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万里 韦佳妤
作为劳务输出主要省份之一的贵州,随着大数据、大健康、现代农业等产业的兴起,近年来积极鼓励、引导、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重点围绕“5个100工程”、产业转移、产业升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互联网+农村电子商务等,贵州不断拓展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空间。在政策扶持下,他们从零起步,边学边干,开始了一种与外出务工不太一样的新生活。他们不离乡不离土,创造着幸福生活。本刊从中选取了几名代表,讲述他们的返乡创业故事。
赵学敏:坚持就会有奇景
从黄平县城驱车二十几分钟,就到了旧州镇天官寨村龙头沟,这里是赵学敏的花卉苗木基地。她刚从地里出来,穿着灰色衣服,双手戴着袖套,运动鞋上还沾着厚厚的泥土。
赵学敏看上去像一位普通农家妇女,住大山里,每天下地干活,自己做饭。只有在她介绍各种苗木名称及其特性时,她的专业和专注,才让人觉得她是一名园艺专业人才。
从一名打工妹到如今拥有自己的花卉苗木基地,赵学敏打拼了19年。
1984年高中毕业后,因为家庭贫困,赵学敏在当地一工厂打工,后来和村里人合伙办糖厂,由于销路不好,糖厂维持几年后就倒闭了。
而后她又在当地承包了100亩荒山进行树木栽培,但由于缺乏技术,这次创业以失败告终。
“创业,除了胆识,更需要一定的专业基础。”赵学敏觉得自己需要学习。于是,她选择外出务工,在江浙一带的小家坊做一些手工活。
之后的几年打工生涯,她白天打工挣钱,晚上就报名参加农艺培训班。后来干脆到一家园林打工,学习花卉苗木培育、施肥、剪枝等实用技术。
2010年的一次返乡,她发现家乡变化很大,政府也很重视绿化美化环境。她以敏锐的眼光看到了商机,决定留下来创业。
“我们常说,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那么我当时觉得自己已经准备好了。”赵学敏选择了天官寨村一个名叫龙头沟的深山,承包了100亩土地进行花卉苗木培植。
在临时搭建的茅草房里,没有水、电,用蜡烛,她在深山里度过了几百个夜晚。从翻土、播种、种苗,到嫁接、扦插、修枝……全部活儿她都带领工人做。
一年后,昔日的荒地里长出了郁郁葱葱的苗木,她卖出钱了。周边村民见状,也希望加入进来。于是,赵学敏将此前卖出的40多万元,成立了黄平县农民园艺专业合作社,吸引了50余户农户加入,园林和花卉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到400余亩。
目前,赵学敏的园林内培植了5200万余株稀有的青钱柳、红豆杉、银杏、玉兰等10余种苗木和花卉,远销广东、云南、四川等地,带动了周边1500余村民致富。
今年初,赵学敏被国务院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授予“全国优秀农民工”荣誉称号。对此,她说:“创业就像一场徒步旅行,路上如果遇到迷雾,你一定要够胆子,再坚持一下,也许就会有奇景!”
韦国几:坚定信念,梦想会照亮现实
走进三都自治县周覃镇新各村的心诚鸿福养殖场,一群羽毛鲜艳、色泽亮丽的野山鸡扑腾地飞来飞去,有的正围在火炉旁进食,有的在相互取暖,好不热闹。
“刚出壳的山鸡处于育雏期,抵抗力比较差,这时候需要给这些小家伙打预防针,育雏室的温度还必须保持在30℃到32℃。”养殖场的主人韦国几正在向前来取经的村民传授养殖经验。
见到韦国几时,记者很难将眼前这个阳光的80后青年与当地小有名气的养殖能手联系在一起。
2009年,高中毕业考上三本院校的韦国几因家中贫困无力支付学费,只身前往浙江、广州等地的工厂打工。几年下来,除掉日常开销之余,他仅攒下为数不多的积蓄,加之工厂里夜以继日的流水线工作,使得这个年仅20出头的小伙子并不安于现状。
渐渐地,韦国几萌生了自主创业的念头:“要想发家致富,还是得自己当老板才行!”
由于出生农村,对于养殖家禽有着浓厚兴趣的韦国几时常关注相关报道,并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跑到书市“淘”上一些养殖技术方面的书籍,没事儿时便翻看学习。
2013年回到家乡的韦国几决心将自主创业的念头付诸于行动,他先是到贵阳一家专门销售家禽种苗的企业参加培训,学习养殖知识。培训过程中,韦国几了解到,鹅和野山鸡因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符合现代人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趋势。
而迄今为止当地还未发展起有规模的生态养殖场,养殖竞争基本为零,养殖效益更是一片向好,韦国几的心中谋划起办养殖场的蓝图。
二十多天的培训结束后,初步掌握养殖技术的韦国几将自己在外打工几年的一点积蓄,加上哥哥的支持及银行的贷款共计15万,在村子里的小河沟旁盖起了450平方米的养殖场。
养殖场建成后,韦国几一次性引进了800只鹅苗和1000只野山鸡苗。由于当时保温措施尚未完善,当天夜里养殖场突然停电,导致买回的野山鸡苗死掉500多只。
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村子,村里的人纷纷嘲笑韦国几,觉得他不自量力。五味杂陈的韦国几不禁连连发问自己:难道我真的不适合搞养殖?
可是转念一想,自己投入那么多的心血岂能因为一次失败就付之东流呢?于是,重拾信心的韦国几积极总结经验,东山再起。两个多月后,他培育的第一批狮头鹅成功出栏。当时正值清明节,不到两天的时间450只狮头鹅便被一抢而空,韦国几因此“赚到了第一桶金”。
但韦国几并未满足于此,而是将“第一桶金”三万元的收入继续用于扩建养殖场。随着养殖场的规模逐渐扩大,韦国几更是呕心沥血,因为从育种到孵化,管理养护才是真正的技术活儿,而这一切他一直都是亲力亲为。
“每天凌晨12点钟至3点钟都要起来看火炉,还要加煤炭加温,保持育雏室温度不低于30℃。”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韦国几整个人就瘦了一圈。
后来,为了照顾幼鹅,韦国几索性搬到了育雏室与幼鹅们“同居”。如今,什么时间喂食、怎样做好防疫、养殖中要注意哪些环节,他已是烂熟于心,有了一套自己独特的管理方法。
付出终有收获,2015年韦国几的养殖场一年下来净挣十几万。接下来,他还将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并让更多村民参与管理一同致富。
“当你心中有梦时,要不断努力、敢于拼搏,坚定信念,终有一天梦想会照亮现实!”韦国几说。
李华:带头致富是最有意义的事
“今年创业园还将引入服装厂,你在家门口就能找到活儿干,收入不比在外省打工差。”记者见到李华时,他正在给村民作“思想工作”。
位于威宁自治县二塘镇的果花村是全省二类贫困村,村民收入主要来自外出务工。以往过完春节,村里的中青年大多背井离乡,到沿海城市务工。如今返乡创业园建起来了,大部分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就业。
“每天从家走到工厂只要十多分钟,中午还可以回家睡个午觉呢。”村民杨发礼现在园区里一家纸塑制品厂上班,每月可拿到2000多元的工资,一家人在一起很幸福。对此,杨发礼最感谢的人,是园区负责人李华。
由于家庭困难,小学二年级后李华便辍学在家。直到1998年他踏上了打工路,凭借着自己会开车和懂建筑技术,从最初的货车司机到后来的包工头,李华的致富路子越走越宽。
2011年,当李华像往年一样回家过年时,他看到了村里的很多问题:村里有4户人家因超期贷款,导致村里无法评为信誉村,以致于更多想要贷款的人家难以贷到款;2011年果花村的计划生育、新农合参保等各项政务工作位列整个二塘镇倒数第一;全村的医疗保险共计15200元未交……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二塘人,每次回来看到村里每况愈下的经济状况,以及乡亲们苦不堪言的生活,我于心不忍呐。”于是,这个当地小有名气的“百万富翁”仅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便将村民的部分难题一一解决。
打从那以后,李华成了村民心中威望和信誉度最高的村民代表。而村里的父老乡亲也成了李华最大的牵挂,“我想,能带领群众致富,就是最有意义的事”。
在立足村级发展规划的前提下,李华主动拿出自己十多年打拼积攒的500多万元,动员村民参与到返乡农民工创业园的创办中来,村民很支持,主动让出自己的土地入股参与园区建设。
2012年7月,园区建设正式动工。由于项目规模大、投入高,开工后的一个月因资金短缺暂停施工。
于是李华四处奔走,积极争取政府部门支持,在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威宁自治县政府150万元的帮助,并协调相关部门修通园区的公路。
几个月后,在李华的带领下,返乡农民工创业园一期工程成功建成厂房16000平方米,拥有标准化厂房6栋,综合办公楼1栋,水池3座,场地硬化3000平方米,停车位51个。
创业园建起来了,李华又借助多年在外打拼的人脉,四处在外抛撒橄榄枝,招引企业进驻园区,并最大限度的为企业提供了支持:凡入驻园区满6年的企业,免前三年的房租,第四年起按照每年每平方40元收取厂房租金。
一时间,贵州民和塑料编制加工厂、贵西阳光红板厂、皖黔装饰材料厂、维雅斯科技有限公司等十几家企业纷纷入驻园区。
同时,为实现返乡农民工创业园的发展,李华订立了一条硬性规定:凡入驻企业必须保证带动当地10人以上就业。
随着入驻的企业越来越多,园区如今已带动了当地3000余人次就近就业,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龚经龙:返乡创业才是长久之计
距天柱县城25公里外的凤城镇圭研村,高入云端的濮头山若隐若现,青山绿水围村绕寨,自然风光秀丽。返乡民工龚经龙创办的“天柱县凤城龙共养殖专业合作社”就建在这青山秀水之间。
在初春暖阳的照射下,1000只灰、白鹅成群而居,有的在清澈的浅水中嬉戏,有的在小河岸边引项“高歌”,好一派热闹景象。
走进生态鹅养殖基地,一排排用楠竹篾条扎成的鹅棚分布岸边,村民们有的在按规划图搭建控温棚,有的在地里割草喂鹅。
1983年初中毕业后,17岁的龚经龙跟随父亲学做木匠,为村民做门窗、装板壁等木工活。因为村寨里农户不多,建房修缮的活路时有时无,收入不定。
闲不住的龚经龙,每年零散地喂些家禽,并利用空余时间,一边看科技书籍,一边学习培植食用菌。1995年,正当龚经龙将家里的全部积蓄投资种菌时,因熏炕腊肉引起火灾,自家房子和菌棚顷刻间变成一片废墟,一家人居食无处。
无奈,龚经龙与一家老少6口人,带着从火中抢出的几袋粮和从地里刚挖的几袋洋芋,来到凯里市区打工。
打了几年工有了一些积蓄后,他又开始承包一些建筑装修工程,虽然看似能赚不少钱,但是工程结束后,却很难结清账拿到钱,于是又转行做起了家居和办公装修。
2015年2月,多年未回乡的龚经龙来到老家时,看到以前大片大片的田地,因农民外出打工而荒芜,加上这里有上好的水源,眼界开阔的他动起了养鹅的心思,于是决定返乡养鹅。
从鹅棚的设计建造、雏鹅购买、饲料选配和疾病防治,每一个细节他都进行详细的跟踪记录,遇到难题,除查阅资料外,还专门向县农牧局的技术人员请教。
为了降低风险,龚经龙采用先试验再扩大的方式进行养殖,最先从30只养起,饲养70天出栏赚了1420元,第二批从广西引150只,70天后出售每只获28元纯利,第三批从江苏宿迁引进雏鹅400只,每只纯利达176元,2015年赚了50余万元。
致富之后,龚经龙并没有只顾自己。为了帮助乡亲们致富,他成立了龙共养殖专业合作社,目前已带动8户农民入社从事生态鹅养殖。下一步,龚经龙打算进一步扩大规模,建成生态养鹅村。
“返乡创业,才是长久之计,家乡的生活环境好,喝的是山泉水,吃的是绿色蔬菜,比城里生活自在多了呢!”龚经龙乐呵呵地说。
(责任编辑/邓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