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是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科研基金项目成果(立项号:2013KJ036)
摘 要:陕西千阳地区具有历史悠久、品种丰富的民间传统工艺,尤其是千阳布艺种类繁多,传承状态完整,具有非常典型的传统民间艺术的特点和审美价值。这种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千阳布艺的功能之美;千阳布艺的精神之美、千阳布艺的工艺之美和形式之美等四个方面。研究千阳布艺的审美价值对于民间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千阳;传统民间布艺;审美。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2--02
陕西千阳县位于关中西部,是神农炎帝故里和周秦文化的发祥地,这里既继承了炎帝氏族和周秦文化的精粹,同时也受仰韶、龙山文化影响。民间艺术气息浓厚,千阳的民间传统工艺历史悠久,丰富多彩。作为千阳地方民间文化最具代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千阳传统民间布艺不仅为我们创造出了一个丰富多样的物质世界,也透过那一件件质朴大方,造型简练,用色大胆的民间布艺作品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极具地方文化特质的精神家园。
千阳县民间布艺种类繁多,在这里,民间布艺作品无处不在:孩子们的虎枕头、虎头帽、虎头鞋,农村老汉的旱烟袋,门上的布帘,姑娘们的服装等等,都是精美的布艺品。其造型夸张、色彩饱满,采取拼、贴、补、绣等工艺,制作出各种与劳动人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布艺作品。根据千阳布艺作品的用途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玩具类布艺,比如布香囊;二是辟邪类布艺,如布老虎;第三是装饰摆设类布艺,比如布艺门帘、窗帘、床单等;除此外还有服饰用品类布艺,比如帽子、鞋子、围涎、肚兜等。
千阳布艺作为地方民间传统工艺美术的代表,是千阳百姓为了满足自身的社会需要而创作的视觉形象艺术。而这种视觉形象艺术不是职业艺术家创作的艺术,而是当地劳动者创作的群体艺术,千阳布艺的创作目的主要是为生产劳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各种社会礼仪、节日风俗需要而创作的,不是为了政治需要或商品生产而创作的。因此千阳布艺与当地普通大众的生活密切相连。也正因如此更加丰富了千阳布艺的审美价值。
一、千阳布艺的功能之美:
生存与生活是人类的第一需要,千阳布艺作为千阳地区的民间美术形式之一,与千阳当地百姓的生活紧密相连,完全来之于百姓的生活、融合于百姓的生活,很多民间美术作品本身就首先就具有使用功能,作为千阳当地的普通百姓,底层的社会经济地位和生存环境,使他们为了满足自身的生存与生活需要进行劳动造物活动。因此,千阳布艺作为百姓劳动创造的物品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满足造物者生存与生活需要这一目的。离开了这一目的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最重要价值。无论是千阳当地随处可见的虎头鞋、虎头帽、围涎、还是布艺窗帘、门帘,它们的创造首先满足了社会个体和家庭在实际生活中的需要。在作为民间艺术作品的同时,其首要的功能性就得以充分体现。
千阳布艺的存在是以一种基础的,与普通底层百姓的物质生活紧密结合的文化形态,这种存在形态决定了它除了精神领域之外,更重要的是其物质领域的属性。它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征代表着千阳当地民间文化群体的本源的美学观、宇宙观。反映了当地本源文化内涵和艺术形态。千阳布艺种类贴近劳动人民日常生活需要,形式上不事雕琢,风格质朴。充分体现了千阳布艺最重要的审美价值——功能之美。
二、千阳布艺的精神之美:
除了实用功能,千阳布艺还具有寄托百姓美好意愿的功能。我国的古代的宇宙观与西方世界不同,这种宇宙观的不同体现在民间美术的创作上就是民间美术作品的创作题材往往寄托了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美好期望。千阳民间布艺作品创作题材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如千阳布艺创作中常常运用的题材有寄托对爱情美好期望的“连理枝”、“同心结” 、“并蒂莲”等题材;有寄托长寿愿望的“松鹤延年”、“蟠桃献寿”等题材;有表达对富裕生活期望的如“金玉满堂”、“五谷丰登”、“年年有余”等题材;还有表达老百姓对平安生活期望的“马上平安”、“竹报平安”、“岁岁平安”等题材的。总之,这些寄托千阳地区劳动人民美好期望的布艺创作题材是千阳人民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与期待,直接反映了千阳人民勤劳质朴、热爱生活的性格和品质,具有其内在的民族精神审美价值。
如千阳民间布艺制品往往具有十分丰富的寓意。同时它的寓意完全源自于生活,比如小孩子穿的肚兜,往往会绣上五毒的图案,在实际生活中,五毒只会毒害人们,人人见而远之,但是在民间亦有以毒攻毒的说法,因此赋予了它们辟邪、保平安的作用,以五毒中的蝙蝠为例,因为蝙蝠的“蝠”字与幸福的“福”字同意,所以它有代表着幸福的寓意。这些一起形成了千阳布艺的精神之美。
三、千阳布艺的工艺之美:
千阳布艺的工艺是千百年来代代相传下来的,在中国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条件下,生产单位往往就是每一个单独的家庭,这个单位不仅要从事农业生产满足家庭对粮食的需求,也要从事手工业生产满足穿着等其他方面的家庭需求,这其中就包含传统的布艺制作工艺,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女红”。这种传承性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连续性和一贯性。但也不是完全封闭的体系,最初的千阳布艺创作对实际生活的满足仅仅是一个方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当地百姓的需要渐趋更多层次,人们的需要由单一的状态发展到多元化、多层次的需要。
在这种需要的前提下,千阳民间布艺作品就要用更为丰富的工艺手段进行创作。因此,单纯的“缝”虽能满足布艺作品的功能性要求,但已满足不了劳动人民的精神需要,在此前提下,千阳布艺逐步发展出了拼、贴、补、绣等工艺,这些民间布艺工艺不仅满足了功能性的要求,更是创作出了多姿多彩的民间布艺的工艺之美。这些不同的工艺是一代代勤劳智慧的千阳妇女在代代相传的工艺中逐步发展完善的。凝结着千阳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以千阳布老虎为例,单单是一个工艺最为简单的千阳布艺老虎枕头,也要用到画样、裁剪、粘袼褙、缝制、贴布绣等不同的手工工艺环节,更不要说有些心灵手巧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制作的布艺老虎枕头,贴布绣,各种针法的绒线绣,层层堆叠,工艺精巧的程度让人叹为观止。充分体现了千阳民间布艺的工艺之美。
(千阳布艺老虎 制作:何宗文)
四、千阳布艺的程式之美:
民间艺术的审美观不同于上层社会艺术作品的审美观。它是普通百姓宇宙观,生活观、价值观等文化观念的延伸,而百姓文化观念的传承具有极大地稳定性和连续性,这种稳定性与连续性决定了千阳布艺审美的程式化与规范化。
这种程式化与规范化体现从千阳当地布艺作品创作题材的选择上即可一见端倪,在千阳当地民间艺人在进行创作时很多时候会选择动物为主要题材。最常见的题材有五毒——蛇、蜘蛛、蝙蝠、蝎子、壁虎和十二生肖图案;除此外还有狮子、蝴蝶、麒麟、凤凰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美好意蕴的动物形象。这种创作题材的选择不会因时代的不同而不同,也不会因某一个个体的创作个体的不同而异。这种程式化的题材选择实际就是民间美术作为群体艺术创作形式的稳定性与连续性的一个具体表现,这种程式化与规范化也为千阳民间布艺打上了独具特色的题材标志。
这种程式化与规范化在千阳布艺的造型特点和用色方面也有所体现。民艺的造型往往是民间文化观念的体现,而这种民间文化观念的传承往往具有极大的稳定性和连贯性,这种稳定性和连贯性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千阳布艺的造型和色彩的程式化与规范化,如千阳地区常见的大红布肚兜,无论造型还是用色,甚至刺绣的图案和部位都十分相似,可以说没有一位前沿妇女会不用大红色而采用白色、蓝色等其他任何色彩作为肚兜面料选择的主色。千阳布艺的色彩也往往与民间文化相关联,被作为一种象征手段加以拓展,给予了布艺作品色彩之外更多的内涵。其总体特点就是色彩明快饱和,多用大红、柠檬黄、桔红、翠绿、靛蓝等“五色”与“正色”。
民间文化观念的集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历史的传承与现代的时代感的统一决定了千阳布艺的造型形式连贯性。但这种连贯性与程式化也不是绝对的。比如同样是布艺老虎的制作,在统一的整体风格之下又具有细微的不同之处,一方面体现了千阳布艺造型的稳定性与连续性,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了不同时代、不同创作者的艺术个性。
当然,这种艺术个性是不违背传统审美观的前提之下创作者的自我情感与创作意愿的表现。无论单个作品的异同,这些作品中都凝聚了创作者的个人感情,对于社会的共性的审美标准而言,这种感情是一代代世代传承下来的审美观的体现。也正是在这中细微的差异与变化之中使千阳民间布艺随着时代的更迭在造型、工艺、色彩等方面逐步完善,随着岁月的积淀慢慢形成了千阳布艺的造型拙朴、色彩对比强烈鲜明、制作工艺手段丰富的整体特点。
结语:
千阳布艺制作的历史悠久,作为千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传统的千阳民间布艺作品都是以纯手工工艺形式制作而成的,工序复杂、费时费力。随着科技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千阳布艺作品逐渐以旅游商品的面貌出现在市场上,以旅游文化商品的新身份成为传播千阳地方传统文化的媒介。
参考文献:
[1]《民艺学论纲》,潘鲁生(著),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8年10月第一版;
[2]《中国民间美术》,靳之林(著),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年8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