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真实质朴的语文教学课堂

2016-05-10 09:07刘平
速读·中旬 2016年4期
关键词:小艇课文语文

刘平

语文阅读教学素来就是莫衷一是,众说纷纭。但有一说,倒是说出了语文阅读教学的艰辛与不易。此一说就是“语文教学很大,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囊括天文地理,包罗世间万象;语文教学很小,小至一个标点符号。”要建立高效真实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就必须追求本色语文,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习说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让孩子们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真正学会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一、重心前移,于初读中见扎实

很多教师很重视第二课时教学,认为第二课时教学更能展示教师风采,能使课堂精彩纷呈,还能使整个课堂教学看起来十分完整。即使上了第一课时,也是忽略了最基本的字、词教学以及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匆忙进入课文讲读。殊不知,第一课时教学同样十分重要,上得好,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预习、自学习惯,为下一步教学扫平障碍,于平实中见精彩。如市教研室送课下乡的一节课,也真实展示了扎实的第一课时教学。这节课首先引导学生关注课题《鱼游到了纸上》,对难写字“游”进行范写,最精彩的是他的初读课文教学。在最看似平淡的让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中,老师边倾听边指导,用过渡语将每个自然段衔接起来,把重点句子出示在大屏幕上让学生反复读,对文中一些难理解的词义如“罢了”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对文中不同地方出现的双引号,指导学生体会不同的用法。让学生归纳主要内容时,他又给出了方法指导:写人的课文归纳主要内容时,要说出谁干什么怎么干,结果怎样。这样的第一课时,有字词句的训练,也有对课文的整体把握,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与思考。我想,第二课时教学一定是水到渠成,学生一定会很好的理解,准确地把握课文内容。这样实实在在的初读教学,学生在轻松的教学氛围中,进行了大量的语言训练、积累,长此以往效果一定很好。

二、感情朗读,于读中促理解

感情朗读是学生走进文本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佳方式,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需要。在现实课堂教学中,事无巨细的讲解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而实际上,有的地方通过指导朗读便可迎刃而解。在研讨会上,张燕老师在《全神贯注》教学中,有开始的自由朗读,也有对文中描写罗丹全神贯注句子的多层次读;有指名读,老师范读,齐读,默读。从读的层次上看,有开始的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到读中理解,读中感悟,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一次有一次的目的,一次有一次的效果。再如曹广路老师教学《麦哨》时,对文中写麦哨声的句子,采取老师范读,师生对读,领读,男生读等方法,理解“你和我应,此起彼伏”。抓住课文的首段与七、八自然段的朗读,体会课文从麦哨声开始到麦哨声结束,首尾呼应的写法。真正体现了读悟结合,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感受了语言文字的魅力,正如古人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三、“大道至简”,于简单走向真实

于永正老师曾说过“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阅读教学一定要顺应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用整合的思路和整合的问题,将教学过程简约化。整合的问题一定要大,要有思考的价值,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教学环节明了简洁,符合学生需要。市教研室送课下乡荣介雷老师教学《全神贯注》一课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①设疑导入;②初读课文;③深入学文,抓住文中描写罗丹全神贯注的句子画下来,体会讨论。④补写训练,出示文中的句子发挥想象补写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⑤拓展,谈感受。整个教学环节简洁明晰,以发展语言,运用语言为主线。朗读、感悟、想象、练笔巧妙整合,使学生充分进行听说读写。在层次分明的实践中,语文能力得到了全面的训练和整体的发展。在当下的语文课堂中,为了提升课堂品位,有些老师进行所谓的“深度阅读”,可结果有深无“度”,有些老师的所谓“人文挖掘”,使学生因过于“高雅”,而一头雾水,有些老师搞“资源开发”,使学生因太多的旁征博引而晕头转向......其实,深度阅读、人文挖掘、资源开发本身并没有错,但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独领风骚,却排挤了本来属于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简单的课堂教学,应留下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感悟和运用,以及技能训练,从而走向真实。

四、因势利导,与高效练笔中见实效

作文教学往往是教师头疼、学生害怕。一些教师希望通过大量的训练达到提高作文能力的目的,却造成了学生无话可说。为了提高写作的效率,教师一定要清楚该在什么时候写,学生一定要知道将要写什么。而基于课堂教学的有指导的“写”是灵动的,更是高效的。我们所教的课文,有的片段堪称写作的模板,可以让学生套着写。《威尼斯的小艇》脉络清晰,作者在描写威尼斯特有的景观小艇时,把小艇同与小艇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仔细观察后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小艇的特点表现出来。在教学此课时,可设计练笔:写一段话,写家乡的某处景物或某个物,写出特点来。落实这样的课堂小练笔,既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巩固,又培养了学生积累语言和迁移运用语言的能力。有的课文情思细腻,拨动心弦,学它可乘热打铁,让学生写出内心感受。有位教师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安排了两次练笔训练。第一次是在感受父亲的了不起时,学生对父亲“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的理解比较肤浅,于是老师引导学生思考:读了这句话仿佛看到什么?想象父亲在三十六小时的挖掘中经历了很多艰辛,他又是怎样面对坚持下来的呢?发挥想象写一写。在感受儿子的了不起时,引导学生想象:如果你是阿曼达,当你听到小伙伴绝望的哭声、撕心裂肺的呼喊声,拉着他们颤抖的、冰凉的小手时,会想到什么?说些什么会?做些什么?这两次练笔都是对文本内容的充实,通过想象,讲述事情的经过,丰富了故事的情节。这恰当的练笔,学生与文本人物进行心灵的沟通,产生共鸣,表达了文字背后的“声音”,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刻了。

总之,新课标的颁布使语文教学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但无论怎样改,课堂教学仍要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我们教师只有潜心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热心参与教研,真心热爱语文,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扎实,朴实,真实,这是我们需花大力气追求的教学境界。

猜你喜欢
小艇课文语文
池上
威尼斯小艇的“秘密”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巧妙的安排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