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焱+李粉
【摘 要】国民的审美品格是影响国家经济、文化等发展的隐形杠杆,它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本文客观、全面地评价了当代国民审美品格发展的概况,阐述了大众文化时代国民消费的现状,缕清了国民审美品格培养对艺术类消费的现实作用,同时提出了有助于国民审美品格培养的若干对策。
【关键词】国民审美品格;艺术类消费;对策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4-0290-02
一、当代国民审美品格发展概述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整体提高,当代国民教育无疑是最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而作为社会性的人,国民的受教育水平以及所体现出的综合素质是影响整个社会教育的关键。国民在实现个体的社会化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接受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各方面的教育,并在培养自我对社会的适应性与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中展现出个体全面的素养,即综合品格,包括身体品格、文化品格、道德品格以及审美品格。其中,国民的审美品格是影响国家经济、文化等发展的隐形杠杆,它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因此,客观地了解、全面地评价当代我国国民审美品格发展的概况,总结突出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
首先,国民审美品格发展水平呈现出年龄化、地域化的差别。由于教育成长环境迥异,50、60年代成长起来的群体受到时代的影响最为明显,由于青春期的成长环境正值国内经济、文化艰难推进的时期,这一群体错失了培养审美感受力与鉴赏力的最佳时期,他们在审美观念形成与审美能力培养的关键期时多数在从事生产劳动,鲜有接受审美教育的培养和熏陶,因此,国民审美品格发展水平整体上低于之后各个年代群体的发展水平。而作为经济成长环境较为理想的70、80、90年代的群体,由于社会的发展、教育水平的提高,其在整个成长期中受到的审美教育程度较之50、60年代群体有显著提高,且在大众艺术盛行的时代,这一群体的物质基础也最为理想,有雄厚的基础去支撑自身审美品格的继续提高。而就地域性而言,主要体现出生活在经济较发达地域的国民审美品格发展水平整体要好于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艺术氛围较差地区的国民。其次,国民习惯将艺术美与道德美的认知混为一谈,因此,对国民审美品格的评价缺乏客观性。世界上的美大致分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三类,而对于国民的审美品格发展水平的评价应以对自然美与艺术美的感受与欣赏水平为主要依据。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往往将道德美凌驾于知识与艺术之上的做法,在今天看来是有失公允的,我们强调艺术美的本质属性是审美性而非社会性也正是对这一观点的反驳,对待艺术我们需要回归对本体的认识,与之相应的对待国民审美品格我们当然也应该回归到对自然美与艺术美的认知上来,而这种做法也不是要彻底摒弃以道德为主导的社会美的全部,而是将其放在适当的位置上加以运用,进而促进国民审美品格的整体完善与提高。
二、大众艺术时代的国民消费现状
中国当代消费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结晶,更是当代全球经济一体化冲击下的国民行为意识的总和。改革开放走过的30年,中国经济大幅度增长、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带来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生活方式的重大变迁。当代中国人对自身价值的认知以及生活消费观念的变革之大让世界为之震惊。国民传统的小农经济的消费观念,被激发起来的自主选择和享受生活的新观念所取代,随之而来的社会关系的功利化、个人主义的合法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逐渐涌现,使得崛起的中国在快步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对消费文化的反思与变革一直在继续。
据权威数据发布,2015年中国全年出境旅游人数达1.2亿,直接拉动了旅游资源国家的对外经济数据,这不得不让我国的经济学家大为关注。为何如此多的国民选择购买旅游产品?是什么因素引起的国民消费观念的快速变革呢?答案显而易见,正是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提高促使了国民消费观念的变革,由原来的供求关系悄悄转变为当代的供需关系。供求与供需乍看起来仅有一字之差,而事实上内涵却大为不同。在供求关系中,突显的是供给方的主导地位,因为在供求关系时代,广大的国民由于物质资料的贫乏,更多的是对产品的渴求,因此,供给方生产和提供什么,国民就要什么,基本没有体现消费的自主性,而消费观念、对产品审美价值的评价等更是无从谈起。然而,当下大众文化的兴起正是国民消费意识觉醒的分水岭,国民早已摆脱被动的供求关系而走向了供需关系。在供需这对关系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国民需求对供给侧的主导性,换句话说,就是消费者要什么,供给侧就必须提供什么、生产什么,如果不能及时地进行产业模式升级以适应国民需求,等待企业和国家的就只能是冷落和遗弃。
在大众艺术的影响之下,国民在消费中的表达欲普遍增强,尤其是随着国内中产阶级阶层的崛起及其价值观念的泛化,使得国民的消费观念由原来的重视物质消费转向了对精神消费的关注。这种精神消费的表现形式很多,比较直接的消费形式是购买各类旅游文化产品,走向画廊、影院、音乐厅进行艺术熏陶,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各类学校接受系统的艺术素养教育,购买各类电子产品满足业余审美需求等。另外,间接的精神消费形式是对日常生活用品的外形、性能、质感、品牌、附加值等各种要求的不断提高。例如,当下网络上比较火爆的海淘业务就是为了满足这种新的消费观念而产生的,有很多人不远千里地去国外代购奶粉、书包、马桶盖、工具箱、眼罩等,这种消费模式的产生,证明了国民物质消费时代即将过去,而以个性化、精细化、品质化为主导的精神消费时代已经到来。
三、国民审美品格对艺术类消费的影响
作为精神消费的主要部分,艺术类消费是支撑大众艺术良性发展的动力和支柱,尽管近年以来“艺术品消费”的呼声颇高,但我们距离真正的艺术消费时代还有一段不短的距离。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精神消费观念建立的初期,物质化观念的色彩仍旧明显。刚刚从“消极”、“被动”的旧有观念中解放出来的国人,正急不可耐地奔向了“张扬”、“炫耀”的消费时代。而建立在此观念之上的艺术类消费,往往缺乏基本的耐性与规范性,物质享乐取代了精神生活成为时尚,标新立异取代了艺术该有的内涵和严肃性。如此,国民对于中国传统社会消费观念的完全背弃显然过犹不及了。其二,艺术类消费比例在国民消费结构中比重偏低。据相关调查,在我国当前城市家庭消费结构中,重视物质生活改善仍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人们在追求家庭物质改善化、家用电气化、装饰现代化、穿戴高档化的同时,文化消费支出却只占总支出5%左右,而艺术类支出可想而知。面对如此令人失望的调查数据,我们如何能对当前在消费文化时代中尚处于式微地位的艺术类消费报以乐观的态度。谁来拯救这种局面,是每一位研究当代大众艺术的学者应该考虑的问题。
作为国民健全人格之一的国民审美品格,与大众艺术消费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伴随着艺术消费观念的深入人心,艺术类消费正悄然地改变着国民对于艺术的态度,甚至有更多的国民主动参与到了艺术类消费中去体验和创造。然而,我国总体的国民审美品格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由部分国民审美品格的欠缺和低下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已经阻碍了中国艺术品消费市场的良性发展,甚至破坏了中国民族艺术的长远发展。例如,在众多国内外景区屡次发现的中国游客在古迹上刻字、攀爬文物等不雅行为,不单是对中外古老文化的恶意亵渎,更是国民审美素质低下的有力证明。基于此等审美品格发展水平的国民消费,必然会出现盲目的攀比、奢靡之风盛行等有害于社会文化环境健康发展的现象,因此,立足于国民审美品格培养,积极引导艺术类消费是走出当代社会精神困境的一剂良药,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四、完善国民审美品格培养的若干对策
当前艺术类消费市场是需求导向型经济模式,其受到消费观念、意识水平的影响很深,这也在另一方面说明了国民审美品格培养对于艺术类消费产业链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性。而借助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来阐释,就是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发挥着能动性作用,因此,作为艺术理论中的人的审美品格也就必然会对艺术品生产与消费环节发挥能动性作用,在大众文化时代,主动寻求完善国民审美品格培养的对策就显得极为紧迫。
第一,应夯实审美品格教育基础,营造社会化的艺术审美氛围。对于审美品格培养来说,从九年义务阶段抓起是比较适宜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少年儿童的审美观尚未建立,进行适时的引导和干预势必对成年期的价值判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点上,我们不妨借鉴邻国俄罗斯,让7岁之前的儿童都能平等地接受系统的艺术教育,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到地区所属艺术机构免费参加各类美术、音乐、舞蹈班,真正地发挥少年宫和艺术馆应有的作用。同时,应积极组织各级各类的艺术团体,由政府出资、派人、立规矩,把民间群众艺术系统化、规范化、组织化、制度化,丰富国民业余生活,营造社会化的艺术审美氛围。第二,发挥舆论引导,加强法制建设。应善于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和互联网等大众媒体,鼓励文化消费、鼓励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探索促进艺术消费类电视节目的制作模式,进而影响国民的审美观念及审美需求。使居民在消费生活中自觉追求高层次的精神价值,提升国民社会消费生活的品位,最终促进国民审美品格的提高。同时,要加强法制建设,对国民普遍关注的艺术活动中的法律问题要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和对策,去除后顾之忧,促进其精神消费习惯的养成。第三,由政府出面督促精神消费产业升级。针对目前城乡居民在精神消费品方面的有效需求不足,有必要加强制度监管,引导企业生产,满足大众精神消费的预期。要求政府阶段性对大众精神消费进行整体性的预期评估,帮助企业了解大众消费心理的活动过程。让广大国民的精神需求能更多地参与到政府经济类决策中来,通过改进国家经济政策环境,以提升消费者预期,从而增强国民审美活动的信心和动力。
参考文献:
[1]郑祥福,叶晖,陈来仪.大众文化时代的消费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傅守祥.审美化生存: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审美想象与哲学批判[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3]王一川.建国60年艺术学重心位移及国民艺术素养研究[J].天津社会科学,2009(3).
[4]张焱.大众文化对艺术品消费行为模式的影响[J].美术大观,2015(1).
作者简介:
张 焱,黑河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艺术美学、文艺美学方向的研究;
李 粉,黑河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画创作理论、少儿美术教育理论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