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服务购买模式下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研究

2016-05-10 09:08陈靓
教育界·下旬 2016年3期
关键词:优势

陈靓

【摘 要】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大学生丰富大学生活、提升精神世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环节。然而在目前的志愿服务活动中,却存在着活动形式简单、主体参与积极性较低等问题。本文试图探讨建立一种“政、社+高校”的志愿服务模式,充分调动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热情和积极性,促进志愿服务事业的持续良性发展。

【关键词】公益服务购买模式 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 优势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993年,共青团中央发起实施了青年志愿者行动;1996年开始,共青团中央先后联合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卫生部、科技部等部门,实施了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扶贫专项计划;另外,“西部计划”以及各专项志愿服务计划十余年来蓬勃开展:高校青年志愿者已成为志愿服务大军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

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是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志愿服务活动是自愿参加、不计报酬的公益活动,但适当的激励也是必备保障及反馈措施。建成完整、合理、有效的大学生志愿激励机制是对志愿服务的学生的有效评价和肯定,能够更好地激励他们参加志愿活动,使志愿服务成为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助力社会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国大学生大规模志愿服务相对国外起步较晚。2008年后,志愿服务活动出现了热潮,政府组织也开始关注并对志愿活动给予一定的政策以及资金支持。民政部与中共中央宣传部于2009年联合成立了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基金会的成立是中国志愿服务活动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但由于其发展方向和运作模式完全依赖于政府的意愿,其所支持的志愿服务活动大多也都体现出国家意志,这使高校民间青年志愿组织在资金与培训机会上失去了先机。而其他大部分高校或社会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在志愿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存在弊端。

国外通过政府和社会各组织共同给予志愿者激励,有着全社会共同执行的完整的志愿者激励与管理措施。在《美国民主》一书中就提到“美国,一个充满义工的国家”,政府和各种社会组织都采取措施,鼓励年轻人参与到志愿服务中,培养公众志愿服务意识。如1993年克林顿总统签署的《全国与社区服务法案》规定,服务满1400个小时的青年,政府将提供4725美元的奖学金。另外,许多学校规定高中生在学习期间必须获得义工学分。新加坡的志愿服务有完善的配套管理措施,每年新加坡的国庆日,得到最高等级奖励的志愿者将由总统亲自颁发公共服务勋章(PBM)和公共服务星条勋章(BBM,BBML)。除了精神上的奖励外,新加坡还为这些杰出的志愿者们提供了物质上的奖励。如这些志愿者在其所服务的选区内享有免费停车的权力,其子女可获得进入最好学校的优先选择权,其在政府部门或机构中的职务还可得到提升。这些措施覆盖面广、方式丰富,为志愿者给予了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奖励。

二、关于公益服务购买模式下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的调查与结果分析

(一)调查范围与内容

针对将公益服务购买模式引入高校以此来创新高校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制定了相应的调查问卷,针对国内不同类型院校进行调查,同时对广大高校志愿者进行抽样问卷调查,探明大学生志愿者对于由社会企业和政府购买服务的看法和建议。

(二)研究方法

此次调查主要采取纸质与网络调查问卷的方式,采取非概率抽样方式中的滚雪球抽样方法,发放问卷5000份,收集4612份,其中有效问卷4150份,占89.9%。

(三)总体统计分析

参与本次调查的样本当中,共青团员占76.36%,大部分同学是偶尔参加,占到了47.27%,从未参加的同学只占3.64%,还有30.91%的同学是经常参加。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

在大学志愿服务开展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缺乏有效管理、对志愿服务了解不足、积极性不高、资金不足、政府重视不够、服务项目太少、理论研究不足、志愿服务宣传匮乏等都是制约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重要原因。

(一)志愿者队伍规模偏小

大部分大学生都对志愿服务有一定的了解,也十分渴望成为志愿者大家庭的一分子。然而在志愿活动的实际组织中,作为校园志愿服务主办方的各高校,多数由于学生安全、项目经费、学生素质等方面的因素,只能局限于少数优秀同学报名参与,更多普通大学生对志愿服务有距离感。

(二)激励形式单一

出于对大学生志愿活动的活动规模、活动内容及形式的综合考虑,在校园,大部分志愿活动的激励形式仍停留在精神鼓励的层面上,缺乏与志愿者情感上的交流沟通,仅是在志愿服务结束之后,对其中少数的优秀志愿者进行表彰。激励形式单一直接导致了许多志愿者在参与服务活动中缺乏一种满足感。

(三)社会认同度有待提高

很多同学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原因之一就是为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奉献出自己的力量,得到社会认可。然而当前校园组织志愿服务活动的规模和影响力较小,学生在参加志愿服务中,并未达到个人期待,甚至有被质疑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

(四)大学生志愿者培训不足

现有的大学生志愿活动培训大多集中于对志愿者本身要求不高、服务技能要求简单等层次上。这种层次的服务岗位远远不能满足拥有高学历的大学生群体想要通过学习一些实在的培训提升自我志愿服务能力、锻炼充实自己的目标。

(五)权益保障缺乏

志愿服务权益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志愿者在自身权益受到伤害时,没有进行合理的维权并得到保障。长此以往,志愿者的基本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也使越来越多的同学对志愿服务活动望而止步,影响了志愿服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的构想

通过一系列研究表明,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亟须建立并完善。例如在志愿表现方面,志愿服务创新行为、务实高效合作进取的行为、化解危机的行为、以身作则维护志愿形象的行为与持之以恒参与志愿服务的行为等方面都是可以给予相应激励的。而在对激励方式的期待上,大学生志愿者更期待能力被信任,并给予更多锻炼机会,体现自身价值,获得相应荣誉等激励方式,但适当给予物质奖励,支持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优先招收优秀志愿者等激励方式也是极为可行的。

(一)物质回馈激励

一方面,应为志愿者争取相关政府部门的资金、政策上的支持,比如根据志愿服务活动的类别和时间,为志愿者提供相应的补贴、医疗保障、就业补助、教育优惠等;另一方面,应该积极主动与社会上一些爱心企业联系,争取能得到其提供资金或物质上的一些支持,以减轻政府部门的压力。

(二)个人能力受到社会认可激励

大学生期待通过志愿服务活动来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更期待自己所付出的努力能够被社会所认可、尊重。因此,如何能够让社会逐步认识并了解、认可大学生所做的一些志愿服务是尤为重要的。可以采取传统宣传和新媒体宣传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开展相关的志愿服务活动、优秀志愿组织和志愿者相关事迹的宣传。

(三)个人经验技能增长激励

许多大学生想通过参与志愿服务而增长自己相关方面的知识技能与实践经验。为鼓舞更多的同学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需要相关组织者采取相应措施来吸引更多的大学生。例如可以在计划志愿者出征之前,进行一系列的比如安全自护知识培训、心理辅导、专项计划的相关政策解读等方面的内容培训,力求让志愿者掌握志愿服务基本技能,充分认识到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为志愿者们即将开展的志愿服务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四)自我价值实现激励

马斯洛需求理论也表明人的最高层次的需求是精神层次的满足,即渴望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志愿服务活动便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一个重要途径。对志愿者个人而言,通过参与志愿工作,为社会出力,同时丰富生活体验,扩大自己的生活圈子,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另外,志愿服务也是宝贵的学习机会,使组织及领导能力得到锻炼。

五、公益服务购买模式下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的优势

现如今,政府出资购买公益服务主要的购买对象是社会团体,高校志愿服务组织和项目一直是被忽视的环节。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的增强,并将其纳入高校学生德育和素质发展之中,有效地推动了大学生志愿服务和公益项目开展的正规化和专业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公益的关注也逐渐加强,这使许多社会企业和爱心人士也逐渐热衷于公益事业,塑造企业的公益形象。然碍于时间或者人员问题无法有效实施,所以大多数企业需要通过购买公益服务和志愿服务时长的形式做公益,塑造公益形象。通过建设专业平台凝聚政府和社会资源,建立政府、高校志愿团队和企业三方平等合作的志愿服务模式,由高校征集和发布具体的志愿服务项目,供政府和爱心企业选择资助,再交给专业的高校志愿者团队具体实施,并及时做好相应的跟进工作,建立一种 “政、社+高校”的服务模式,着力形成“政府、社会、高校”三方联动机制。

六、结束语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激发大学生锻炼自己、走向社会的一个重要渠道。调动起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热情和积极性,有利于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为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奉献自身力量;有利于大学生自身价值的实现,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建立公益服务购买模式下的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对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活动给予肯定和认可,有利于激励越来越多的青年大学生投身到志愿服务活动当中,充分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实现个人成才与社会发展双赢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陈瑛.对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机制的几点思考[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6,4(02).

[2]许慧霞.浅析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8(03).

[3]洪剑.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科技创业月刊,2008(09).

[4]张庆武.中美志愿者激励的差异性比较[J].中国青年研究,2008(08).

[5]张乾坤.中国大学生志愿者激励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9.

[6]江汛清.中外志愿活动比较[J].青年研究,2003(01).

[7]梁春艳.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研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1(03).

[8]王泓.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思路[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04).

[9]胡蓉.我国志愿者的激励机制探讨[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20(01).

[10]彭华民,陈学锋,高云霞.服务学习:青年志愿服务与大学教育整合模式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9(04).

[11]韩晶.当代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障碍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02).

[12]谈杰.国内大学生志愿服务研究述评[J].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4).

猜你喜欢
优势
创新发挥侨务优势 拓展海外统战工作
矮的优势
老父亲的优势
画与话
发扬优势 有所作为
谈“五老”的五大特殊优势
第二优势
从优势到胜势
从优势到胜势
从优势到胜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