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萍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儿童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好奇、好问、好探索是幼儿的年龄特点。”激发探索兴趣,体验探索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索能力是幼儿探索性活动区的价值核心。
一般来说,探索是以未知为导向的,通过环境创设让幼儿自己去发现,目的是使幼儿通过活动对未来知世界有所发现,从而获得新知,以充实自己的认知结构。目前虽然很多幼儿园都能认识到这点,基本都设置了探索性活动区,但在实际的操作中仍存在着诸多困惑。本文将立足于幼儿园大班探索性活动区的教学实践,探讨大班探索性活动区的材料投放及教师在大班探索性活动区的指导要点。
一、明确大班幼儿在探索事物方面的年龄特点及关键经验,合理、多样化地选择投放内容
(一)大班幼儿的探索特点和关键经验
在进行大班探索性活动区材料的投放前,教师首先要明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在探索性思维发展方面的特征[1]。大班幼儿有好奇心,乐于参与并能主动发起探索活动,能进行合作探索,能提出有探索意义的问题,充分调动自己的已有经验进行假设和想象。明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是教师科学合理地创设大班探索性活动区的关键,也是教师指导大班幼儿进行探索性活动的理论依据。
(二)多样化地选择探索性活动区的投放内容
1.从幼儿的兴趣中获得探索素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以通过谈话、观察、询问等方式了解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教师与其天天在训斥提醒中纠正幼儿常规,不如根据幼儿的兴趣将其作为探索的内容,提供材料支持幼儿的探索行为,孩子一定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2.从近期经验中获得探索素材
如从户外活动、沙水游戏、主题活动、领域活动等幼儿近期开展过的活动或体验过的生活中选择探索内容。幼儿有一定的经验准备,有利于活动的开展和进行探索活动。
3.从生活中获得探索素材
幼儿不同于成人,他们更多的是从自己的生活中学习和获得知识经验。幼儿的日常生活经验是教师设计探索性活动区和投放材料的“活教材”。探索性活动区的材料投放不能局限于已有的范例。教师可以通过对幼儿日常生活的细心观察,及时反思和发现对幼儿具有发展价值的内容,获得更多关于大班探索性活动区材料投放的灵感,便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成果。
二、通过探索区环境创设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和兴趣
(一)多元化的活动空间
以往的探索性活动操作大多在桌面进行,会对幼儿的许多尝试造成限制。多元化的空间包含墙面、地面、寝室、卫生间、走廊等等。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操作要求和材料特性及玩法等充分利用上述空间进行材料投放和环境创设。
(二)吸引幼儿探索的情景创设
通过对墙面、地面、柜面、区域柜背面等进行布置,吸引幼儿参与探索性活动。如,把区域柜用蓝色纱装饰成水池,布置上荷花、水草、小鱼等,通过钓鱼或清理水池污染物的方式让幼儿玩“磁铁”的探索活动。
(三)宽松自由的探索环境
首先,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探索环境和探索材料。如果材料贫乏,活动单一,何谈选择呢?其次,教师应尊重幼儿的选择意愿、游戏方式、游戏规则及游戏玩法,允许幼儿根据需要、兴趣等自由选择,给幼儿一个宽松自由的探索环境。
三、精心投放探索性活动区的材料
(一)活动区材料要具有开放性
所谓开放式投放,指的是教师对材料的投放只做一个大致的规划,不需要对材料的具体玩法进行设计,教师可根据幼儿的游戏情况提供新的支持性材料[2]。幼儿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行决定如何玩,实际玩法会因幼儿的个体差异而多样化。
(二)活动区材料要有趣味性
所谓的趣味性,就是幼儿感兴趣,喜欢玩。对于大班幼儿来说,什么样的材料算有趣味性呢?根据对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的分析和在日常教学的观察中发现,趣味性材料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多种玩法
可以一人玩,也可以多人玩;可以这样玩,也可以那样玩。在探索性活动区投放材料不能单单考虑功能性,还要考虑到是否有趣,观察孩子爱不爱玩,玩的热情高不高。
2.可竞赛性
即幼儿可以进行比赛分出输赢,获得成就感。大班幼儿非常喜欢竞赛性游戏,很多时候期待输赢的结果会成为他们探索的原动力。
3.可摆弄
即有多种操作的可能性。如多米诺骨牌可以当小积木来搭建物体,也可以用来玩力的传递游戏,还具有扑克牌的部分功能。同一个幼儿可以玩多种游戏,不同层次的幼儿又有不同的玩法,可摆弄的空间大,幼儿非常喜欢。
(三)活动区材料要有探索价值性
所谓探索价值性,即孩子通过操作提供的材料能获得哪些发展。活动区材料应有助于幼儿获得有益的知识经验、技能或情感态度。如,在“磨豆浆”的探索活动中,幼儿能够发展与同伴分工合作的能力;用协商的方式与人交往;乐意劳作,为他人服务;能对自己的劳动成果有成就感;能主动探索改进磨出好豆浆的方法,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展探索能力。因此,教师在投放材料前要仔细斟酌。
(四)活动区材料种类要多样化
首先,这里的多样化指探究区活动的种类要多,如包含探究磁铁、镜子、小灯泡发亮、摩擦起电等等,满足幼儿的不同兴趣爱好。其次,同一内容的材料种类也要多样化,应提供各种材质、软硬、粗细、多形状的水管满足幼儿的探究欲望,为幼儿探究提供材料性支持。
总之,探索性活动区是幼儿自由探索和发现的场所。这种自发的学习主要通过与操作材料的互动来实现。因此,教师要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科学合理地选择投放内容和活动材料。探索性活动区以“探索”为核心,“探索”既是目标,也是幼儿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材料投放的时候也要以此为依据思考如何进行投放。
【参考文献】
[1]张俊.幼儿园科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79-80.
[2]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