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秀琴
摘 要:随着城市扩张和小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一大批农村土地被征用,农村改建成为社区,农民变成了市民,生活质量越来越高,健身小广场、农家书屋,广播网、宽带网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越来越好,农民休闲娱乐的方式更加丰富多样。然而,当前不健康的诸如打牌等一些低俗的娱乐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仍呈现强势态势。在具备文化基础设施后,农民的娱乐生活能否达到预期效果还存在一定问题,仍需继续改善和发展。本文通过对部分城中村农民的文化娱乐生活进行调查研究,进而了解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农民的休闲娱乐内容、形式,以及态度等现状,挖掘当前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期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更好的提升农民的文化生活质量。
关键词:“城中村”;文化娱乐;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G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2--01
一、“城中村”农民的文化娱乐生活现状
1、网络、广播电视实现全覆盖。村民足不出户就可以在电视上完成缴费,点播,购买等多项服务,数字电视给村民带来了极大的视觉享受;绝大多数农村安装了网络宽带,有条件的农民购买电脑后,便可以在网络上及时获取最新信息、看视频、玩游戏等等,丰富了农民的闲暇生活。
2、农家书屋丰富农民精神需求。 村村设立农家书屋,包含了“三农”读物,生活常识,医药卫生等图书报刊,有效地解决了农民看书难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农民走进书屋,根据自身需要,徜徉在知识的海洋,感受阅读的快乐,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3、健身小广场为农民娱乐生活助力。目前小广场已覆盖各村各社区。广场内设有健身器材以及供农民休息闲聊的雅座。最引人注目的就数广场舞了,在动感音乐的伴奏下,农民们自发的排成队形,欢快地舞蹈着,那里没有专业的舞者,只有自娱自乐的农民,深受农民群众的喜爱。
二、“城中村”农民文化娱乐生活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从调查设施使用率来分析,村里文化娱乐设施覆盖率最高的是健身器材小广场,达到了78.8%。农家书屋的建设覆盖率已超过了50%,而村综合文化室、集体活动室以及其他文化设施覆盖率依然偏低。在访谈中得知,相当一部分村民认为村里的文化室、活动室、农家书屋等设施形同摆设,成为了应付上级检查的“空架子”,有些需要修换的器材、书架等设施也常常被搁置,基层政府不够重视,缺乏管理。
2、从开展文化活动的形式来分析,看电视、打牌、参加文体活动、看文艺演出几项所占比例最高。特别是选择打牌的村民却占有相当的比重,说明低俗化的娱乐倾向问题突出。选择农业科技学习和上网者比例较小,主要以青年为主,他们易于接受接受新事物、新观念,因此在这方面的需求要远远大于中老年群体;而选择听广播、读书看报者也占有较小的比例,主要以中老年群体为主这是较为传统的娱乐方式,因此选择这些娱乐方式的青年人很少。
3、现代前沿的文化娱乐方式与传统的娱乐方式相对于不同的群体来说,需求结构不合理。这也是村民休闲娱乐方式存在的问题。选择宗教礼拜、拜佛求神者占有一定的比例。由于深刻的社会根源,部分村民信仰基督、天主教,主要娱乐方式就是周末做礼拜。但在访谈中发现有部分村民拜佛求神,封建迷信思想较为严重,他们把精神寄托在虚无的层面上,思想观念非常落后.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是农村文化建设的评估标准“形式主义”倾向严重。在评估内容上,侧重于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硬件指标上,对那些已建、在建或将建的文化基础设施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等软件指标上很少涉及;在评估方式上,仍然是拘泥于上级部门领导的参观检查上,对于农民群众自己满意程度的测评没有实质的考核评估标准。
二是社会力量参与不够。农村文化人才大量流失,向城市转移。对新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专项投入很少甚至没有,由于未能引进良好的人才培养和奖惩机制,致使农村文化人才大量流失,优秀的民俗传统文化无人继承和发扬,从而直接影响到农村文化活动的质量。
三是农民自身素质不高。通过调查可发现,农民文化水平总体偏低,对于图书报刊、上网、科技知识的学习消化不了,接受能力较差。部分村民忽视或者不愿参加文化娱乐活动反而喜欢用打扑克、打麻将等低俗的娱乐方式打发闲暇时间,精神文明低下。另外,传统观念影响下农民文化消费的意识还不强,在旅游、书法、绘画、学习科技知识等发展性消费方面的投入却很少,农民花钱买文化消费的意识还不强。
三、提升“城中村”农民文化娱乐生活的对策建议
1.完善农村服务机制。加大对农村文化娱乐设施建设的管理,合理配置文化资源。如加强农家书屋建设,完善和管理图书信息的网络互联工作,合理调配有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图书资源,满足农民文化需求。积极拓展农村文化消费市场,弘扬当地本土文化,培育特色文化消费,为农民提供个性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年龄段农民的文化消费需求。加强文化市场监管。依法打击黄、赌、毒腐朽文化的入侵,净化农村文化环境,引导高品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入农村文化市场, 为满足农民的精神需求提供健康的文化环境。
2、完善农村投入机制。加大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专项投入,引进人才培养机制。比如加大资金专项投入并完善文化机构编制、待遇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为乡镇村文化部门配备专职文化人员并吸引优秀文化人才来基层服务;注重挖掘、培养扎根基层的民间文化能人,使之保护、传承并发扬当地传统的民俗文化,并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保护工作。
3、完善考核评估机制。要把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纳入考核体系进行严格考核。评估标准要注重实效,在内容上,要更多的涉及软件指标,比如在建、已建或者将建的文化基础设施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农民需求以及文化设施的利用率等。在方式上,要更多的关注农民群众的满意程度,把民间测评方式作为主要的考核评估标准。
4、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农民变市民,不是贴上标签就完成了,需要长期的转变过程。要增强文化认知和参与能力,结合当地特色,根据文化传统和娱乐习惯,创办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形成以民俗特色为依托,以文化村为形式的特色文化生活。要自觉抵制黄、赌、毒腐朽文化的侵蚀,反对封建迷信,崇尚科学,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做懂法、守法的新型农民,培养多方面的文化娱乐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