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构建

2016-05-10 17:10韩振燕王珏
商业经济研究 2016年8期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新常态

韩振燕 王珏

内容摘要:在经济“新常态”与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下,本文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基于经济、社会、空间、人口4个子系统构建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并基于模糊一致矩阵的决策优选方法厘定指标体系权重,加以应用评价,最终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常态 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指标体系 模糊一致矩阵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长期保持近两位数的高速增长。但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开始放缓,从2008年的9%回落至2014年的7.4%(2007-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经济已经步入增速换挡、转型的新常态。“新常态”意指我国经济发展在新阶段呈现的一种全新的并将持续一段时间的态势,主要包括以下特征:一是经济增速换挡,近两位数的高速增长不再是常态,未来我国经济将步入年均7%-8%的中高速换挡期;二是物价水平提升,通货膨胀压力增大;三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服务业发展速度加快;四是要素和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创新将成为经济发展、转型和升级的根本动力(刘伟等,2014)。基于经济“新常态”的特征,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寻求新的动力。首先,通过加大教育投入等措施,强化人力资本积累,提高人力资本素质。其次,加大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应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王军,2014)。最后,从城乡区域结构看,根据有关规划,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60%。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每年需要增加大量公共财政支出,形成巨大的消费需求,有效对冲我国经济增速的放缓。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向城镇集聚,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一个过程。我国城镇化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从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重视工业发展,到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期)强调第三产业的作用,最终到第三阶段(2000年以后至今)关注整体生态格局,重视城市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许瑞生,2014)。新型城镇化正是为适应城镇化发展第三阶段提出的概念,核心是以人为本,认为城镇化变迁不是社会中某个单一方面的改变,而是涉及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人口结构等多方面的改变。“新常态”背景下,新型城镇化的特征包括:一是重视城镇发展动力,重点发展高附加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提高人力资本素质,培养和引进创新型人才,以应对人口数量红利的减少,形成新的人口素质红利;三是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城镇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的供给能力,提高城镇承载力;四是注重城鄉统筹发展,构建城乡互动、协调发展机制。

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对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学术界对城镇化水平的测度包括单一指标法和综合指标法:单一指标法选择一个最具代表性的指标评价某一地区城镇化水平,如城镇人口比重指标。用单一指标评价城镇化水平,便于操作统计,但此方法无法综合反映新型城镇化全貌,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综合指标法由若干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评价某一地区城镇化水平(王博宇等,2013),孙锦(2004)构建的城镇化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生活方式城镇化、地域环境城镇化4个一级指标和若干二级指标。孔凡文(2006)认为城镇化指标体系应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生活方式、城镇管理6个方面。纵观现有关于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的研究,大多包括经济、社会、空间、人口四个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领域。

南京市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构建

(一)南京市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架构

借鉴现有指标体系,本文以南京市为例,同样基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空间发展、人口发展4个子系统构建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每个子系统由2个从不同角度衡量新型城镇化质量的评价指数构成,每个评价指数包括3-5个反映指数特征的具体指标。与现有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相比,本指标体系更注重对人口发展、城市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的测度,凸显高等教育、科技创新对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作用,以适应当前“新常态”的社会经济环境。

1.经济发展子系统。从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率两方面进行衡量,包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单位劳动力/固定资产投资实现的GDP等7个指标。现有指标体系偏重对城市经济发展现状进行评价,动态对比性指标较少。为了克服这一问题,本指标体系加入单位劳动力实现的GDP等对比性指标,综合反映南京市新型城镇化经济发展水平。

2.社会发展子系统。由科教文卫指数和基础设施指数构成,包括市辖区人均地方财政科技/教育支出、市辖区与全市中小学师生/公共图书馆藏书的比值等7个指标。为适应“新常态”的社会环境,适当加大科教水平指标所占权重,体现科技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加入市辖区与全市中小学师生/公共图书馆藏书的比值两个指标,衡量城乡公共服务协调程度。

3.空间发展子系统。从空间发展和生态环境两方面进行衡量,包括城市人口密度、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生活垃圾无害化/污水处理率等6个指标。与现有指标体系相比,本指标体系更注重对生态环境的测度,体现城镇化第三阶段将地理环境要素纳入生态格局予以保护,实现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4.人口发展子系统。从就业与集聚、人口素质两方面进行衡量,包括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人口比重、每万人拥有大学生/专利数、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等8个指标。新型城镇化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所构建的指标体系中加入每万人拥有大学生/专利数、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等指标,凸显高等教育、科技创新成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基于模糊一致矩阵的指标体系权重厘定

为充分体现各指标对南京市新型城镇化影响的差异性,本文采用德尔菲法对10名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调查,最终得出南京市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中各子系统、评价指数和指标的重要性排序,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据此转化为权数,即经济发展子系统22分、社会发展子系统31分、空间发展子系统15分、人口发展子系统32分。运用该方法进一步厘定指标体系中各评价指数、指标的权重及权数,结果如表2所示。

南京市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应用评价

(一)南京市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标准化

新型城镇化是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根据有关规划,南京市目标为2020年建成全国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因此将2020年作为达标年,对指标体系中的各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三级指标根据其具体含义,可以分为正向指标、逆向指标和适中指标,正向指標=实际值/目标值,如果比值大于1,令标准化值=1;逆向指标=目标值/实际值,同样当比值大于1时,标准化值=1;适中指标可利用阶段阈值法确定。目标值的确定主要参考《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南京市统计年鉴中的数据。现选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万人拥有大学生数两个代表性指标进行分析:

一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该指标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生活富裕程度的重要指标。2008至2013年,南京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3123元提升至39881元,年平均增长率11.5%。按照这一增长速度,推测2020年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到85543元。但在当前“新常态”背景下,经济增速换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下降。因此,适当降低该指标的目标值,最终将目标值确定为82000元。

二是每万人拥有大学生数。高等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人力资本素质的关键。2008年南京市每万人拥有大学生1161人,2013年提升至1256人,年平均增长率1.6%。按照这一速度,2020年南京市每万人拥有大学生数可达到1401人。“新常态”背景下,城镇化强调发展教育事业,因此适当提升该指标的目标值,以促进南京市高等教育水平提升,最终将目标值确定为1600人。具体南京市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标准化结果如表3所示。

(二)南京市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

1.经济发展子系统。经济发展质量方面,2013年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39881和16531元,与目标值(82000和38000元)存在一定差距,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这一差距将不断缩小。2013年南京市非农产业产值比重97%、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差3.7,均已达到目标值。经济发展效率方面,2008-2013年南京市单位劳动力/固定资产投资实现的GDP总体呈下降趋势,经济效率未能得到改善。与此同时,2013年南京市单位建成区面积实现的GDP为25.49亿元/平方公里,与目标值(50亿元/平方公里)差距较大。可见,南京市经济发展质量较高(2个指标达标、2个指标未达标),相对忽视了经济发展效率(3个指标未达标)。

2.社会发展子系统。科教文卫方面,2013年市辖区人均地方财政科技/教育支出分别为623.9和1957.6元,低于目标值(4800和5800元)约4000元。同年南京市每万人拥有非经营性文化机构/医疗床位数分别为0.48和65.17个,与目标值(1.2和90个)同样存在差距。基础设施方面,2013年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15.25标台,市辖区与全市中小学师生/公共图书馆藏书的比值在70%-75%之间,基本达到目标值。说明南京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较高(3个指标达标或基本达标),但科教文卫水平有待提升(4个指标未达标)。

3.空间发展子系统。空间发展方面,2013年南京市城市人口密度1419人/平方公里,保障房用地完成率100%以上,均已达到目标值。市辖区人均住房面积30.2平方米,与目标值(35.5平方米)差距较小。生态环境方面,2008-2013年南京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下降,绿化覆盖率从2008年的46.12%下降到2013年的44.06%。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从96.93%下降到90.83%,下降幅度较大。与此同时,2013年南京市生活污水处理率94.22%,低于目标值(98%)近4个百分点。说明南京市空间发展状况较好(2个指标达标、1个指标未达标),相对忽视了生态环境建设(3个指标未达标)。

4.人口发展子系统。就业与聚集方面,2008-2013年南京市城镇登记失业率逐年下降,2013年下降至2.67%,与目标值(2.3%)差距较小。2013年南京市城镇人口比重80.5%,二、三产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为94.05%,基本达到目标值。人口素质方面,2013年南京市义务教育普及率99%,覆盖全体适龄儿童。但每万人拥有大学生/专利数、居民人均预期寿命、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四个指标与目标值均存在差距。可见,南京市就业、人口聚集程度较高(2个指标基本达标、1个指标未达标),但在人口素质方面(1个指标达标、4个指标未达标),高等教育和科研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对策建议

提升经济发展内生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在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同时,发展新兴产业。坚持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提升经济发展效率,实现经济发展模式向效率化转变。在此基础上,转变利用外资模式,提高外资溢出效应,提升引进外资标准,高标准引进科技型、创新型项目。引导本土企业向高端品牌、研发创新等方向转变,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本土企业(李菁怡,2014)。

促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推动公共领域投融资体制改革。一方面,逐步改革户籍制度,增强城乡间人口流动,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合理安排公共财政支出,适当向农村地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倾斜,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王树新等,2013)。另一方面,推动公共领域投融资体制改革,增加交通、能源、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领域对社会资本的开放力度,鼓励其参与投资、建设。释放社会资本和市场力量,提高城镇公共物品供给能力。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发展低碳循环经济。目前,南京市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离目标值仍存在一定差距,城市生态环境有待改善。政府应加大对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污水处理等环境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城市卫生环境,提升水质。与此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工业发展的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对普通民众加强低碳理念宣传,树立全民低碳环保意识,构建低碳生活方式,实现城镇可持续发展。

加大人力资本积累,推进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加大对科研开发的投入力度,发展金融、文化、软件等高附加值产业,培养和引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同时注重农村地区人力资本积累,建立农村劳动力培训体系,合理衔接培训与就业环节,使培训与就业需求相统一。同时,高校、科研院所应注重面向市场需求,将创新成果转变为市场中受消费者青睐的产品,使其成为现实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公共平台建设,发挥公共平台在推进自主创新过程中的服务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刘伟,苏剑.“新常态”下的中国宏观调控[J].经济科学,2014(4)

2.王军.适应新常态 寻求新动力[J].中国经贸导刊,2014(19)

3.国家城调总队福建省城调队课题组.建立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价体系及应用研究[J].统计研究,2005(7)

4.许瑞生.“新常态”思维下的城镇化发展[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4(6)

5.王博宇,谢奉军,黄新建.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江西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13(8)

6.李菁怡.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视角下的南京新型城镇化研究[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4(2)

7.王树新,李俊杰.公共服务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影响因素[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

猜你喜欢
新型城镇化新常态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