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雪玲 张彩云 祁艳
【摘要】目的 观察心理干预对上消化道出血行颈静脉穿刺患者的作用及影响。方法 81例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由医生独立行颈静脉穿刺置管方法,一组在颈静脉穿刺术前、术中和术后,护士作为助手,同时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两组患者均应用疼痛分级进行评判。结果 经心理干预后,行颈静脉穿刺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疼痛减轻,发生疼痛的患者中,男性比女性多,年轻人比老年人多。结论 心理干预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行颈静脉穿刺时是必要的。
【关键词】颈静脉穿刺;上消化道出血;心理干预;疼痛
1资料与方法
1.1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 收集了2013年5月至2014年11月在我科因上消化道出血需行颈静脉穿刺的81例住院患者。排除有精神障碍的患者和聋哑患者。
1.2 临床分组 81例入选的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随机被分为两组,正常操作组(40例)和心理干预组(4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和年龄上没有统计学差异。一组在接受颈静脉穿刺过程中,由护士做助手,与患者进行语言沟通和心理护理;一组由医生进行常规操作。参与研究的3名护士选自在我科工作十年以上有着丰富临床护理经验的护士,并在研究之前对这三名护士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尽量统一在操作过程的心理指导行为和语言。按照WHO标准和临床表现对患者穿刺过程中的疼痛进行评估,共分为四级:0级无痛,表情自然,安静放松;1级轻微疼痛,表情稍紧张,极易忍受,合作较好;2级中度疼痛,表情紧张或呻吟,难忍受,合作欠佳;3级严重疼痛,烦躁叫嚷,小能忍受,不能合作。0级和l级为有效,2级和3级为无效。
1.3心理护理干预措施 颈静脉穿刺术术前、术中、术后的具体沟通和心理暗示分为以下步骤: 1)认知行为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强调认知活动对心理或行为问题的发生和转归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患者的接受能力,用一个真实的穿刺针,用简短的三至五分钟,向患者讲述行颈静脉穿刺的必要性、潜在的危险因素,让患者了解操作流程及治疗方法,使得患者自愿接受此项有创治疗,以赢得最佳抢救治疗时机;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通过倾听、解释、安慰与鼓励等支持性心理行为干预,使患者心情平静,缓解紧张、恐惧、焦虑等负性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保持病室环境安静,光线柔和,使其有良好的心态接受和配合手术治疗,减少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4)在操作过程中,护士在床旁给予心理支持和感情交流:告知患者所进行的每一步操作,让患者知道,护士在旁边辅助医生,过程顺利;同时,用手势告知患者,“他很棒”,激发患者参与意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5)观察患者表情,有无因疼痛出现休克、大汗淋漓、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细速等不良反应;6)操作结束后,亲自为患者接好治疗液体,让患者看到治疗的药物顺畅流入体内,使患者获得慰藉,增加安全感。7)严密观察穿刺置管处有无红肿、渗液,患者有无呼吸困难、发热等症状;8)讲解管道维护的注意事项,保证静脉通路,及时用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1.3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处理分析数据。应用配对资料的t检验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一般临床基本资料 男性53例,女性28 例,年龄18岁-69岁。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年龄、性别、原因与部位见表1。
2.2 在干预组与正常处理组两组患者中,我们观察到男性比女性的疼痛感强,年轻人比老年人的疼痛感强(表2)。
2.3 两组患者在颈静脉穿刺术后的疼痛分级评分(表3)。经过心理干预,行颈静脉穿刺患者的疼痛感明显减少,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也同时调查了年龄、性别与颈静脉穿刺疼痛感的关系,重视疼痛的个体差异性。结果显示,男性、年轻人的疼痛感明显大于女性和中老年人。可能与男性患者经受生理性的疼痛体验少(女性常规经历每月一次的月经痛苦和曾有的分娩痛苦体验等),故耐受疼痛的能力较女性弱,疼痛阈值较女性高;而年轻人多处在父母的疼爱照顾中,希望得到父母亲友全身心的关爱,一旦发生身体不适,其心理性疼痛阈值高;而中老年人,经历了社会及生活中的磨砺,内心比年轻人更能够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与打击。所以,这可能是年青人的疼痛感强于中老年人的原因。
有报道,既往曾经经历的疼痛会影响将来对疼痛刺激的感受。在我们的研究中,也证实了这一点,在询问既往病史中,有六位患者既往曾因消化道出血行过颈静脉穿刺,在此次操作过程中,充满了恐惧,甚至起初拒绝此项操作。这提醒我们,对待既往有过住院治疗经历的患者,需加强心理护理,减轻对各种既往痛苦感受的印象,使其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治疗和护理的医学行为也在不断提高和完善。
这项临床研究显示了,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行颈静脉穿刺时,通过护士给予有效的心理干预,能及时缓解病人紧张情绪,提高患者对疼痛的耐受性,使患者更好的配合医护人员进行各种有创检查治疗手段,从而提高对疾病的治愈率。
【参考文献】
[1]金菊英.消炎痛栓在无痛人流术后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12(48):167-170
[2]施玲.脑梗死后抑郁患者的护理干预.实用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