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沃洛夫翻越阿尔卑斯

2016-05-10 09:22鸿渐
军事文摘 2016年5期
关键词:法军阿尔卑斯山山口

鸿渐

绵延于欧洲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山跨越意大利、法国、瑞士、奥地利、德国等多个国家,是全欧最大的山脉,也是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自然奇观。千百年来,有许多场战事在阿尔卑斯山区展开,而其中最知名的战事,恐怕莫过于拿破仑·波拿巴在1800年4月底率领大军跨越圣伯纳德山口进入意大利的往事了。

时值第二次反法同盟战争期间,法兰西年轻的军事天才拿破仑克服了阿尔卑斯天险,用最短的时间攻入意大利,接着又在马伦哥战役中给驻扎在那里的奥地利军队以重击。这次跨越阿尔卑斯的举动被认为是拿破仑打开登上权力顶峰的通道。法国古典主义绘画大师雅克·路易·大卫的油画名作《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德山口的拿破仑》,让拿破仑(尽管画上的形象与真人有较大差距)在阿尔卑斯山跃马指挥的光辉形象流传至今。

不过,单就军事角度而言,法军的这次跨越,无论是行进的距离,还是行进的艰难程度,都无法和同一时期的另一场跨越相提并论,那就是仅仅几个月之前,由俄军所实施的一次阿尔卑斯山行军,指挥了那次跨越的统帅同样是一位欧洲杰出的军事家—俄国元帅亚历山大·苏沃洛夫。

老将出马

沃洛夫作为军事家的一个惊人记录是在其40年的戎马生涯中从未吃过败仗。和比他小得多的拿破仑一样,苏沃洛夫带兵打仗的决窍就是用快速行军击垮敌军有生力量,而不是迷恋于占领敌人的土地。沙皇选择苏沃洛夫率军远征可谓得其人矣。在对抗普鲁士人、土耳其人和波兰人等大大小小的战斗中,这位老将虽然在许多将官同僚眼里是一个行为古板、刻薄且难于亲近的人,却深受部下士兵的爱戴。

作为第二次反法同盟的中坚力量,俄国在1799年春天派出数万大军远赴西欧,帮助奥地利一同对抗法军。之前的1796~1797年,法国军队在年轻而极具才华的拿破仑的指挥下席卷意大利,不过在拿破仑离开意大利和苏沃洛夫到场之后,意大利的战事就开始发生逆转。进入意大利后,俄军和8万奥地利军队协同行动,在4个月内就肃清了除里维埃拉之外的意大利全境,这样的成绩大大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也再一次证明了身为联军统帅的苏沃洛夫的高明将道。那时苏沃洛夫已经年届七旬。

突破圣哥达山口

考虑到拿破仑正被英国海军封锁在埃及无法返回欧陆,苏沃洛夫在1799年夏天开始谋划经由法国南部进军巴黎的计划。不过到了8月27日,苏沃洛夫却接到新的指令,要求他率军从意大利北部翻越阿尔卑斯山进入瑞士,以解那里的燃眉之急。原来,在苏黎士地区的科萨科夫部俄军和霍策部奥军正受到当地强大法军的压迫,面临着被各个击破的危险,需要苏沃洛夫和他的军队去扭转危局。

老将苏沃洛的画像

要越过阿尔卑斯山,苏沃洛夫有两个选择,一是从东面较为安全的山口进入瑞士,但距离较远,瑞士的友军有可能在他到达之前就被法军消灭了;二是从西面的山口行进,这里可以实现在较短距离上的直线穿插,但是有法军严密布防。

经过权衡,苏沃洛夫选择了后者,他下令大部分火炮和辎重队从海拔2112米的斯普鲁根山口通过,他本人则率领主力部队穿越海拔2108米的圣哥达山口。圣哥达山口确实是翻越阿尔卑斯山的捷径,但这里由乐库贝将军指挥的9000名法军驻守着,不过在苏沃洛夫看来,时间是压倒一切的。

正在准备出发之际,一支法军试图进攻意大利的托托纳,苏沃洛夫立即赶去帮助那里的奥军,俄军击败了敌人,却不得不将登山时间推后3天。在此期间,原本承诺提供登山所需的奥军后勤部门没能备足1400头骡子和供12天行军所需的军粮,苏沃洛夫只得让哥萨克骑兵们下马,用军马来驮货。

9月20日,俄军拔营进发,从炎热的意大利平原向圣哥达的高山隘口迈进。“牡鹿能走的地方,我的士兵也能走。”出发时,苏沃洛夫发出了这样的豪言。在具体安排上,苏沃洛夫让罗森伯格带领6000人从地势较低的一条侧路绕行,以便从侧后夹击圣哥达的法军,他自己则带领2万人直取山口。鉴于俄军完全没有山地战的经验,苏沃洛夫做了有针对性的安排,要求3个师都各以一批哥萨克侦察兵和工兵打头,各师之间保持200步距离的间隔,做到在狭长的山路上既不拥堵也不脱节。

23日凌晨3时,山间大雨如注,俄军对圣哥达山口的攻击开始了。俄国士兵的军靴不象法国军靴那样钉有长钉,在山路上极易打滑,不过俄军的士气显然比法军要高。在巴格拉季昂亲王的带领下,俄军前锋奋力进攻,不过法军居高临下施以弹雨,一度令俄军在狭窄的道路上陷入了混乱。

这时,苏沃洛夫挺身上前大声喊道:“把我埋在这儿!把你们的将军扔在这儿!”他和部队之间的强烈情感维系发生了作用,士兵们重整精神奋力冲锋。接着,罗森伯格的侧翼部队包抄上前,终于迫使法军在付出1200人伤亡的代价后放弃了阵地,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的俄军士兵们涌过了圣哥达山口。

险情不断,敌情不断

越过圣哥达山口的俄军士气高昂,尽管前路还很漫长,但基本上都是下坡路了。苏沃洛夫也在攻克山口的次日给科萨科夫去信,要他树立会师的信心。“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困难,我们必须直取目标。”

接下来,挡在俄军面前的一道天险是长180米、宽不足2米的天然隧道,出了隧道就是鲁斯河的激流,两边夹峙着300米高的山峰,而在其不远处则是魔鬼岭。法军已经在当地安营扎寨,决心固守天险。

25日清晨,俄军前部进入了山岭夹峙下的隧道,不远处的法军大炮突然开火,俄军士兵在烟尘中纷纷倒地。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俄军鼓起勇气不断向前,最终有300人成功地冲过了隧道,夺取了法军的炮兵阵地,并把守军逐向魔鬼岭。

俄军翻越阿尔卑斯,骑马马者为苏沃洛夫

现在,深深的河谷切断了去路,在鲁斯河的激流上只有一座石桥可供通行。在法军火力笼罩下冲击桥梁的战斗开始了,虽经反复冲杀,但俄军最多推进到距桥边50米远的地方。下午16时,在俄军被压制在隧道和石桥之间6小时之后,卡明斯基伯爵麾下的150名步兵实施了一次决定性的冲锋,魔鬼岭阵地的法军终于力竭而走。夺桥战斗令俄军付出伤亡1000人的代价,其中至少有半数是阵亡者。

第二天,俄军进至阿特多夫,这样他们在6天时间里走完了近100千米的艰难山路。可是新的状况随之出现,标注在行军地图上的山路先是变窄,继而完全消失了。由于这一事前准备阶段的重大疏漏,前路不通,俄军的惟一选择只能是向东北继续翻越陡峭的罗斯托克岭,绕道进入瑞士。

9月27日天还没亮,俄军又行进在了山道上,天气雨雪交织,士兵们又累又饿。由于补给已快用完,有的士兵已经两天没有进食,然而祸不单行,有消息传来科萨科夫和霍策都被法军击败了,霍策也已阵亡

这意味着不仅和友军会合的意图已经落空,而且正有大量法军部队随时会前来进攻。苏沃洛夫临机应变,立即做出了调整,他召集部属会商,指着地图上东面的格拉卢斯说:“我们将向这里进军,我们将把他们打垮。”

写就传奇

新的威胁很快就出现了,在瑞士的法军统帅马塞纳在月底亲率精锐部队赶来,苏沃洛夫则有条不紊地指挥阻击。俄军一鼓作气奋勇拼杀,法军前锋阵形大乱继而全军溃败,仓皇败退15千米。法军在此战中有3500人战死,超过1200人被俘,还丢了5门大炮,这次胜利令俄军士气大振,欢呼声直上云霄。

不过,俄军的处境并未得到真正改善:强敌环伺,物资匮乏。10月4日,苏沃洛夫决定全军从格拉卢斯行进22千米到埃尔姆河,从那里越过海拔2438米的潘尼克斯山口,经由楚尔沿莱茵河谷北上萨夫豪森,同那里的科萨科夫余部会合。

于是,俄军继续展开在阿尔卑斯山脉的艰苦行军,他们面对的是比之前更加恶劣的自然条件。一位名叫格利亚采夫的军官写道:“仰头望去,前路满是积雪,更高处密布坚冰。我们在云朵间向上攀爬,不断感到空气越来越少,呼吸越来越困难,这是我们从未有过的体验。”

全军最后剩下的25门山炮全都被推下了山谷,运货的骡子差不多都死光了,队伍不复编队,也不复秩序,每个人只是出于本能地走着,体弱者沿途掉队,想在冰冻的斜坡上坐一会儿的人一睡下去便不再醒来。

历经千辛万苦,潘尼克斯山口终于被俄军甩在了身后。10月8日清晨,苏沃洛夫的军队开进了楚尔,他们在城内停留3天,享受这宝贵的整补机会。3周前从意大利出发的士兵中,大约已折损了1/4。苏沃洛夫的参谋部在日志中写道:“所有人都面容憔悴,但他们全都是英雄,赢得了和大自然及死亡斗争的胜利。”

接下来,苏沃洛夫的部队和科萨科夫的余部会合,不过两军相加的装备和兵力水平也不足以再投入大战,很快苏沃洛夫就接到了率军回国的命令。10月9日,突破了英国海上封锁的拿破仑从埃及返回法国,不过他和苏沃洛夫已经没有机会过招了。

回国后不久,一代名将苏沃洛夫便于1800年5月17日在圣彼得堡离世,留下了带领一支大军翻越阿尔卑斯天险、面对优势之敌和困难地形而免于毁灭的传奇。多年之后,曾经吃过苏沃洛夫苦头、已经晋升为元帅的马塞纳评价道,“我愿意用自己所有的胜利来换取一个荣誉,那就是苏沃洛夫翻越阿尔卑斯的伟绩”。

责任编辑:刘靖鑫

猜你喜欢
法军阿尔卑斯山山口
法军抓获“伊斯兰国”分支头目
阿尔卑斯山积雪
Save winters in the Alps 拯救阿尔卑斯山的冬天
阿尔卑斯山生存记
阿尔卑斯山中小城
六角大楼
两次原子弹爆炸幸存者去世
吉布提成为反海盗最前沿
逃往时空门
电脑病毒中断法军用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