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靓
刘国正先生在《我的语文工具观》一文中指出:“获得语言的技能,主要依靠语言的实践,对理论知识的依赖是较少的。”而在所有的语言实践中,朗读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读书,这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但如今不少教师忽视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导致一些学生在学完课外后,却不能流利通达地朗读它,从而影响了对课外内容的理解。那么,为什么要重视朗读训练呢?
学习语言首先要有积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模仿,更高的层次便是创造。“积累——模仿——创造”是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文章中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必须通过朗读才能充分地体现出来。文章读得越好,越能说明学生理解得深透并受到感染,就如同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替作者说这番话一样。因此,文章一旦被学生高声朗读,就会变得好懂和易解,这就是所谓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还可以使学生了解词句的各种结构,掌握词句的节奏。一篇词汇丰富,语言精彩的文章,如果能反复朗读,达到琅琅上口,熟读成诵,书本的语言 就会变成自己的语言,成为自己的储备和财富。一旦用到某些词汇、句式、表达方式时,就会涌上笔端,运用语言的能力自然会大大提高。不读书或读得不熟就很难把作者的语言学到手。心理学认为:熟读成诵是对文章反复感知的结果,能够储存到长期记忆中去,再经过大脑的整合和同化,成为有序的记忆组块,在进行语言交流和表达时,就能够准确地再现和进行矫正。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它既能提高学生说普通话的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丰富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情怀,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高尚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如何指导学生朗读和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的示范朗读是非常有必要的
示范朗读,能够创设意境,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如《地震中的父与子》的中间部分:“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在朗读时,要把父亲当时的心情表达出来,从而使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二、 指导学生读书时,要做到“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
南宋哲学家朱熹总结自己的读书经验是:“读书有‘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即不专一,记不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是“眼到”是读书的一个前提。“口到”是大有好处的,是“眼到”的深化和发展。所谓“心到”即一要专心,不要边读边想其他的事;二要细心;三要有恒心。
三、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
读得正确,是朗读的基本要求。在朗读课文时要用普通话,发音要清楚,不读错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字句。只有正确地朗读,才能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在教学中,针对我们这一地区发音时,zh、ch、sh与z、c、s、n与l等不分的现象,我先利用“形声字声旁类推”和“记住某些拼音规律”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忆。此外,我还组织学生练习绕口令,让学生查字典,注音标调,反复练习。同时,我还指导学生掌握音变的规律,在平时朗读中加强训练。
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在学习文学作品特别是抒情类课文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引导学生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教朱自清的《匆匆》,我和学生一道,先听录音范读,然后让同学们模仿录音朗读,要求感情丰富,并体会字里行间所传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听范读时,同学们已被带入了一个充满鸟语花香的世界,在他们自己读课文时,自身的情感也带进了朗读之中。由此,朗读拨动了学生情感的心弦,使他们从朗读中品味作者真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受到更深更强的感染。
五、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
我有表情朗读时朗读的最高要求,它是运用有声语言来表达作品内容的艺术。在教《陶罐和铁罐》时,我采用了分角色朗读,让同学们听完朗读后进行评价,哪位同学读得好,为什么?大家纷纷说小明读得好,因为他读得符合人物性格。由此,通过评价,了解人物各具特色的性格特征。
在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时,要注意停顿和重音。停顿就是语句的间歇,停顿的位置和时间的长短都要适当。如果是长句应按语法在词语间作逻辑停顿。重音是在全句、全段乃至全篇语调和谐一致的基础上重读,并不是突然发出强大的声音。在排比句中,相同的词语应重读。
在朗读教学中有意识地结合朗读训练让学生边读边记,在理解基础上记诵,在诵读中加深理解,并根据课文的语言特点掌握记诵方法,这就能收到较好的记忆和背诵的效果。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充分运用朗读这个手段,根植于课文这片“沃土”,紧扣教学内容,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思维,潜心体会,深入理解,掌握知识,完成教学内容,这种紧紧抓住朗读的环节的教学手段是切实可行,并且是行之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