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崇智
【摘 要】在琵琶演奏的过程中,指法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所谓的腔韵,在整个表演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针对琵琶演奏中腔韵的艺术手法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让人们更加深切地认识到琵琶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琵琶演奏;腔韵;艺术
中图分类号:J6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4-0059-01
琵琶演奏主要是通过演奏者进行指法的控制,左手按弦,右手弹拨,从而实现对腔韵的掌握,不同的弹奏方法也会表现出不同的腔韵形式,形成不一样的艺术效果。所以说演奏过程中的指法对腔韵的艺术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下面来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腔韵技巧与曲风的融合
琵琶这一乐器的应用范围还是比较广泛的,可以针对不同的歌曲风格来改变作韵的方法,从而与曲风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不同的歌曲表现风格也是不一样的,特别是一些比较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的歌曲,在节奏以及旋律上就会发生很大的改变,并且一些音调也比较有个性,所以说在进行琵琶演奏的时候更应该注意弹奏手法的运用。在弹奏的过程中通过推拉捻揉等动作能够将各种独特的音调表现出来,比如,一些民族歌曲当中可能涉及到的音阶比较高,通过这些技术手法就能够实现高低音的控制,实现特殊高音或者是特殊低音的控制,形成独特的风格和韵味。其实在一些歌曲表达的过程中,不同音节之间存在着微小的差异,但却是两个不同的音,一些特殊的音调甚至是在琵琶上按不出的,所以说需要采取其他的方式来实现这样的特殊音节,需要用到推拉捻揉等手法,准确的控制好,从而发出所需要的声音,在弹奏的过程中需要恰到好处地发挥弹奏技巧,与歌曲的风格特点相互协调融合。例如一些地方特色鲜明的歌曲,特别是陕北地区的一些民歌,本身的特点就是比较粗犷豪放的,并且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展现着纯真质朴的一面,因此在演奏这种类型歌曲的时候,一定要把握住歌曲的风格特点,掌握音律调式,结合演奏技巧来表现出独特的音乐风格。
二、突出腔韵表达歌曲情感
其实每一首歌曲当中除了表现旋律以及节奏的独特之处之外,更主要的就是表达歌曲当中的情感因素,在一首歌曲当中会融合并且表达出演唱者的真实情感,涉及到的方面也是比较多的,包括亲情、爱情、友情以及对故乡的热爱之情等多方面的情感,所以说琵琶演奏在展现节奏旋律的同时也要注意情感的掌控和表达。一般来说在表现慢节奏歌曲的时候,运用到的琵琶演奏手法就是比较轻柔的,轻拢、慢捻、抹、挑等这些都是比较常用的表现技巧,这样的手法比较适用于安逸和谐、柔美温婉的歌曲,在情感表达方面也是比较平和的,没有涉及到过于紧张激昂的旋律,所以要注意使用比较轻柔的手法来表现歌曲情感。另外一些歌曲本身节奏就比较快,加上高潮部分需要更加突出地表现情感,这时琵琶演奏的手法就应该是比较紧凑的,手法上比较急和重,表现出或是激昂或是澎湃起伏的情感。行腔作韵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演奏手法对于情感表达的影响,在展现情感的时候其实也能够形成一定的演奏规律,按照这样的方式来进行演奏能够更加准确地表达歌曲情感。一般来说在表现哀伤、愤怒、激昂的歌曲情感时,弹奏的幅度会显著的增加,弹拨的力度相对来说也会增大,频率适当的放慢,利用这些演奏技巧来表现出歌曲情感的韵味。如果歌曲表达的情感是比较喜悦、欢快的,那么演奏的手法就会出现相反的状态,也就是说幅度变小、弹奏的力度要小一些,加快频率,进而展现出轻快、喜悦的情感。
比如,在《十面埋伏》这首乐曲当中,弹奏的力度就是比较大的,并且急促,表现出一种四面楚歌的意境,推拉的幅度也是比较大的,力度以及速度都明显的出现了变化,这些手法的配合,展现出了一种低沉、凄凉的氛围,表达了那种悲切、哀怨的心情,通过手法的配合将歌曲情感完美地表达出来。
三、用腔韵模拟音效的技巧
琵琶这一乐器的表现力是非常强大的,不仅仅能够展现出不同的音色音调,而且通过腔韵技巧的配合还能够进行音效的模仿,将战场中的嘶喊声、鸟叫声以及人的一些声音展现出来,通过这些细节的模仿能够将歌曲更加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不论是在表现力还是情感展现方面都能够更加出色,通过琵琶腔韵的模仿能够将人物心中的悲喜以及当时的环境背景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利用左手来控制音效,模仿出各种音效。
比如,在《平沙落雁》这首琵琶曲当中,利用琵琶演奏模拟出了大雁若有若无的叫声,并且展现出了大雁的忽远忽近,让欣赏者真正的能够感受到平沙落雁的场景,营造一种真实的意境,通过模拟音效的方式来更加真切地表达歌曲内容,营造具有画面感的意境,展现出了琵琶演奏的技巧性与独特性。
总而言之,琵琶演奏是需要一定的腔韵手法的,利用这些独特的演奏手法才能够展现出具有个性的声音,利用左右手的配合来实现意境的表达以及情感的传达,将歌曲当中的画面感展现出来,并且形象生动地表达其中的情感。
参考文献:
[1]侯乐萌.琵琶腔韵技法及艺术表现力[J].音乐时空,2015,(24):23-24.
[2]陈雯雯.琵琶曲《陈杏元和番》中风格性技法教学探微[J].集美大学学报,2015,(3):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