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创业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对话网易原总编辑、盖范GetFun创始人兼CEO陈峰

2016-05-10 12:11
中国记者 2016年7期
关键词:陈峰网易社交

□ 文/本刊记者 张 垒

・对话新媒体・

新媒体创业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对话网易原总编辑、盖范GetFun创始人兼CEO陈峰

□ 文/本刊记者 张 垒

编者按 2015年,网易总编辑、资深媒体人陈峰离职创业曾经是业界的一个热点。作为记者的陈峰,曾以孙志刚案件的报道引起同行和社会的关注;而作为职业经理人的陈峰,则历经新闻门户搜狐、财经门户和讯,以及火热一时的视频网站酷6,并最终担任网易副总裁、总编辑。70后的陈峰创办了一个面向90后的社交媒体APP盖范GetFun,在短短半年多时间里,已获得天使轮融资1500万元。作为一位“名记”、作为一名成功的新媒体职业经理人,陈峰的经历给媒体人哪些启示?作为一名创业者,陈峰对媒体的创业和转型又有哪些忠告?

一个好的媒体,内容、数据和社区是不可分割的

陈峰:我老家在河南开封,从小在郑州长大。1994年,我从武汉大学毕业后回河南,最早在一家经济类报纸,后来去了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的《城市早报》。2002年《郑州晚报》改版,就到《郑州晚报》做副总编。2003年辞职去了《南方都市报》做调查记者。这一年的下半年来到北京,在《新京报》负责时政新闻部,主要是北京本地新闻。2006年去搜狐,2007年在和讯,2010年之后又分别在酷6和PPTV各呆了一年。2012年到网易,2015年10月辞职正式出来创业。

陈峰:其实,之前那十年肯定还是传统媒体人吧,《新京报》之后就算是加入互联网,严格来说,还是在媒体行业,只是角色有一点儿变化,从一个媒体人变成了一个职业经理人。因为互联网公司都是商业公司,我应该算是一个在新媒体行业的职业经理人。这个区别还是挺大的。

陈 峰网易原总编辑、盖范GetFun创始人兼CEO

陈峰:主要是收入。因为当时我到北京两年多了,要了孩子,买的一套小房子也住不下了,又去买了一套大房子,经济压力很大,这是直接原因。另外,我对互联网也比较感兴趣,正好有这么一个机会,可以去试一试。当时互联网公司原创能力很弱,它们需要媒体管理经验和内容生产能力。其实,我是一个很被动的人,工作虽然换得很多,但我轻易不会去做很多非常主动的决定。去搜狐,主要是现在《新京报》的总编辑一直在劝我,她当时在搜狐,希望我能过去。我后来也犹豫了很久。去和讯还是因为《新京报》的同事去了和讯,他希望我能以副总编的身份去管财经新闻。

和讯是个财经网站,我在那里学了很多财经知识。几乎一个礼拜就会看一本书。这是我学习状态最好的时候。在和讯的后期,我不再管新闻和内容,转而负责社区和数据库。这对自己学习其实特别有帮助,我发现做媒体并不是只有内容这一条路。数据也很重要,社区也很重要。所以我后来一直讲,一个好的媒体,内容、数据和社区是不可分割的,这个经验也是从和讯总结起来的。在和讯,我开始真正从一个内容运营者转向一个互联网产品的运营者。

后来去了酷6就发现,原来视频网站是一个“红海”。我去了没多久,酷6就被盛大收购,一年后,创始人出局,接着是大裁员,非常残酷。只好带了几个人到PPTV过渡了一年,直到2012年进入网易才算稳定下来。但是,我觉得在视频网站学到的东西是很多的。视频网站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轻”,内容没有那么重,它更重要的是产品、是推广。当时,视频网站全都在买内容,这和我们自己制作内容还是两回事,我就多去学习如何做一个产品经理,去做产品的设计、开发,学习产品的运营。在视频网站这两年虽然很动荡,但对自己来说,总体打下了一个产品运营的基础。因为视频网站这两年我都是作为副总裁兼任总编辑,其实不只是管内容,也管产品。

当时网易的总编辑也是以前南都的同事,巧合认识了,介绍说可以过去做副总编,管新闻、财经、科技这些,我说好,就去了网易。两年之后接任总编辑,变成了网易的副总裁,然后又过一年创业了,大概是这么一个过程。

陈峰:在搜狐的时候自己眼睛里就只有内容,就是如何做好内容。后来等到了网易的时候就开始想,光有好内容也不行,内容只是给用户提供的服务之一,其实还需要有一些相应的产品、功能来配套,包括对互联网的功能也有了一些理解,算是比较全面了。现在,我知道,除了内容运营之外,还有所谓的渠道运营,通过渠道推广来获取更多用户,还有所谓的用户运营,把用户拉进来,搞活动,增加留存等等。以前对内容的理解比较单一,现在理解的就会更立体一点。对纸媒来说,它整体的结构是编辑部为大,其他各个部分被认为是一种支持、配合的角色,但是现在在互联网里面,编辑部只是各个平行部门之一。

我觉得内容是一个人的基础需求,把内容做好本身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因为它对人的依赖太高了。从互联网角度有一个说法,叫“拉新”——拉新用户进来,从拉新的作用上来看,有两类内容拉新是非常有效的,一类是我们所谓的“重内容”,就是影视。还有一类内容是所谓的时事热点新闻。你看最近的魏则西事件,雷洋事件等等。比如澎湃,全力以赴地投入做内容,追踪时事热点,有了很大的用户群,品牌影响力也很大,比《东方早报》时代影响力大多了。互联网时代,需求决定一切,这是人的刚需,没有人会不关心时事热点。全力以赴地追踪时事热点,内容就有足够的、长远的竞争力,能够吸引到新用户。

为90后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社交网络

陈峰:算是一个比较主动的选择。我想做职业经理人的话还是很容易的。毕竟我今年已经43岁了,对我来说,再去选择一份职业经理人的职业有多大的意义?如果我再不去试着创一次业,那很可能我今后就没有机会了。所以,我想,还是要抓住最后一次机会。我也不觉得创业一定是我现在非常想做的事情,但是,这是我必须自己去尝试一次的事情。

陈峰:其实主要的原因是觉得,在今天这个移动社交网络时代,有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90后其实是缺乏在社交网络上的存在感的。这和我们想象的不一样,因为我们以为这么多社交网络,90后怎么会没有存在感呢?其实很简单,微博里都是一些“大V”,而如果你有一个新的微信号,你会发现一个痛苦的问题,谁加我?没人加我。对于90后,他们刚刚从高中毕业,刚离开QQ,他们想认识这个世界,想找到更多朋友的时候却发现,其实没有这样的平台。他们在微博上很活跃,但是他们只能去单向地跟随,成为粉丝。

所以,我当时觉得这是一个“蓝海”,就是对90后来说,他们需要有自己的社交网络。其实,社交媒体可以分成两部分:内容和关系。在朋友圈里可以看得很清楚。有一部分是分享一些重要的内容信息,还有一部分是亲朋好友的动态消息,大家简称晒猫晒狗晒孩子。这两部分内容对90后来说,都是找不到归属感和存在感的。那我想,也许我可以做一个尝试,就是给90后提供好看的内容、好玩的互动,提供这么个平台,帮助用户建立他们之间的社交关系。所以,我的总体想法是现在90后是社交网络的后来人,他们需要有属于自己的社交网络。

陈峰:从商业上来讲,我觉得现在的商业模式还是比较丰富的。前提在于用户量足够大。只要用户量足够大,不管是做效果广告,做虚拟礼物,做电商,都是成立的。你可能觉得学生消费能力弱,但现在的学生,一个月一千元生活费很正常。只要有足够多的用户,很容易产生很大的现金流。因为人多,每个人投入很少。我觉得互联网真正的优势是服务于大众,这是它最大的优势。如果它是服务于小众,这个逻辑就不太成立了。

陈峰:其实我做的也是细分,面向年轻人群嘛。过于细分的领域,它的最大问题是用户是有限的。在做互联网、做社交媒体的时候,首先要求用户量的时候,就不能选择过于垂直的领域。如果你折腾到最后只能换来十几万用户,那任何模式都很难变现。

陈峰:很简单。兴趣就让用户自己分层。如果都喜欢晒照片,那就晒去好了。我们的产品上线四个月了,我看了一下,累计的忠诚用户已经有两万多人,所谓的累计忠诚用户是连续使用超过四周的。一般来讲,超过四周的用户就不会再走了。这些人我们推广的费用并不高。如果我们未来积累的用户有了一百万,再加上新增用户,很容易把一个商业模式走通。这就没什么问题了。

陈峰:对。其实,不只是传统媒体在失去年轻用户,互联网媒体,像门户,也在失去年轻用户。我在网易做了很多实验,一直在想,如何能把年轻用户拉进来。另外,能不能让用户之间产生一定的社交关系,这样的话,就有一个非常忠实的用户群体了。所以,我们当时的想法是,第一,能够把年轻人吸引过来,另外,尽可能让用户之间建立一定的社交关系,不管通过什么方式,我一定要让他们之间互动起来。而且我认为网易当时有很好的网易跟帖的基础。

陈峰:它的跟帖很活跃。当时因为是有基础的,所以我做了一些尝试。但是,在一个大平台上做产品和在一个全新的平台上做产品还是不一样。所以我们走了一些弯路。

陈峰:理论上是更容易,但也有它不容易的地方。因为很多想法其实实现不了,公司有公司的战略方向。所以,我自己选择创业也是因为有一些自己的想法,要试一试。

激励和筛选机制是新媒体创业成功的关键

陈峰:很多互联网创业就是几个年轻人做,美国流行的不少新媒体公司都是传统媒体出身的人做的,做得也很成功。所以,我相信媒体里有这些有能力的人,只要是用好了,他们是能够创业成功的。

关键是相应的激励机制和筛选机制要做好。比方说激励机制,杭州有个19楼,公司化运作,这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向。不能说最后创业还只是“打个工”,这就不行了。互联网的一个核心要求是给这些创始人、合伙人足够的控制权,这一点上,我觉得,报社要想得开。不一定老想着我要控股,甚至只做一个财务投资者。第二是个筛选机制,不能说谁提一个东西,就立刻让谁去做。现在的互联网孵化器,是有一套比较成熟的筛选机制:你要告诉我方案,你要做什么,你有什么能力把这个东西做好。我当时在网易内部也孵化过新项目,我提了几个要求:

第一,这个团队有没有从网易之外获取流量的能力。不能说要做一个新项目,就要求我在网易首页开一块位置。这样的话,网易首页的位置就越来越不值钱了,而且搞来搞去还是网易自己的用户,我希望孵化新产品是拉新用户。

第二,是不是有可能超越资讯,变成服务。因为内容是一个比较浅层次的服务,除非做我刚才说的影视和时事热点这两类重点内容,其它的我觉得存活的可能性很小,不如直接做个公号算了。从成功的几率上,从内容走向服务,成功几率会更大一些。抓用户的需求不仅仅是抓他对阅读的需求,也包括用户对生活服务的需求。

第三,能不能超越广告模式。如果还是做广告,就变成了你要买流量,买流量那还不如在网易内部放块位置算了。大家都知道现在品牌广告越来越难做了,但是即使是在经济下滑的时期,其它的很多模式还是成立,像电商,像视频直播的虚拟礼物这些模式,甚至包括游戏,都成立。不能只是说做广告。当时我们提了三个要求。这是所谓的筛选机制的问题。

陈峰:应该有帮助。因为我首选还是从内容切入。我觉得自己对内容还是非常熟悉的。这也是我作为一个媒体人的经验。我对内容方面用户需求的理解可能比一般人更深刻。所有的产品说到底还是基于用户需求的解决方案。对年轻人来讲,他首先是要能够有互动。这就是所谓的社交的问题,有一些志趣相投的人能够聊在一起,有人关注,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是,他要解决所谓的“无趣”的问题,这需要提供他喜欢的内容。

陈峰:我觉得有三个方面,第一,大家要有信心。媒体是一个社会存在的前提,尤其对一个公民社会,没有媒体是不可想象的。所以,我觉得媒体本身不会衰落,只是媒体的形态会有一些变化。换句话说,媒体人是不会失业的。第二,媒体的基本功还是要打扎实。我现在看到的是,大量的媒体人从媒体出来之后连新闻报道都写不好,如果一个报人连报道都写不好,一个电视人连消息都拍不好,再去谈别的,我觉得意义很小。这说明本身在这个行业生存的技能就不够。第三,希望媒体人能有更开放的心

态。我接触过很多媒体人,他们会说媒体的衰败都是互联网的冲击造成的,我觉得受互联网冲击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还是你自己做得也不够好。所以,我觉得心态要开放,多去学习新的传播知识。做媒体目的不是传播吗?现在传播的渠道和用户接受的设备都变了,这方面知识要多去了解。我觉得,如果你自己是一名非常优秀的记者,采写功夫一流、拍摄功夫一流,然后,你对新的传播渠道、新的设备有好奇心,有学习能力,那我觉得这样一个人在任何行业都会非常出色。

陈峰:实际上,作为内容来讲,说到底就三个问题。第一,如何采集、生产内容。第二,如何把内容分发出去,通过什么渠道、什么设备?第三,就是营收变现的问题。在不同时代,肯定有不同的侧重点、不同的环境。在一个蓝海里和在一个红海里竞争,是完全不同的打法。比如现在这个移动社交网络时代,社交网络的好处在于有一个天然的渠道,通过公号、通过朋友圈来传播。这时候,你只要专心做好内容,想办法让自己的内容在微信、微博传播就够了。这是一种比较简单的方式。为什么很多人依托公号来做内容创业?因为他不用开发技术,专心做好选题,写好字,就能赢得很多用户、粉丝。但现在不行了,因为竞争太多了,你可能还要想办法如何做推广,这时候渠道就显得很重要了。如果做一个独立的APP,而用户手机上已经放满各种APP了,你想让用户把别的APP下了,不那么容易啊。那你怎么去推广,又变得很重要。往往越是红海,竞争越激烈,对团队的综合能力要求越高。所以,我觉得还是要看不同的竞争环境、不同的时代,很难简单化地说渠道为王,还是内容为王。

陈峰:很多内容UGC是生产不出来的,专业的内容生产当然价值非常大,就像前两天的魏则西事件,网易科技的一位记者,写了一篇稿子。他去查某医院肿瘤大夫的背景,结果发现全是假的——发表的论文是假的、背景是假的,那些协会也是假的。这位记者干了什么呢?打电话,一个个去找、去搜索。这就是个记者该干的事儿,去查证事实。这就跟自媒体的口水不一样,就是专业能力啊。记者有什么能力?难道他比专家懂得多吗?但查证事实的能力是记者的本事。而且越是社会热点,越想做出有影响力、有公信力的报道,越需要专业队伍,不只需要记者,还需要编辑,它是一个流程,不是自媒体能做的。比如天津爆炸,我在现场,拍了一个视频,能说明什么?能说明天津大爆炸为什么发生吗?说明不了问题。我有很多视频,那还是一地鸡毛。最终还是专业媒体从各个角度回答了读者的提问。UGC报道确实丰富了媒体内容,可以作为很好的补充和线索,但指望纯UGC的内容做出所谓影响力和公信力是完全不用考虑的。谁会说,微博上有这个事儿,就一定是真的?

编 辑 文璐 wenlu@xinhua.org

猜你喜欢
陈峰网易社交
社交之城
陈峰:求真务实,以勇于创新铸就科学品质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Entanglement witnesses of four-qubit tripartite separable quantum states*
当代青年生活定律
社交距离
单身吧
无解≠增根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网易考拉的“一千零一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