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治水八大难题
一方面经过重点流域治污,大江大河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但同时与群众生活关系密切相关的城市水体、小沟小汊的黑臭问题已成为老百姓关注的最焦点问题;另一方而,我国“好水”与“差水”同时并存,维持以饮用水水源为代表的高功能水体水质不退化,仍然需要加大保护力度。同时,以劣V类水体为代表的“差水”,需要花大力气采取综合性措施予以解决。
近年来,随着发展的需要,中西部地区的部分地方政府,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过程中显得过于迫切,从而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无原则、无选择地接受一些产业和企业,缺水地区发展耗水性产业,以牺牲环境换发展的做法、路子确实不同程度地存在。
产业转移的问题关键在于工业企业空间上的合理布局,这是防止新污染、改善环境的关键举措之一,如果布局不合理,只靠末端的防治措施往往也无济于事。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敏感度高、监管能力弱,环境保护压力加大。
与地表水污染不同,地下水污染具有隐蔽性、延时性、长期性、难恢复性等一系列问题。
目前,地下水监管能力薄弱,缺乏系统完整的地下水保护与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体系,难以明确具体法律责任。地下水环境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也不顺畅,缺乏统一协调高效的地下水污染防治对策措施。相关信息数据未公开,地下水环境质量尚未开展考核,无法做到有效监督、监管。
其一,结构缺口。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分布严重不均的国家,南方水资源相对丰富,北方水资源相对匮乏,相当多地区水危机非常严重。
其二,水污染缺口。水污染成为加剧我国水危机一大重要原因,尤其是加剧了丰水地区的水危机。
从效率上而言,我们的用水效率依然不高,浪费问题还比较突出,随着用水量的进一步增加,如何提高我们的用水效率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污水处理厂的违规记录呈上升趋势。
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科技在整个环境治理和管理中发挥的作用还不够,衔接还不够。
从技术上来说,此前阶段我国在控源减排、生态修复、综合治理等各项技术方面都有一定程度进展,但实践中推广应用不力。
可以说,系统推进环境保护的难度越来越大,经济社会环境问题日益交织,法规、体制、机制、制度、政策“绿化”尚未形成,环保系统承受的要求与其支撑能力、调控手段存在一定差距。环境管理交叉错配现象严重,统一的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改革关系到多个部门职能权力,调整难度大。
(摘自《瞭望新闻周刊》2016年第6-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