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武旦与刀马旦

2016-05-09 15:16王鑫
青年文学家 2015年2期
关键词:京剧

王鑫

摘  要:武旦和刀马旦是戏曲女性角色的分类,本文浅显的分析了武旦和刀马旦的区别和共同之处,两者表演中的技与戏、技与美、技与艺的完美结合,在今天,或许该称之为刀马武旦更为合适一些了。

关键词:旦;武旦;刀马旦;京剧

[中图分类号]:J61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2--01

戏曲舞台上的女性角色又称为旦角,女角色之统称。旦角的一颦一笑直接关联着整出剧的好坏,这就对旦角演员提出了更高要求。旦角作为戏剧的主要行当之一,最初见于歌舞,百戏。像《踏摇娘》等以扮演妇女进行情节发展和表演歌舞戏剧,是旦的前身。旦的名目初见于宋代歌舞。宋元南戏形成后沿用这个名目,南戏的女性角色并不都称为旦,旦主要指女性的主角,无论身份贵贱、脾气秉性差异都是由旦角扮演。这一点与北杂剧大有不同。北杂剧中也沿用了“旦”这个称谓,然而不同的是,杂剧的旦是一切女性角色的统称。在旦角中有下分为不同子称呼来对应戏剧中的不同女性角色。旦中的女主角是剧中的主唱,称为“正旦”。还有花旦、闺门旦、刀马旦、武旦和老旦等各种类型匹配几乎所有扮演人物的角色。旦角发展到明代仍然没有改变,名目上仍然使用“旦”字代指女性角色,但并不像以往不论性格的划分方式,明代的南曲系列经过长时间的演变,不但艺术体系发展成熟,就连旦角也按照显著的性格特征、年龄、身份划分为正旦、小旦、贴旦、老旦四个支系。如今的旦角划分更为细致,大致可分为正旦、花旦、贴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和彩旦7种类型。而京剧则直接继承了传统戏曲中的行当划分,京剧行当划分之细密与严谨着实是令人叹服的,在经历京剧发展与不断演变过程中,京剧行当也形成了独具代表性的划分。

这里,浅要的对武旦和刀马旦的区别和相同之处略谈一下我自己的感想。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包括现实或者传说,擅长武艺的女子其实是并不多见的,可是也并非绝无仅有。从古至今,就有各种女性的侠士、盗匪、妖怪、将军,一些传奇、故事乃至史书、野史的记载之中,也会有很多性格刁钻、充满叛逆的女性形象。与常见的贤惠的青衣和端庄的花旦不同,这些角色体现在京剧的旦行中形成了另一种特殊的称谓——刀马旦和武旦。

武旦是都是扮演有武功高强的女性角色,通常被区分为两种。一种叫长靠武旦。这一类别的女性角色头顶头盔,身穿金甲,手持短刀或利剑,英勇跃于马上。由此得名——刀马旦。在《中国戏曲曲艺词典》中刀马旦的释义为:“大抵扮演搜长武艺的青壮年妇女。武打不如武旦激烈,不用打出手,较粉重于唱做和舞蹈, 如《战金山》的梁红玉、《穆柯寨》的穆桂英等。”刀马旦的前提是必须要有一身好武艺,同时还得擅长说白和工架。通俗点儿说,但凡接受官方或皇家的委派,在正规军队里担任正式的将官或统帅职务的青年女性,如穆桂英、梁红玉等被称作“刀马旦”。

另外一种是武旦,也叫短打武旦。顾名思义,这类女性角色穿短衣裳,甚少骑马,但武艺高强,善于说白,不重唱、念,在唱词和表演上稍有逊色。与刀马旦不同,短打武旦则重在武功以及各种表演身段,表演好武旦的独门秘方就是大打出手。《泗州城》的水母,《打店》的孙二娘《三岔口》的店主婆等,在喊杀声中体现出女性独特的娇媚,在拳脚中澎湃出女性的柔情,这些都属于短打武旦。除女性将帅以外其他会武功的女子则统称为“武旦”,这类角色多为江湖女子,比如十三妹、周凤英之类的。可见,刀马旦和武旦也有一些区别。

武旦戏中《扈家庄》的扈三娘,《竹林计》、《女杀四门》的刘金定,《湘江会》的钟无盐,《战金山》的梁红玉,《十字坡》的孙二娘,《巴骆和》的九奶奶等戏。刀马旦代表剧目有《李慧娘》、《百花公主》、《白蛇传》等。

戏曲界历来强调“一专多能”,并且根据剧情需要,许多戏里的女主人公都是要求“能唱能武”的,例如梅派的名剧《穆桂英挂帅》,里面的穆桂英既有成套的唱腔,又有繁重的武打。所以现在的京剧舞台上专职武旦演员已不多见。梅派青衣史依弘、尚派青衣周利、程派青衣李佩红、荀派花旦管波的武打功架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纵观今日的演出状况 ,“武旦”和“刀马旦”已经逐步兼容、浑然一体,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模样。从发展趋势上看,二者为了提高表演,又全在向“花衫”靠拢。那么干脆就统一称为“刀马武旦”倒也贴切。

猜你喜欢
京剧
现代京剧《冰道》
我和康爷爷学京剧
京剧表演开始了
看大戏
——京剧
关于京剧穿越历史传唱不息的思考
我的京剧之路
创办少儿京剧班
她眼里只有京剧一件事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论京剧表演新流派的创立
京剧中的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