括了与国家治理协调的创新。管理创新的任务是十分复杂艰巨,且十分必要的。为此管理创新先行可以采用先行先试的策略,先行创新示范的重点即为与效益为本策略、知识善用拉动策略、双论融合驱动策略、要素整合创新策略以及知财运营为重点的驱动策略等相关问题做起,逐步深化。

7.重点实施“分类引导”策略

我国幅员广大,区域的经济发展形态囊括了要素驱动型、投资驱动型和创新驱动发展等多种发展类型。尽管各地都需要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引导推动各自发展,但由于社会经济基础差异、组织管理与科技文化条件不同,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思路、模式、措施应当有所差别。实施“分类引导”策略才符合实事求是精神与高效益的原则,在具体工作中,分类的依据可以从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知识创造、运用、流通的能力等因素进行选择。

参考文献:

[1]张顺江. 决策科学原理:精神现象学[M].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3. 120-269.

[2]迈克尔·波特. 国家竞争优势[M]. 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2. 25-75.

[3]靳宗振,刘海波. 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议题:知财运营[J]. 中国软科学, 2015(5):47-57.

[4]海迈来伊宁,海斯卡拉. 社会创新、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1:11-33.

[5]朱英明. 论创新驱动发展管理[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10):16-22.

[6]王玉民. 海西经济区的超常发展与策略选择—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几个战略问题[J].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3):38-45.

[7]Roper, S., Dundas. N.H., Knowledge stock, knowledge flows and innovation: Evidence from matched patents and innovation panel data [J]. Research Policy, 2015 (44):1327-1340.

[8]Wang et al. The evolving nature of China’s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insights from an exploration-exploitation approach [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 2015(7):1-13.

[9]Ikujiro Nonaka, Noboru Konno. The concept of “Ba”: building a foundation for knowledge creation [J].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98(3):40-53.

[10]张景安. 建设我国国家创新体系总体框架的思考[J]. 中国软科学, 2003(7):6-11.

[11]刘云等. 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政策概念、分类及演化特征[J]. 管理世界, 2014(12):62-68,78.

[12]王玉民,马维野等. 专利商用化的策略与运用[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47-82.

[13]马俊如、孔德涌、王玉民等. 2008国家创新体系发展报告:国家创新体系研究[R].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8: 28-79.

[14]王玉民. 产品原创的理念与策略性运用[J]. 中国软科学, 2012(12):114-122.

[15]张来武. 论创新驱动发展[J]. 中国软科学, 2013(1):1-5.

[16]黄宁燕,王培德.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制度设计思考[J]. 中国软科学, 2013(4):60-68.

[17]魏江,李拓宇,赵雨菡. 创新驱动发展的总体格局、现实困境与政策走向[J]. 中国软科学, 2015(5):21-30.

[18]Gordon, I.R., McCann, P., Innovation, agglomeratio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05(5):523-543.

[19]Rodríguez-Pose, A., Crescenzi, 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pillovers, innovation systems, and the genesis of regional growth in Europe [J]. Reg. Stud, 2008(1):51-67.

[20]Wathins, A. et al.,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and intermediary role of industry associations in building institutional capacities for innov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 Research Policy, 2015 (44):1407-1418.

(本文责编:辛城)

Study of the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of Innovation Driven Development

WANG Yu-min1,LIU Hai-bo2,JIN Zong-zhen2, 3,LIANG Li-he4

(1.ChineseAcademyofSciences,Beijing100864,China;2.InstituteofPolicyandManagement,ChineseAcademyofSciences,Beijing100190,China;3.ChinaNationalInstituteofStandardization,Beijing100191,China;4.ExchangeofDevelopmentandServiceCenterforScienceandTechnologyTalents,theMinistryofScienceandTechnologyofChina, 100045,China)

Abstract:The implementation of innovation 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is the necessary to accelerate upgrad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 accomplishment the overstepping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ity.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basic issue of innovation 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us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management innovation as ordinate and abscissa, the four-phase model are founded by considering the three important factors-driven objective, driven model and source of driving force. Thinking of strategy choice of innovation driven development are presented. Th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are proposed from the consideration of some remaining obstacles, which have the negative effects on implementation of national innovation 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Key words:innovation driven development;four-phase model, strategy choice;intellectual property operation

中图分类号:G3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753(2016)04-0001-12

作者简介:王玉民(1938-),男,河北丰润人,中科院研究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研究方向:战略管理与科技政策。

收稿日期:2016-03-02修回日期:2016-04-10

猜你喜欢
创新驱动发展策略选择
民用无人机产业现状及对未来发展前景的浅析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视域下的辅导员工作的几点思考
基于Web技术的实验设备管理模式探索
浅谈商业银行如何提升高端客户服务价值
从《破产姐妹》看美剧字幕翻译者的限制与选择
创新驱动发展下信息管税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研究
民企参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策略选择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与创新驱动发展
创新驱动发展与知识产权制度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