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高建定 吴雄伟
如何做好重大会议报道的视觉呈现?
——谈《浙江日报》《钱江晚报》G20杭州峰会报道的版面创意
□ 文/高建定 吴雄伟
G20杭州峰会吸引国内外媒体聚焦。如何跳出固有版面思维来完成重大会议报道的视觉呈现?如何实现视觉设计同时满足纸媒和新媒体传播?《浙江日报》《钱江晚报》此次G20杭州峰会报道做了有益尝试。
版式设计 特刊设计 G20 浙江日报 钱江日报
此次G20杭州峰会吸引全球视线,重大会议报道要实现求同存异、出新出彩、理性唯美的视觉呈现,这对美术编辑是一个极大挑战。根据浙报集团的要求,版面以体现峰会主题、浙江元素、杭州特色为主,设计讲求大气简洁、有国际范。
《浙江日报》《钱江晚报》的美术编辑与文字编辑通力合作,从倒计时100天特刊到倒计时30天特刊,从峰会前的预热报道到峰会期间的特别报道,版式设计精彩纷呈、亮点迭出,受到相关部门充分肯定。
《浙江日报》此次G20杭州峰会报道版式设计突出“历史与现实”, 历史和现实交汇的独特韵味,这是美编团队设计所有G20杭州峰会报道版式的主基调。这一方式不是将历史和现实图像简单堆砌,而是通过提炼、重组将其简洁地表达,巧妙地融合,寓繁于简、余味无穷。
(一)报眉设计做创新。3月份,《浙江日报》第一个G20杭州峰会专版出炉。报眉设计融合了现代造型的G20杭州峰会标志和水墨渲染的白堤,形成了一幅极具现代感的断桥水墨画。这个报眉既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又富有韵味。
5月27日,《浙江日报》推出16个版的G20倒计时100天特刊《G20,华美天城待客来》。美编团队把报眉设计成桥洞在水中的半圆倒影形状,倒影仿佛映入了千年杭州的历史,沿着版面两旁由重渐轻的水墨线条缓缓流淌到下方的现实画卷。桥洞倒影、水墨线条、线描画卷,三者轻重结合、虚实相间、互相呼应渲染出杭州独特的韵味。版面中照片、文字、图表大小相宜,动静结合,错落有致,营造出一个又一个的视觉亮点。整个特刊是东方韵味与现代版式的融合之作。
□ 图1《浙江日报》“全球欢迎函”版式设计。
□ 图2《浙江日报》9月5日头版。
(二)特别报道版面主打创意。8月5日,在距离G20杭州峰会召开还有30天的重要节点,《浙江日报》又一次浓墨重彩推出16个版的特别报道。美编根据编辑中心以“我们准备好了”为主题打造一封发往全球欢迎函的策划为创意点,设计了带有航空信封红蓝符号的封面和内版,通过大照片、大图表的运用,再配以有淡淡怀旧味的印有杭州元素的邮戳,开合有度、新颖别致、夺人眼球,体现出浙江人民喜迎国际盛会的愉悦心情(图1)。
(三)呼应峰会,打造富有杭州元素的报头设计。自9月1日开始,整个G20报道进入高潮,《浙江日报》从头版报头到内版报眉、文字版式全部重新设计(图2)。头版突出了《浙江日报》的英文报名和G20标志,大胆舍弃了平时呈现在报头上的一些元素。同时,内版为了在方寸之间做出新意,突破常规,以杭州的地理符号、文化基因之一的桥为灵感,用简约手法勾勒出桥形线描,在版面中穿插起伏,既起到分割视觉结构的作用,又与版面下方的杭州风景水墨画交相辉映,强调主办城市的特色,凸显杭州独特韵味。
从8月30日到9月8日 ,《钱江晚报》在G20杭州峰会期间推出了九天特刊(图3)。就此次G20特刊的设计,《钱江晚报》编委会给出明确思路,要求特刊封面最终能连成一件完整作品,同时还要考虑适合新媒体传播。
(一)九张特刊封面组成一件作品。“特刊封面最终连成一件完整作品”的思路确定了特刊的设计形态——封面以连版形式呈现。接下来的问题便是定位特刊的立意。习主席在安塔利亚峰会上表示,2016年峰会将给大家呈现一种历史和现实交汇的独特韵味。这里的关键词是“历史和现实交汇”,成为我们立意的关键点。
明确了设计形态、特刊立意,美术编辑面临“如何表现历史和现实交汇?”“视觉最终风格怎样呈现?”等问题。
历史中,古老杭州西湖的魅力是怎样?如何选择?创作团队翻阅一幅幅古杭州的精美画卷,最终定格在一幅目前珍藏于美国福瑞尔美术馆的《西湖清趣图》。这幅西湖全景图真实地记录了南宋西湖的人文景观。从南宋到现在,西湖的样子大体没变。画卷中,一个清晰美丽的古代西湖,精彩纷呈地一一展现。
现在,杭州的魅力如何呈现?美术编辑们连续十多天踏访了杭州最具代表性的现代地标建筑,惊讶于杭州的发展速度和城市变化。利用老小区建筑外立面作为背景墙的城市形象宣传画《春·夏·秋·冬》在晚间灯光掩映下,竹影婆娑;原生态山水资源的城郊结合区龙坞改造为连片的青砖粉墙黛瓦,立刻呈现出吴冠中画作的即视感,各种传承就这样被化平淡为神奇。感叹之余,特刊的风格也跃然而上,这不就是历史和现实最和谐的呈现吗?
掌握了上述元素,美术编辑们在设计手法上运用叠加和透视,透过现代城市新地标,背后隐约穿越出南宋时期的西湖。视觉呈现素雅清新,寓意深刻,恰到好处地呈现了历史和现实交汇的独特韵味。
考虑到九天特刊要做九个封面,创作团队从古画长卷中截取了人文景观最丰富的部分,等分为九个页面。此设计实现了每个页面与杭州的某个现代地标叠加,单独呈现时是一幅完整的封面设计,但当九天的特刊封面最终拼接在一起时,这九个封面便成了一幅完整的古西湖与现代城市交融的创意设计。
(二)特刊设计风格与峰会标志相呼应。此次峰会特刊设计,有一个绕不开的点,即此次G20峰会的视觉符号:峰会标志。该标志采用开放式的设计结构,由20根线条构筑桥梁,寓意G20峰会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之桥、国际社会合作之桥、面向未来的共赢之桥。
为了使特刊设计与G20峰会标志更好地融合,美术编辑团队运用了这20根线条,采用极简主义的独特创作风格,延展勾勒出杭州城市建筑的8个地标,借寓信息时代杭州与世界的互联互通。同时,也展示杭州这个城市创新发展的转型路径和城市风貌。
□ 图3《钱江晚报》G20 特刊封面。
(三)特刊设计与网民互动竞猜。
在新媒体端口,钱江晚报官微与新闻客户端App同时推送,邀请读者参与互动,猜猜第二天的封面会出现杭州哪个地标建筑?叠加在地标建筑背后的古画出自谁手?
据最后数据统计,竞猜活动累计吸引5000多人次参与,获得74万点击量,有394位读者分享2万元大奖。
除了传统报纸和新媒体外,《钱江晚报》在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候机楼与空管塔台竖立的两幅户外品牌宣传“欢迎”墙,对世界各国友人传递出杭州人作为东道主的热情和友善,吸引中外游客纷纷驻足留影。
从7月初开始策划到8月中下旬定稿期间,设计师林焱挺共设计了7个不同方案。八位书法名家以不同的风格书写了涵盖20国“欢迎”书法,设计作品将书法元素与G20峰会主视觉元素进行结合,表达了杭州特色与国际融合的设计理念。
最终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方案以淡金色宣纸为底纹,各国书法文字聚集画面中部,造型延续G20峰会标志中“桥与倒影”的形态,组成梭形,名家印章点缀于适当位置,红章黑字的结合让主体部分更有层次。
此外,从G20峰会标志中提取线条元素,经过形态与色彩的叠加设计,一方面使作品整体得到延伸,更具张力,同时让视觉重心向中心聚焦;另一方面,也作为G20峰会主视觉系统的延展来设计,在对外形象宣传上做到风格统一。
两幅“欢迎”墙根据展出位置和尺寸差异,做了不同调整。候机楼“欢迎”墙为近观横幅,以卷轴的方式呈现,使画面更加灵动;而塔台位置为竖幅远观,在原设计的基础上调整了书法的排列方式,让整体更显庄重。
(作者分别是《钱江晚报》视觉总监、《浙江日报》美术编辑)
编 辑 翟铮璇 90555319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