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虹
摘 要:《阅读巴尔扎克》是阿多诺《文学笔记》第一辑第二卷中的文章。这篇文章通过14篇长短不一的散文形式建构起对巴尔扎克的评价。阿多诺在这篇文章中结合自身对巴尔扎克作品的阅读体验,特别是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有关巴尔扎克论述的评介表达了自己对巴尔扎克创作动机、作品内蕴和深层思想的理解和把握,同时体现了对马克思、恩格斯文学评论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本文认为阿多诺的文学思想保持了他一贯的哲学思维,即怀疑性和否定性。他力图规避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赋予文学创作更多的自主性和个人化表达,即经历了“先脱离然后回到人道主义”的道路。
关键词:阿多诺;阅读巴尔扎克;现代主义;现实主义;个人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7--02
阿多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近年来对阿多诺的分析研究也颇多,但主要还是集中在其哲学思想和美学理论方面。主要集中了阿多诺文学思想和文学评论的《文学笔记》一书,学界关注不多。本文选取其中的《阅读巴尔扎克》一文进行分析研究,也是希望通过巴尔扎克这一吸引了马克思、恩格斯及其后以阿多诺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广泛关注的现实主义大师为桥梁,剖析阿多诺独特的分析视角和理论立场,找到其在文学评论上与马克思、恩格斯的区别于联系。
一、“外乡人”视角中的人间喜剧
“当农民进入城市的时候,每一件事物对他们来说都是紧紧闭锁的。数量众多的大门,拥有百叶窗的窗扇,仅仅因为害怕自身被视为荒谬可笑而不敢与之交谈的数不清的人们,甚至摆放着他们难以负担得起的货物的商店——这一切都将他拒之千里。”[1]阿多诺笔下的农民,正是巴尔扎克笔下千千万万外乡人中的一类。阿多诺在《阅读巴尔扎克》中首先提出了巴尔扎克本身“外乡人”的经历对其写作的重要意义。他认为巴尔扎克也受到过同样的孤立和排距,由此产生的愤怒则激发了巴尔扎克“补偿性”的幻想,他对这种排距的回应就是“想出”那些“紧闭的门窗之后的世界”。正是这种对“外乡人”经历的感同身受,巴尔扎克在创作过程中塑造了文学史上最经典的“外省来的年轻人”形象。
所谓“外乡人”视角中的人间喜剧,不仅是人间喜剧作品中反映的“外省人巴黎奋斗史”,更是巴尔扎克本人所经历的对“外乡人”心理下对现实的观察和描述。阿多诺认为这种“外乡人”视角下的社会现实描写是具体而微的。值得注意的是,阿多诺一方面暗指这种“外乡人”视角下的法国社会是巴尔扎克的亲身经历,另一方面反过来指称这种具体到“失真”的书写更是外乡人对看不到的世界的“补偿性”想象。
二、“补偿性”想象中的现实世界
阿多诺这样写道:“这种孤立和排距是巴尔扎克的创作之源,这些‘神秘的生活本身激发了他通过幻想来揭开其神秘面纱的冲动。奇异的幻想从巴尔扎克的笔下喷涌而出,他用勤奋的笔架起了通向未知世界(上流社会)的桥梁。”[2]阿多诺认为巴尔扎克所遭受到的这种“孤立和排距”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但当人们认识到这种区分时会感到清晰而深刻的痛苦。他认为巴尔扎克经历了这种痛苦,并即使在跨过这道隐形的门,进入所谓的资产阶级角色时仍保留了“外乡人”的视角,保持了那种愤怒带来的狂想。进而阿多诺指出巴尔扎克作品的精华就在于这些喷薄的“幻想”,而非其对现实的逼真刻画,进而尖锐地指出巴尔扎克“补偿性”的幻想比作为现实主义的巴尔扎克书写更加精确。
阿多诺在这里的态度是暧昧不明的。他一方面认为这种“补偿性”想象支配下的具体化书写是最具有巴尔扎克个人精神和艺术特质的,另一方面有隐含着对巴尔扎克与资本主义共谋的不满。他认为巴尔扎克更多的是靠想象写作,因而没有发掘出资产阶级贪婪成性背后的历史诱因。他说:“巴尔扎克现实主义的不足最终源于这样一个事实:为了他所绘制的社会图景,他没有穿透金钱的面纱,而事实上他也根本无法堪破其中的奥秘。当这种疯狂的幻想肆意疯长的时候,巴尔扎克头脑中金融巨头的阴谋诡计是控制社会的钥匙,进而能够掌握人类命运的想象就被付诸笔端反倒被当作现实世界的反映,而这种所谓的现实主义不过是巴尔扎克的幻想。”[3]也就是说,阿多诺认为巴尔扎克认同并加以刻画实业家试图打破金融巨头垄断不断努力的精神和实绩,却没有发现这些实业家对金钱和利益的追求是符合资产阶级剥削暴敛的实质的。在他看来,巴尔扎克的“补偿性”想象下的现实世界并不能成为对客观世界的如实反映。
三、人物“性格面具”描绘与揭秘
阿多诺在《阅读巴尔扎克》中提到“通过个人化(智识性)的直观感受,巴尔扎克意识到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是带着性格面具的,而这个词(性格面具)是马克思在之后创造的。”[4]他在这里引用了马克思“性格面具”的说法,认为巴尔扎克作品中的人物群像是类型化的。这些人物形象带有的“性格面具”正是巴尔扎克在文本中重构当时资本主义社会森严等级关系的手段。
巴尔扎克自己曾在《人间喜剧》的前言写到:“士兵、工人、行政人员、律师、有闲者、科学家、政治家、商人、水手、诗人、穷人、教士之间的差异,虽然比较难于辨别,却和把狼、狮子、驴、乌鸦、鲨鱼、海豹、绵羊区别开来的差异,都是同样巨大的。”[5]也就是说,巴尔扎克在创作中注重区分不同职业、不同社会地位的人的不同,抓住他们身上突出的性格特点加以细致刻画或夸张放大,使之成为某一类型人的代表。这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即是对现实生活进行艺术加工,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给作品中的人物带上“性格面具”。阿多诺沿用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说法,就是认同巴尔扎克对人物形象的艺术再造。他同样认为这种艺术的加工虽然会使人物类型化,但这种集中能使作品免于流于“未加修饰的真实”。但阿多诺进一步认为巴尔扎克对“性格面具”的发现是通过个性化(智识性)的直观感受,即仍将创作动机归因于作家的个人主观性。
四、人物之间的“古怪”亲密关系
所谓亲密是指巴尔扎克的作品中有一些人物是贯穿《人间喜剧》全书的,他们的名字、性格和人物关系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从而使整部作品更加紧凑亲密。比如伏脱冷,他在巴尔扎克的作品中更想一个幽灵。伏脱冷的传奇经历不时地在作品的各个角落出现,他或是落魄强盗,或是西班牙神父,后来又成为警察厅厅长,甚至公安处处长。这种在不同故事中出现的“熟悉”的名字就构成了一种亲密,这可以说是巴尔扎克的独特设计。
而阿多诺认为这种亲密是“古怪”的。阿多诺提到:“那些为人熟知的人物形象,如高布塞克,拉斯蒂涅和伏脱冷,他们在《人间喜剧》的许多地方出人意料的如路人般出现。这种人物系列的方式给人一种文献的错觉,或者说,只有类似于《<人间喜剧>著名人物传记辞典》类的书才能将这些人物的经历顺序罗列出来。”[6]阿多诺正是用一种调侃的口吻指出巴尔扎克这种对前后关系的刻意设计是滑稽可笑的。因为作品中的人物关系是本身存在的,没有必要通过人物的多次出现而突出强调。最后阿多诺总结说,这种古怪的亲密实则来自于阅读者和作家、文本和现实之间的双重顺应和疏离。
五、文学叙事的“音乐性”交响
在《阅读巴尔扎克》中,阿多诺发现了巴尔扎克作品中的“音乐性”特质。他将巴尔扎克的小说比作音乐,认为“如果说音乐是一种不能精确表达的对内在世界的复制,那么巴尔扎克小说的内在空间作为对外在世界的投射是一种转译,它将音乐变成了万花筒。”[7],也就是说,阿多诺认为巴尔扎克的小说具有音乐般的丰富性和层次性,而这种“音乐性”特质主要表现在整体架构的起伏和书写张力上。
一方面在形式上,阿多诺认为巴尔扎克的作品如交响乐般在共时上有不同乐器演奏的层次感和历时上整个乐章的起伏回环。巴尔扎克的作品中每一个不同的人和物都是一个小小的音素为整个乐章的演奏输送不可或缺的力量。而巴尔扎克对情节的把控也是一种音乐上的张力,使巴尔扎克的作品内容生动丰富,情节跌宕起伏。另一方面在书写风格上,阿多诺认为巴尔扎克的笔法古典中蕴含现代,戏谑中饱含悲凉,这种冲突中所蕴含的张力也是巴尔扎克作品“音乐性”特质的体现。阿多诺认为巴尔扎克史诗式的叙事写法是古典的,但其中对资本主义社会废墟的发现和描写本身则带有现代性的表征。阿多诺还发现巴尔扎克思想上的矛盾性在创作上的表现即是戏谑中带有悲凉。他支持保王党,同情贵族,但在作品中却用辛辣的讽刺刻画出上层贵族的愚蠢蒙昧和谋求上位者令人恶心的嘴脸,在爱与愤怒的交缠纠扯中,“站在”了穷人的一面。同时,在阿多诺看来,巴尔扎克作品中的“音乐性”特质源于其“补偿性”性的狂想。这也体现了阿多诺思想中对主体性一以贯之的重视和强调。
阿多诺评论巴尔扎克的独特视角是有自己的理论立场的。首先,阿多诺看到巴尔扎克具体化书写与政治经济学分析的不同。他站在纯然文学性的角度,反对政治经济分析牵强附会的评论,而对具体化书写持有肯定的态度。其次,阿多诺重视个人化直观表达,反对世界观的政治倾向。他认为巴尔扎克对社会的描写并不来自于一种对社会的责任和态度,而仅仅来自于作家本身对社会、人物的个人化直观认知。最后,阿多诺明确了现代主义立场并对现实主义在当时的处境过做出了切实的判断。他试图通过对巴尔扎克的重新解读,分析巴尔扎克的创作动机和写作根源来祛除“客观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这一经典现实主义原则在当时的负面影响,这些都清晰地表明了阿多诺的现代主义选择。
总的来说,阿多诺对巴尔扎克的评价既与他本人在音乐等艺术的长期熏陶中养成的对主观感性的重视分不开,也与他否定性思维范式下对理论“赋魅”的担忧有关。套用所罗门对费舍美学思想的总结,阿多诺对马克思、恩格斯文学评论乃至整个思想经历了“先脱离然后回到人道主义”的道路。从他对启蒙异化的警惕到否定辩证法的提出,阿多诺在与僵化理论这一现象的不懈斗争中走向了对人性和主体性的高扬。
注释:
[1]Theodor W. Adorno著Shierry Weber Nicholsen译:Reading Balzac,《文学笔记(第一辑)》,上海外国语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21页.
[2]同上书,第122页.
[3]同上书,第133页.
[4]同上书,第122页.
[5]巴尔扎克,陈占元:《<人间喜剧>前言》,《巴尔扎克论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63页.
[6]Theodor W. Adorno著Shierry Weber Nicholsen译:Reading Balzac,《文学笔记(第一辑)》,上海外国语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26页.
[7]同上书,第124页.
参考文献:
[1]Theodor W. Adorno著Shierry Weber Nicholsen译,文学笔记(第一辑)[M] .上海外国语教育出版社2009.
[2]巴尔扎克论文学[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
[3]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J]. 人民出版社,1985.
[4]路程. 阿多诺文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