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乐公共课发展现状的思考

2016-05-10 10:33孙涛
学周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发展现状重要性

孙涛

摘 要:现阶段,我国在音乐方面的教育针对性很强,对音乐领域的人才培养也很重视,但是在音乐领域对大学生的公众化教育的普及程度还比较浅显。结合经验及调查研究,针对音乐公共课的重要性及其发展现状、未来展望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音乐公共课;重要性;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6-0110-04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6.040

从古至今,音乐都是人类知识组成的重要因素,接受音乐培养,对于陶冶情操,优化人类精神文明结构都有重要作用。这样,我们不得不把眼光放在音乐教育这个方面上。现在国内有好多高等的音乐院校,对人才培养以及对音乐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若要充实、完善大众的知识结构,我们也应当同样重视音乐公共课的设置及其影响力,这也响应了教育改革的号召,遵循了人类教育发展的进程。

一、音乐公共课的重要性

音乐,是一种极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艺术家们善于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向听众传达自己对生命、自然的理解与感悟。音乐教育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之一,教师则通过教授音乐这门课程,让学生贴切地感受到音乐中所包含的情感、文化、生活、价值观,提高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激发学生对音乐这门艺术的兴趣和爱好。开设音乐公共课,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更易于发现生命中的美好,用乐观、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学习、工作。

二、我国大学音乐公共课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音乐公共课的开设并非是面向专业学者的,而是面向广大学生的;其目的也不是为了培养出专业的音乐领域人才,而是提高大众对音乐审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国大学的音乐公共课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经过调查研究,其现状特点大致可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教学资源准备不充分,学校内部的硬件设施较少

音乐公共课是一门专业性质很强的大课,面向全体学生,讲授时需要以专业的方式,尽可能地让学生在合适的环境、氛围中体验最原始的音乐艺术。但是目前我国的音乐公共课还无法满足这样的要求。比如:(1)教室:虽然现在每个教室里都装有投影仪、电脑等基础性多媒体设备,但是对于展示专业的音乐作品,还是会有损其本来面貌,普通的多媒体设备是无法满足播放专业音乐作品时对于听觉效果和视觉效果的要求的,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失真”。而大多数的学校无法提供一个理想化的音乐专门教室。(2)教学器材:也就是说演奏乐器。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乐器起着主导的作用。如果没有乐器,就不会产生美妙的声音。但是,现阶段我国的广大学校无法满足课堂对于乐器的需求,好多学校连最基本的钢琴都无法提供。这样的教学导致了学生感受音乐就如同隔靴搔痒,无法体验真实的音乐效果。

(二)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效果不佳

除了专业的音乐学院、师范类院校以及一些综合性的院校拥有专业的音乐教师之外,其余普通大学基本上不配备具有专业水准的音乐教育类的教师。因此,众多院校即使开设了音乐公共课,也没有相应的教师能够担当其重任。一些院校比较重视音乐方面的教育,时常邀请一些专业的音乐教师来讲授音乐文化艺术,但是远水解不了近渴,这样的教学手段并不能满足学生日常对音乐文化知识的需求。因此,学生无法在浓厚的音乐氛围中进行学习,对音乐的兴趣、爱好也无法被激发出来,这样的教学质量也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三)音乐公共课课程安排不合理

根据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约73所普通高校把音乐公共课设定为选修课,并且只有14所院校能将音乐公共课开设得对应面较广、较全面,在全校的教学结构中也占据比较合理的比重。而其他的院校则存在着音乐公共课程结构单一、师资匮乏、教学设备缺少等问题,无法让更多的学生接触到音乐公共课。在经过大面积的问卷调查后,得到的结论是:85%的学生均希望能够接触、学习比较系统的音乐艺术。但实际上,大多数的院校在课程设置上是没有能力满足学生这样的愿望的。

(四)教学的内容缺少结构性、逻辑性

从教学的角度来说,音乐公共课所涉及的教学内容比较广,教学安排自主性很强,在内容上也比较自由,没有固定的书本的限制。但是,也正是由于这种随意性,导致了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缺少结构性和逻辑性,知识的构架不牢固,知识点比较散,更说不上系统性。学生接受有限的音乐公共课程的教育之后,也只是知道个皮毛,而对于大多数的音乐知识则还是一知半解,搞不清所以然,严重时还会使学生对音乐这门学科产生反感,不利于学生接受音乐艺术的熏陶。

(五)学生自身音乐基础差,对音乐公共课兴趣不大

中国的教育具有很强的应试教育特点,从小学到高中,基本上都以文化课教育为主,音乐课程得不到重视,因此,大部分的学生并不具备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当他们考入大学之后,尽管对音乐有一些兴趣,但由于音乐基础与所学的课程相差甚远,心理上很难得到满足,长此以往,也就失去了对音乐的兴趣,更不用提音乐审美与情操陶冶了,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是很难改善的。

(六)学生多数不理解音乐公共课程的意义,对音乐的审美能力较低,学习参与度不高

在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学生接受过音乐教育,但仅仅是很浅显的音乐知识,并非是对音乐领域进行专业性的学习与探讨,因此,在大学阶段,学生对音乐这门学科的理念不清晰,对音乐这门艺术的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依然很肤浅,大多不外乎随波逐流,跟风追星,并没有对艺术本身的追求与热爱。另外,随着学业的压力增大,学生将修学分放在了第一位,而不是为了系统地学习音乐才选修音乐公共课。这样一来学生对音乐艺术的追求下降了,参与热情也不会高,更不会在意音乐公共课程的开设意义。

三、对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

关于为何会产生大学生音乐公共课发展不顺利的这些问题,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主要可以归结为学校制度、师资力量和学生自身等,具体分析如下。

(一)学校对音乐公共课的重视程度不够

大学开设公共课,是为了提高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的力度,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许多院校需要花重金去构建一个相对全面的公共课教学体系。但是,由于教学效果与资产付出不成正比,校方会降低对一些科目的投入力度,如音乐公共课等,结果则直接导致了音乐公共课在整个公共课教育体系中所占的比例下降,音乐公共课得不到重视,其发展也就逐渐滞后。

(二)师资队伍及教育教学手段也是音乐公共课程发展中的薄弱环节

在大多数普通院校中,专业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少之又少,除了专业的音乐学院和重点性综合类大学等,基本上都无法配备合适的、足量的音乐教师来讲授音乐公共课。再者,多数的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不太能注重对科学性的教学手段的应用,授课内容也多是自由的形式。

(三)学生对音乐公共课的参与热情较低

现代大学生越来越有个性、思想愈加活跃,大多不会甘心于把大部分注意力放在一门学科上,因此,许多对音乐不太感兴趣的学生,干脆就放弃了对音乐公共课的选择,而选择了自己更感兴趣的学科或者是对自己修学分有帮助的学科。这也是对音乐公共课的发展路程产生阻碍的一部分原因。

四、对改善音乐公共课发展状况的建议

国家教育部规定:“为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加强学校艺术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普通高等学校开设好艺术课程,教育形式可以多样化,如利用音乐公共课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他们受到美的熏陶,得到美的享受,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感受与鉴赏美的能力,训练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那么,从我们国家普通高校音乐公共课的开设现状来看,离教育教学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这就需要对其做出一些革新来改善这种情况。

(一)改善教学结构体系,增加对音乐公共课的重视力度,同时制定合理的教学培养目标

学校重视起来,学生才会重视起来。音乐课本身是人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受到与其他科目同等的重视程度,因此,应当把音乐公共课也列入传统的教学体制当中。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合理、适当的教学计划以及培养目标。可以从舞蹈、戏曲、声乐、器乐、音乐史等多方面入手,以简单、实用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以及音乐审美能力,以选修和必修相结合的方式,根据学生自身的喜好来培养多元化的人才。这样既做到了以人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的育人理念,又积极发挥了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二)增强音乐公共课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路者、指导者。一门好的课程,需要一位优秀的教师来讲授。因此,学校方面应结合着内部软实力的情况,发挥专业人才的优势作用,强调对教师队伍专业实力、素质思想、业务能力、教学手段的培养与强化,使师资队伍的综合实力提高上来。同时,教师自身也应保持以教书育人为根本要务、终身学习的观念,时刻更新知识库,与时俱进,掌握最先进的教学方法与专业素养,提高教学水平与专业实力。那么,由这样一支专业的师资队伍所教的课程,人气怎能不高呢?教学效果也会提高得非常快。

(三)编撰系统化、教学内容丰富、适合广大学生学习的教材

在之前的问题分析中,我们提到了教学内容过于自由,缺乏系统性。目前关于音乐知识的教材种类繁多,但是对于广大学生来说,难免专业性过强,趣味性太少,出现了“隔行如隔山”的局面。根据这些情况,我们应该制定统一的、适用于广大学生的教材,这样既避免了大学音乐教育与义务音乐教育之间断片的现象,使两者衔接自然,让学生从内心里放下隔阂,轻松、愉悦地学习音乐知识,提高自身音乐素质;又做到了增强音乐公共课教学的系统性,避免了华而不实、知识结构衔接不当的尴尬,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巩固知识构架,改善教师的授课效果。

(四) 教师应在授课之前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学会体验

学习要有主动性,那么充满体验性的课程一定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兴趣培养是关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这门课程有兴趣,那么,他们将会学得很快。因此,在课程设计环节,一定要注意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比如,结合学生自身实际,由其兴趣作为基点导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多增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时尚音乐元素,这样有利于学生全神贯注地听课,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2.体验性的学习,生命力才更强更持久。学习的途径分成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教师的讲授、媒体的播报、课本的展示等都属于间接经验,而通过自身的体验与感悟所学得的知识,便属于直接经验。科学实验表明,通过直接经验所学到的知识往往比通过间接经验所学到的知识生命力更强、更持久。

3.科学、合理地分配课堂时间。课堂时间主要分为教师讲课时间与学生体验时间。这时需要教师注意掌握好尺度,尽量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时间,让他们通过自己的体验方式去理解、感受、应用所学的知识,而不是将大部分时间都用在相对枯燥的讲解、介绍等方面。

4.倡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自学能力则是学习的关键。因此,教师应积极发挥引导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将狭义的教学转变成广义的教学,摒弃传统意义上的“讲课”,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从侧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拓展学生的思路,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感受学习的过程,增强思考能力。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强学习能力,对其他科目的学习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增加实践环节的比重

现阶段的音乐公共课的实践环节比重较小,学生无法切身体会音乐艺术。离开了演唱、演奏、编创等实际操作怎能获得直接性的学习经验呢?因此,在课程设计中应增加实践环节,比如让学生搜集一些音乐大师的艺术资料,多看看演唱会、演奏会,进行一些简单的编创比赛、演出等。这样可以在实践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感悟、鉴赏、表演能力等,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组织能力、合作意识等,并开阔了学生的思维意识与眼界。

(六)学分评价设计要有科学性、合理性

传统的音乐公共课成绩主要是根据课堂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和期中期末成绩来决定,比较死板,这样只能评价学生的死记硬背的能力,并不是在考查学生掌握、应用知识的技能,还容易让学生产生为了修学分而学习的心理暗示,不利于学生真正地学习音乐知识,体验学习的乐趣。因此,我们应将学分评价系统结构设计得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例如,在综合测评中,以实践测评为主,考查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分析能力、模唱能力等,深入考查学生对音乐艺术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还可以将学生平时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与教师的互动活跃性纳入测评考察的范围,这是在检验学生是否真的对学习音乐公共课有激情和主动性。对于有表演能力、热衷于音乐作品创作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加分奖励,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创造性和表演欲望,能够促进学生全身心地融入音乐艺术当中,去体验身临其境的感觉等。

参考文献:

[1] 张进.理工科院校音乐公共课的教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6).

[2] 付家露.关于高校音乐公共课的教学思考[J].音乐大观,2013(12).

[3] 黄辉.高校音乐公共课教学发展现状探讨[J].大众文艺,2011(1).

[4] 崔珍珍.素质教育与高校音乐公共课教学改革[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9).

[8] 蒋敬.高校音乐公共课教学浅析[J].戏剧文学,2009(5).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pertinence in the field of music education is very strong in China, and the cultivation of music talents also attracts much attention. But in the field of music, the public popularity education on college students remains plain. Combined with experience,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some thinking and suggestions on the importance of the public music curriculum,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future.

Key words: public music curriculum; importance; development

[ 责任编辑 张 宇 ]

猜你喜欢
发展现状重要性
“0”的重要性
论七分饱之重要性
论七分饱之重要性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读《边疆的重要性》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