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鉴天
梵音,清茶,一捧诗书。暖阳,春日,人间三月。闲来无事,坐在窗前,悠悠抚琴,浅浅的哼唱一首心中的歌。忽然见到,窗外待放的花,粉红的,夹杂着纯白,徜徉在春风之中煞是可爱,距离虽远也不曾闻得花香,但仿佛嗅到了一丝丝甜美,诱人的气息。不远处,几个孩童嬉戏着,毕竟如此胜美的春日,即使仅仅是闲坐暇观也依旧赏心悦目,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没有一泓清泉或是半鉴方塘可以为这美丽增添一抹灵动。
近来,忙于诗书,人也渐渐慵懒,若是再早几年,逢此胜日也必定加入到踏青的行列,或求灵水,或访仙山。其实说来奇怪,年纪不过二十有三,虽过了朝阳,但是至少也是九十点钟的太阳,却体会不到那份炽热,身边的同学们,也不见很多的意气风发之感,身边大学生多分两种,一则一心事业,口中念念功利,埋头于苦学,致以经世,无白无黑,即使毫无兴趣,却仍苦啃专业,只见背的天昏地暗,眼圈乌紫,第二天见到同窗,他人见其面目仿佛刚经过大灾大祸,便不忍于心,悉数询之。他则含笑说,无碍,网吧通宵去了尔!!!这种情况多发生高年级之时,在我依稀记得,这种情况好似梁实秋先生教学之时便提出过,希望学生,尤其治大学者能够为真学,可惜,时隔半世,仍无太多改善。还有一则是,历经高中求学之苦痛,大考之磨砺,全家之压力,终得解放,低年级的同学便犹如脱笼之鸟,出困之兽,整日沉溺游戏,聚会,前两年的学业完完全全荒于嬉,至于期末考试,则更有“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意思,只等到了几近学业将尽之时才忽然发觉,早已治学不成,习心全无,徒余旧年“美好时光”和满嘴燎泡。
我记得王小波说过,他尝试着用纯文字创造出来点美感,当然,从文论上讲这种美感着实是不易或者说不能存在的,不过,我也想用我的文字创造出来点什么,思前想后,我觉得我可以把文字化作世人的清凉散,对于需用之人有所裨益就足够了。不过仅仅做一个尖酸的绍兴师爷是不够的,那么,既然我说至此,便也提出一点浅薄的意见,时代进步了,政策一天天改善,中国欣欣向荣,当我们面对信息时代,当代人,尤其当代大学生,似乎整个人都信息化了,就旅游而言,人们已经不是忘情山水或者踏访古迹或者亲近自然,炫富,逼格,各方需求突如其来的把旅游武装起来,再见不到游玩的本质,我记得林语堂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散文,叫做《春日游杭记》,文中记诉了一对父子,在虎跑半山上,父亲见到由一道山涧自然形成的小瀑布,玲珑可爱,便劝自己的小少爷去旁观,小少爷不肯,唯恐弄脏了长褂,及其否认这小瀑布有什么趣味,于是林老先生说了一句话“我于是知道中国非亡不可”。文章大概写于1933年前后,那时中国正值内忧外患之中,人心涣散,在国民党的统治下中国,国将不国。但是,林语堂先生如此言重的一句话,则更是反应了,旅游并不仅仅是旅游,游玩游的是人心,而如今的人心而非涣散,而是杂乱,在找不到本源文化,并不根固中华文明的同时还被各种舶来文化,快餐文化所包围。娱乐几近滥俗,而人民已无定性,只要,快,爽,刺激即可。实则,中国风景,甚至是建筑,都可大量用于书画,为何于此,我也请教过一些研习国画的同窗,他说中国画多为写意,然,何为意!?放眼如今“流连”于山水又有几人可说清?换言之,中国不止是画,语言,文字,文学,思想,都需要体会,需要潜心,甚至佛家说的入定,介于中国儒家思想也万分受用。但是,一杯茶,一联书画,是否应该说出来都会有曲高和寡之感?中国人如此聪明,想必什么是自己的必定清楚。
卧阑听雨声,禅话对茶言。坐看晚风起,诗句解春眠。悠然望花落,谁解乍暖寒。晚灯托孤影,烟火自阑珊。早在白话文兴起的时候,就有了很多反对之声,保守派坚持古法,反对白话。认为白话简单无味,极难表达中国语言之内涵及韵味。后来,新诗的出现,更是被极多的反对之音,贬低的一文不值。但是,无论是白话文,还是新诗,如果真的是悉心体会,认真反驳之后的反对,那是有意义的,但是,事情并不是这样。
中国文化,需要慢,但是社会节奏是快的,我们是不是能在快中求慢,这将是对中国文学,音乐,乃至整个中华文明的传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茶文化,中国乃茶的故乡,汉朝时期茶文化已经发展,唐朝时期已经可以编著出书,而到了北宋茶文化深入每一个中国人心中,在街头随处可见斗茶之景。如今,茶对于国人多半是养生保健之笃信,送礼求贵之佳品。作为情调,整套茶具一出,便身价剧增,至于茶味如何,太湖碧螺,西湖龙井,少则几百,多则几千,无论主客,何人敢有异议?作为保健,不分红绿,保温杯拧开,随手一把,沸水注入,焖之!待觉可也,开盖而饮, 茶汤黑稠,与酱油无异,抿嘴皱眉,吱喳一口,盖觉难咽,大碗分与家人,满堂皆酽,长者曰:无碍,良药口苦利于病!!实不知陆先生见此景作何感想……
品茶,七分水,三分情,此情非金银可买,此情非养生可得。其实,只要慢下来,有心去细读书本,知道如何饮茶绝非难事,而可辨别红绿,知每种香茗如何饮用之人也绝非能人。禅茶一味,参禅需要的既是静,缓,而茶与之相通。同理品诗文,赏国画,习书法,皆需缓缓而行,会意而领神。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快中求慢,自然也需要这种境地。但是,能够与之同结庐的合道者,却是少之又少,因为淅淅沥沥的雨声里面多半是抱头疾奔的赶路者,而不得见自得其乐的吟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