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毅+++陶英铅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梧州学院科研项目“跨文化视角下拒绝言语行为的策略和实现方式研究”(项目编号:2014D002)的研究成果。
摘 要:拒绝言语行为是言语行为的一种,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交际双方使用的语言来自不同的社会语境,受到不同的文化因素影响,所起到的语用效果存在很大的差异,如果拒绝表达得不够得体,不但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还有可能伤害到对方的面子。因此,对跨文化视角下拒绝言语行为的策略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中英文影视语料为研究对象,探讨跨文化视角下拒绝言语行为的策略和实现方式。
关键词:跨文化;拒绝言语行为;拒绝策略
作者简介:梁毅(1982-),男,广西梧州人,硕士,梧州学院英语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学和英美文学。陶英铅(1979-),男,梧州学院英语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9--02
言语行为是语言交流的基本或最小单位,所有语言交流都涉及到言语行为[1]。在跨文化交际中,因为交际双方使用的是不同的语言,这些语言来自不同的社会语境,受到不同的文化因素影响,所起到的语用效果存在很大的差异。跨文化交际的成功与否除了跟语法词汇等语言能力有关外,还跟是否能运用恰当的语言形式和使用规则来得体交流有关。拒绝言语行为是言语行为的一种,是威胁面子的言语行为,本质上是不礼貌的[2]。如果拒绝表达得不够得体,不但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还有可能伤害到对方的面子。因此,对跨文化视角下拒绝言语行为的策略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参考Beebe关于拒绝言语行为的分类,拒绝策略可相应分为直接拒绝、间接拒绝和辅助策略几大类。本文将以中英文影视中的真实语料为研究对象,对这几类拒绝策略进行分析探讨。
一、直接拒绝策略
“直接拒绝”顾名思义就是对对方的问题、邀请、要求等给予直接的拒绝,这种拒绝策略的缺点是会严重威胁到对方的面子,优点是能够准确表达拒绝的态度。
例1:(《人在囧途》)
男:我这儿有个可好玩的短信了,要不要我发给你啊?
女:不用了,谢谢!
例2:(《人在囧途》)
牛耿:你不给钱给啥玩意?俺们忙了一年谁不是为了这俩钱儿。
老板:你现在跟我说什么都行,就是不能提钱。
例3:(《人鬼情未了》)
Carl: Why dont you come? Its like summer outside.
Molly: No, Im really not up for it.
例4:(《人鬼情未了》)
Carl: Come on. Just for a walk.
Molly: I dont want to.
上述四个例子均使用了直接拒绝策略。在中文的直接拒绝中,会出现 “不”、“不能”、“不用”等标志性的词语,而在英文的直接拒绝中则相应出现的是“no”,“dont”等标志性的词语。这类标志性词语最能直接体现拒绝的含义,可以毫不费劲地准确表达拒绝的态度。但因为在交际过程中使用直接拒绝策略会严重威胁到对方的面子,故在中英文的语境中使用这种策略的时候均有一定的特殊语境。例1中女子使用了“不用”这个词来表示直接拒绝,但是为了能够相对减轻对男子面子上的威胁,在后面加上了“谢谢”二字来照顾对方的感受。例2中老板对牛耿的讨薪直接回答“不能”,而没有出现“对不起”等字眼来减轻对牛耿面子上的威胁,因为他们在权力和社会地位上存在很大的不平等性,上级对下属的居高临下的直接拒绝,可以制造出一种没有商量余地的气势,从而起到震慑的效果。例3和例4中,Molly对于Carl的两次邀请分别使用了“no”和“dont”这样的词语来直接拒绝也是有原因的,一是因为她的男朋友Sam刚刚去世,情绪低落,无暇顾及对方的感受,二是因为她跟Carl之间是朋友关系,身份对等。从这四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无论在汉语语境还是在英语语境,直接拒绝策略使用相当广泛,且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拒绝效果。
二、间接拒绝策略
间接拒绝策略通常可以通过说明理由、表达态度、提供它法、或者回避来表达拒绝的意图,使用这种策略在威胁到对方的面子方面相对于直接拒绝策略要小。
例5:(《人在囧途》)
女:我请你吃饼干!
男:我不饿,谢谢。
例6:(《情人》)
Newsome: Why not?
Kim: Doctor/patient confidentiality, for one thing.
上述两个例子是通过说明理由来达到间接拒绝的目的。例5中的男生面对女士主动请吃饼干,如果使用直接拒绝的策略,则会威胁到女方的面子,但将“我不饿”这个理由陈述出来,可以将对面子的威胁降低,使双方不至于尴尬。例6中Kim面对Newsome的不合理要求,委婉地说明了医患之间存在的保密协议,这个充分的理由使拒绝显得更有说服力,而且对对方的面子造成的威胁不至于太严重。
例7:(《人在囧途》)
牛耿:……你不给钱给啥玩意?……
老板:……要不这样,你们几个把那个牛牵头走算了……
例8:(《绝望的主妇》)
Ed:Youre a woman. Its easier for you to talk to her……
Lynette:……Why dont you have Jerry tell her?
上述两个例子使用的是提供它法的间接拒绝策略。例7中牛耿去讨薪,老板不愿意给钱,提供了另外一个方案,那就是让他们牵走一头牛;例8中Lynette面对Ed的要求,为他提供了一个同样可以执行任务的合适人选。通过这种提供它法的策略来间接拒绝既可以降低拒绝给对方造成的伤害,又可以转移对方的注意力,让自己免受损失或者让损失降到最低,从而委婉地实现自己的拒绝目的。
三、辅助策略
拒绝言语行为的辅助策略通常包括踌躇标记、称呼语等等。踌躇标记语可以用来表达自己的犹豫不决,以引出对对方的委婉拒绝。
例9:(《杜拉拉升职记》)
李斯特:谁能接替她来完成这项工作?Maggie? 你怎么样?
Maggie:啊……我啊……哎呀!……
例10:(《风中的女王》)
Claude:As your station is as low as it can go, and Im a princess, lets do things my way, shall we?
Narcisse:Well, given those terms, I must respectfully decline.
Claude:You cant just walk away.
Narcisse:Oh, if Im not myself,you wouldnt like me anyway, Princess.
以上两个例子均用到踌躇标记语作为拒绝言语行为的辅助策略。例9中的Maggie是中国籍外企员工,面对上司李斯特的任务安排,她使用了“啊”、“哎呀”这样的踌躇标记语作为拒绝的前奏。例10中的Claude是法国的公主,想以王室成员的身份来威逼已经失势的贵族Narcisse按照她要求的方式发生关系。基于Claude的法国公主身份,Narcisse使用了“well”作为踌躇标记语来表达自己的犹豫不决,以委婉拒绝公主的要求。在Narcisse意欲离开之时,Claude意图阻止,Narcisse又用了“oh”作为踌躇标记语来引出自己的理由,表明自己的拒绝态度。
四、汉英拒绝言语行为实现方式的异同
从中英文影视语料我们可以看出,汉语使用者和英语使用者在选用拒绝策略时存在很多共同之处,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不管是汉语语境还是英语语境,“拒绝”就意味着一方不能满足另一方的愿望或要求,这种言语行为无论使用什么策略都会威胁到对方的面子。文化会影响人们对面子的敏感性,也就是说在不同文化中成长的人对面子不同方面的敏感程度会有差异,从而影响其选择不同的策略来维护[3]。
基于汉英文化的不同,对于直接拒绝策略的认知也存在很大差异,中国人较之西方人更为保守,更注重交际过程的和谐性并顾及双方的面子。因此,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下更加讲究话语的含蓄性,以免引起直接的冲突,导致双方交际的失败。在汉语语境中,使用直接拒绝策略会显得不够礼貌,除非交际双方存在明显的权力和地位上的不平等,否则应该注意使用直接拒绝策略上的技巧。比如说,当对方邀请你或主动向你提供帮助或物品事,如果使用直接拒绝策略,应该在拒绝别人的同时向对方表示感谢,以此缓解双方的尴尬,同时减少对双面面子的威胁。相比之下,在汉语语境中,使用间接拒绝策略会显得更加灵活和礼貌,为双方的进一步交流留下更大的余地,并且可以避免或者尽可能将威胁对方面子的程度降到最低。而在英语语境中,直接拒绝同样会威胁到对方的面子,但西方人更重视信息传递和获得的准确性,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能准确地传递和获得交际信息,便可视为成功的交际,因此,英语使用者在正常情况下使用直接拒绝策略的频率会比汉语使用者高。当然,在英语语境中,使用间接拒绝策略同样会比使用直接拒绝策略显得更加礼貌。无论在汉语还是英语语境中,辅助策略的使用,都能使拒绝的语气变得相对缓和,特别是在上下级之间,或者社会地位和权势差别明显的情况下,处于较低地位的一方使用辅助策略来拒绝地位较高的一方,可使双方的话语权力与社会地位保持对等,从而使对方更易于接受拒绝的理由。
五、结语
拒绝言语行为不管在汉语或英语语境中,在本质上都是不礼貌的,如果拒绝表达得不够得体,不但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还有可能伤害到对方的面子。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在汉语和英语语境中对拒绝言语行为的策略选择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首先要了解对方的文化,在拒绝言语行为的策略选择上依据语境灵活使用直接拒绝策略、间接拒绝策略和辅助拒绝策略,力图在准确传递信息的同时注意拒绝言语行为的礼貌性,降低其威胁性,确保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Searle, J. Speech Act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9.
[2]Leech, Geoffrey N.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M]. 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 1983.
[3]Ting-Toomey, S. & A. Kurogi. Facework competence in intercultural conflict: An updated face-negotiation theory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1998, (22): 187-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