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明华 邬敏懿
健全高校党员干部改进作风常态化运行机制
○ 吴明华邬敏懿
党的作风建设是党的形象,是党的性质、宗旨、纲领、路线的重要体现。习近平同志强调:“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坚如磐石。” 作风建设开启的是一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持久战役,需要实实在在的建设,达到实实在在的效果,决不能半途而废、无果而终,要持续加强作风建设的常态化长效化。高校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直接影响着校风、政风,是关乎高等教育综合发展的全局性问题,必须放在高校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并真正形成一套合理、可行的改进作风的常态化运行机制。
高校党员干部是高校改革发展的骨干力量,肩负着组织协调、细化实施、推动落实各项改革举措的重任。作风决定事业兴衰成败,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只有加强高校党员干部作风建设,以作风建设新成效汇聚改革发展正能量,才能促进高校深化改革、推动高校科学发展。
1.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是促进校园和谐稳定,增强党的执政基础的客观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时代赋予高校的重大历史责任。良好干部作风能带动高校各项事业的发展,促进校园和谐,办成广大师生群众满意的教育,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2.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是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诸多弊端直接影响到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和综合国力的提升。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高校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都需要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作风建设,以良好的党风带来良好的教风、学风和校风。
3.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是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优秀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证。高等学校担负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历史重任,培养更多优秀、全面发展的人才,高校党的作风建设的成效直接影响到党的事业的发展,创新教育理念,调整教育结构,提高教育水平,直接关系着能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高校党的作风总体是好的。但是,随着当今世界与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面对国内深化改革所引起的经济关系、社会结构、利益关系的变化以及贪污腐败、生态环境恶化的新状况,面对网络、新媒体、即时通讯的发展带来的快速、海量、繁杂的信息传播的新时代,各种社会思潮对高校的影响越来越直接,社会的各种变化在高校的反映越来越迅速,高校师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高校党员干部作风建设还存在着一些现实困境。
为此,本课题组开展了“高校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状况”的问卷调查,选择了上海的5所大学,共发放了2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83份,回收率91.5%。其中,82.5%的被访者对高校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成效表示认可。但与广大教职员工的期望,与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与党员干部所肩负任务的需要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有的党员干部存在学风不够端正,思想水平不高的问题。理论学习不够,缺乏创新意识,其理论修养和政策水平难以胜任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等问题在一些党员干部身上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他们不懂得与时俱进,不善于学习,不会学习,也不愿学习,或者只重视业务学习,轻视理论学习,理论视野还不够宽阔,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不强,工作方式方法僵化陈旧。
2.有的党员干部存在工作作风不实,联系群众不够的问题。宗旨意识淡薄,不能密切联系群众,作风浮夸,不重实效,好做表面文章。少数党员干部不能够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工作中独断专行,很少主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只注重对上负责,不注意对下负责,在工作中把广大群众看作管理对象而不是服务对象等。
3.高校作风建设的常态化、制度化和法治化建设相对滞后。其实高校一直都在抓作风建设,但总是成效不够理想,究其客观原因,高校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常态化、制度化进程不够。从体制层面看,在干部绩效考评、选拔任用、收入分配等方面的体制机制,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不完善、不科学、不公平、不合理现象,进而在党员干部中形成了“上岗前拼命干、上岗后松一半”“能上不能下”“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上面拍拍好、下面摆摆平”的错误思想导向。
高校作风建设具有一定的逻辑过程,首先作为党的理念贯彻始终,其次体现为一种工作方法,再提炼为制度机制层面,然后再上升到法治层面。习近平同志指出:“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必须抓常、抓细、抓长,持续努力、久久为功。”并强调要“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 因此,建立健全改进作风联系群众的常态化运行机制建设就成为当务之急。
1.重视思想文化引领,健全作风建设的教育引导机制
加强和完善理想信念教育机制。借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之机,高校要不断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党章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党的纪律和反腐倡廉教育,通过主题党课、集中宣讲、形势报告、理论研讨、专家辅导等方式,抓好学习教育,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要使加强制度治党的过程成为加强思想建党的过程,也要使加强思想建党的过程成为加强制度治党的过程。”
加强和完善思想文化引领机制。党员干部是高校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是作风建设的主体和重中之重。政治上,要及时学习党的路线、政策、方针、重大决策,明确自己的政治使命感和责任感;思想上,要认真学习党的理论,旗帜鲜明地抓好意识形态工作,学习优秀文化,掌握高等教育的最新理论、方法,明确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组织上,认真开展校院两级中心组学习,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人类文明史等经典,建设学习型党组织。
加强和完善分层分类指导机制。坚持有效性和分类指导原则,坚持正面教育、自我教育为主,既严肃认真又生动活泼,增强思想教育、作风建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坚持面向全体党员干部,分类实施,按需施教,把教育与管理、监督、服务结合起来,把虚心向群众学习和接受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增强教育效果。
2.深入群众工作,健全联系师生的工作服务机制
建立和完善调查研究机制。坚持重大决策调研论证制。召开不同形式的座谈会、论证会,利用党代会、教代会、团代会、学代会,吸纳群言,形成民主化科学化决策机制。坚持领导主持调研工作制。党员干部要定期深入基层,直面群众,调研收集师生反映强烈的问题,形成调研报告。坚持党员干部调研联系点制有针对性地深入群众,结对帮扶,了解民意校情,解决实际问题。
建立和完善师生参与决策机制。要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就高校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师生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确保师生的知情权和参与权。积极推进校务公开和党务公开,决策事项、依据和结果要公开,让师生有权利查阅。
建立和完善党群互动沟通机制。坚持党员干部接访、约访、回访及定期信访,认真对待师生的每一次来信、来访,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答复”。党员干部走出门,要把群众请进门,广泛互动,及时沟通,并建立网络互动机制,构筑干部与群众网上交流平台,通过网络问政、微博微信、信箱、易班等即时互动沟通,畅通和拓展群众利益诉求渠道。
3.抓好制度检验,健全改进作风的保障机制
建立和完善制度审查机制。高校制度体量庞杂,一般而言可以分为基本制度、一般制度和具体制度, 但一些制度处于欠缺、滞后、粗糙的状态,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不够,程序性不强。习近平同志强调,要以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制定新的制度,完善已有的制度,废止不适用的制度。制度一经形成,就要严格遵守,执行制度没有例外”。 因此,要经常对高校现有制度进行审查、清理和修订,理清各种制度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衔接,对不顺、矛盾的制度要进行修改,吐故纳新。
建立和完善制度执行机制。要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做到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使制度的约束逐渐转变为人们的行为习惯。其中,最为关键在于要完善领导干部带头执行制度,对带头违规违法的领导干部要及时通告和处理。同时,要加强制定制度的部门以身作则,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权力运行,不断提高高校制度水平,真正达到“制度一经形成,就要严格遵守,执行制度没有例外”的共识。
建立和完善制度的创新机制。高校制度创新,要以联系服务师生为根本,以作风建设为抓手,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以民主法制为归依,要建立党的学习制度、党内民主制度、现代大学章程、权力监督制约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学术诚信发展制度、高校师德师风制度、教学科研制度、决策调研制度、领导干部重大责任追究制度、领导干部带头改进作风基层调查研究制度、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反腐倡廉制度、校务党务公开制度、群众参与机制、群众满意制度等等。
4. 强化执纪问责,健全作风建设的监督制约机制
建立和完善监督制约机制。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首先,科学设计分权制衡制度,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高校党政与职能部门、院系所的权力也要合理配置,彼此制衡,加强监督。其次,建立健全党内外监督的各项制度,抓好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述职述廉、民主评议、诫勉谈话、民主生活会等党内监督制度,适当扩大纪检监督机关和组织部门对党员领导干部的防控监督权限。
建立和完善群众监督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群众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师生的监督意识和水平,完善举报反映制度,建立举报投诉激励机制,健全网络举报和管理机制,充分发挥网络监督作用,确保师生的监督权利得到行使。
建立和完善监督落实机制。要深入贯彻《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形成刚性、常态、透明的监督机制。启动评议制度,采取定期接访、座谈调查、网上评议等形式,让群众对干部作风转变状况进行全面测评和准确评价,群众满意的就坚持,不满意的就纠正,特别不满意的就要专项治理并严格追究责任。
5.完善激励评价,健全作风建设考核测评机制
建立和完善激励导向机制。增强高校干部人事考核的民主性,在一线工作中选拔干部,在基层工作中考核干部,加大考核任用中群众意见的比重,真正做到把群众拥护的、支持的党员干部放到合适的位置上,真正做到把群众不支持的、作风不良的党员干部撤职究责。通过党委督查、纪检监察、组织考察和群众评查等有力措施,突出改进作风联系群众的内容,切实把考评结果作为党组织和党员评优、年终考评定级和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参考时,才能真正增强党员干部改进作风联系群众的动力和积极性主动性。
建立和完善评议评价机制。把改进作风联系群众的具体标准、工作要求、方法步骤、运行过程等指标化、体系化、科学化,让抽象的作风建设变成具体的行为准则。通过对党员干部改进作风联系群众情况评价,促进党员干部正确履行职责、行使权力,更好地改进作风联系群众。通过考评,对践行群众路线表现优秀的党员给予表彰奖励,对严重脱离群众、损害群众利益、作风恶劣的党员干部严格依法处理、追究问责。
(本项目系2014年度上海市“阳光计划”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上海立信会计学院)
(责任编辑 陶柏康)
党性教育基地巡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