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莉小说研究综述

2016-05-09 14:43钱艳丽
青年文学家 2015年27期
关键词:女性主义

钱艳丽

摘 要:池莉小说的创作经历了几次转换,评论界对于池莉小说的研究视角也几经变换。本文试图结合池莉创作的不同阶段,对时至今日的池莉小说研究进行梳理,藉以整体把握目前池莉小说研究的现状,并试图发掘有待深入和尚待展开的研究视角。

关键词:池莉研究;新写实;女性主义;都市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7--03

作为目前最畅销的小说家之一,池莉从八十年代初至今,一直紧跟时代的潮流,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活力,她的许多作品也经影视改编而被大众熟悉。在差不多三十年的创作中,池莉的创作屡有转型,对池莉小说的批评研究也在不同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侧重点。本文拟对从八十年代末至今的池莉小说批评研究进行简单的梳理,藉以廓清对其研究的主要方向与立场,以及在其研究中还有待深入挖掘的视角及可以开辟的新的视点。

一、池莉小说创作:时代的变迁与创作流变

1.1青春与诗意:池莉早期小说创作

作为在八十年代初崭露头角的池莉,她的早期小说充满青春的朝气与诗意,如《月儿好》《雨中的太阳》等作品。此期的作品处于池莉创作的起步阶段,模仿的痕迹稍重,技巧的痕迹也较明显,没有引起大范围的关注,只是受到地域内的评论家的注意。此期创作虽无明显特色,但其中女性、婚恋等内容在其后来的作品中得到了持续而且全新的展示。

1.2新写实:“人生三部曲”阶段

1987年,池莉的小说《烦恼人生》历经周折而终于在《上海文学》发表,与方方的《风景》、刘震云《一地鸡毛》等成为“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品,池莉也因此被视为新写实小说的中坚力量。《烦恼人生》与此后接连创作的《不谈爱情》《太阳出世》被评论家称为“人生三部曲”,成为评论界关注的热点,诸多评论家都著文评析。此后接连创作的《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你是一条河》《让梦穿越你的心》《致无尽岁月》等持续受读者追捧,掀起一阵又一阵的“池莉热”。这是池莉被评论界广泛关注的阶段,此期的作品也被反复评论、阐释,甚至在“池莉热”过后被“重读”。

1.3“触电”时期:都市传奇

池莉在90年代后期的创作开始偏向都市传奇,如《来来往往》《小姐你早》《生活秀》《口红》(与人合著)等,此期的作品也正由于“好看”屡屡被影视改编,很多评论家评论此期池莉的作品“媚俗”,评论界对池莉此期的小说心不在焉,对其影视改编的兴趣超过对原作的兴趣,池莉小说研究走向边缘化。

1.4走向转型:新世纪创作

池莉虽然宣称不受所谓“专业读者”的影响,但还是在新世纪的创作中显示出突破创作危机、走向转型的倾向。被视为转型之作的《看麦娘》以及其后的《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所以》《她的城》陆续出版,也一度又受到评论界的关注。但是池莉在新世纪的创作数量相对来说减少,处于自身的转型及评论界评论热点的转移时期,池莉此期的作品研究偏少。可能池莉此期创作的价值还需要以后的作品与对作品的研究来慢慢凸显。

二、池莉小说研究:由批评话语的黄金时代到边缘化

池莉创作最丰盛的时期是二、三阶段,对池莉小说研究最集中的时期也正是这两个阶段。研究的视角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2.1新写实小说的社会意义

以“人生三部曲”为代表的新写实系列小说,相对于早期的诗意化作品,池莉认为这是自己创作中的一种“撕裂”[1]。这些小说以“生活流”的结构展示了普通市民的琐碎的“烦恼”人生,“没有悲剧,有的只是对爱情婚姻的真实体验”,“让生活本身显示生存的意义” ;在对生存意义的价值判断上,“池莉以感性的现世的日常生活的价值高出过于抽象化和过于理念化的生活的价值”[2]。背离理念生活走向感性生活,这是小说中人物面对生活的压力形成的一种生活逻辑,是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以及由此的凝聚和升华。这种形而下的平民叙事,体现了现世关怀对终极关怀、权威价值的取代。因此,“新写实”很显然是对之前“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的现实主义宏大叙事的一种消解。也正因此,“新写实完成了一次由理想到现实的降落,是对八十年代理想主义的最后的黄金时代的送别,呈现出一种现实彼岸”[3]。

这种贴近生活本身的叙述展示了一种平民化的视角,不同于以往描写下层民众生活时的“他者”叙事。王绯的《池莉——存在仿真与平民故事》认为,“这种平民化的视角与文学态度,制约着作者的取材、书写对象的特殊性以及艺术表现方式。经过了平民化艺术处理的仿真,是存在的仿真,仿真想象。”[4]是一种从为人生到为生存的文学题旨的转换。这种叙述里,有对生活的解构,还原了真实的生活;有对爱情的解构,拆穿了虚幻的爱情;有对历史的解构,在复制历史情味中,显示了历史的偶然与宿命的必然;有对人性的结构,在作者与人物间的共谋中,透视人性弱点。

夏德勇在《试论池莉小说的文化冲突与取向》中谈到,这其中还有“城市与农村的对照,现代都市与异域宗教文化的对比,市井俗人与知识分子的对立”[5]。可以说,池莉在对世俗民间的叙述中,采用了一种民间视角,展示了民间的文化形态与世俗生活图景,形成了一种民间价值立场。只不过这里的民间是“市民阶层”。当然,这也形成了后来评论者对池莉“认同市民价值”的批判。

2.2地域色彩与文化

独特的地域文化孕育了不同的民风民俗,不同的民风导致了各异的文风。现当代文坛上的地域文化小说不胜枚举,沈从文得“湘西系列”、汪曾祺的“高邮系列”、贾平凹的“商州系列”等都以独特的民风民俗构筑了自己独特的文学世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学风貌。

池莉作为一个“获奖专业户”,自己曾坦言最该得的恐怕是“宣传武汉奖”。虽是戏言,但池莉的作品确实展示了浓郁的武汉地方特色,地域色彩正是其小说特色的一个重要方面。樊星《汉味小说风格论》中谈到池莉小说有一种“汉味幽默”,即化烦恼为俏皮话的怪味幽默。她在文中阐释了小说中所展现的武汉人精明泼辣的“九头鸟性格”,武汉方言的粗鄙中的精明与俏皮,以及以花楼街、江汉路为代表的武汉风景[6]。这些颇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对于营造小说的氛围,塑造人物的特性,传达地域文化的独特韵味都功不可没。其他有评论文章阐释池莉笔下的地名符号、物产符号,方言符号等,均认为这些富有武汉地域特色描绘为池莉小说增添了别具一格的特色。

亦有将池莉与其他富有地域特色的作家进行对比的论述,如老舍与池莉笔下的北京与上武汉,王安忆与池莉笔下的上海与武汉。这些不同的城与人都构筑了各个作家小说中的不同文化图景和文学风貌。

2.3女性主义

池莉的创作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显示了一个作家试图突破自我的一种努力。正如有人说,对于女作家作品的研究并不一定总以女性主义研究开始,却总以性别分析的结果告终。在这种转变里,有意无意间,池莉的创作也显示了一种由中性写作到女性写作的渐变。

肖方《从中性写作到女性意识的觉醒》中认为,“世俗关怀的平民化、世俗化书写,使池莉前期的作品倾向于中性意识”[7]。在后期作品如《你是一条河》《一去永不回》《小姐你早》中,池莉对女性生活命运的展示,对女性生存困境的反映,对女性体验的呈现,甚至男性对女性行为价值方式的认同,都无不显示出女性主体的浮现,显示出由女性意识到女性主义的嬗变。

池莉总是以女性的眼光,从婚恋上着笔来勾勒女性,突入现实。然而,在这种女性主义的凸显中,池莉笔下的女性形象亦是各有其独特魅力的。熟稔而陌生的婚姻图景实乃是一幅人生图景,社会图景。她笔下的男女都在婚姻现实的此岸中展示着各自在人生、社会中的成长,而这种成长更多地表现着的是对现实的认可。池莉笔下的女性类型被归纳为“青春期的叛女,恋爱期的慧女,婚姻中的俗女,母性里的圣女”[8]四种类型。这种归纳大致是能反映出池莉笔下的女性类型与成长历程的。

同为在部分创作中持女性主义视点的女性作家,她们创作风格的被比较也是不可避免的。评论家眼中,相对于陈染的私人化,池莉显得更平民化。同是武汉作家,方方创作的形而上的知识分子价值立场被学院派评论界肯定;而池莉的形而下的市民价值立场更受普通民众追捧[9]。池莉与王安忆间的比较更是不能不提。评论者认为,虽然二人的写作都是作为一种想象性代偿,在变迁的时代与变迁的话语中,都是内在的书写成长故事,通过写作换取社会的接纳与承认。但王安忆小说人物的成长是超越,池莉小说人物的成长是对现实的认可。

2.4都市文化与市场化写作

在商业化的大潮中,池莉后期的写作逐渐的由世俗仿真转变为都市传奇。中国现当代都市文学从“五四”时代对人生情欲的描写,到三十年代茅盾等对都市显贵的剖析、新感觉派对上海现代化大都市的描绘,一直到新时期王朔等的“顽主”形象,其实一直都自有其传统。作家的创作意图、艺术手法、与生活经历都会影响自己对于所感知生活的描绘与展现。如邓友梅、王朔等的京味小说,王安忆、程乃珊等的海味小说,冯骥才等的津味小说,叶兆言等的宁味小说。

池莉笔下的都市展示着市民的日常生活场景、人物形象以及都市人复杂矛盾的精神世界,有别于其他对城市外在形态的展现,实乃对都市市民的写真,是对以往城市生态叙述的补充。李俊国《都市烦恼人生的原生态写实》认为,池莉的都市文学创作在都市人生的把握方式、审美感知方式、都市文学文本形式及在都市文学发展历程中都具有“环节”意义。[10]

与此相反,很多评论者对池莉的都市文学展开了比较激烈的批判。刘轶在《对近来市场化写作的一种溯源》中认为,都市文学可以认为是一种市场化写作。而作为一种市场化写作,从晚清小说,到“鸳蝴派”小说,到王海鸰、张欣、海岩、池莉等的创作都显示出一种媚俗倾向[11]。李明清在《坚守与超越》中认为,在新写实之后,池莉的作品由烦恼人生的心灵慰藉到世俗人生的物质欲求,由生活的原生态场景到戏剧性场面,由平实到离奇,缺乏应有的人的精神地位,显出创作的深层危机[12]。因此,新世纪后池莉的创作亦显示出反抗危机的创作倾向。

2.5对批评的批评

刘川鄂在《“池莉热”反思》中,认为池莉小说畅销,与其善于进行自我形象的塑造与自我推销以适应时代变化,及其创作转向大众文化消费有莫大关系。小说的影视改编,其问题与写法决定了她的流行。新写实只表现了真实的生活,没有表现真正的生活,只有小痛苦,没有大悲剧。她的作品有贬义知识分子的倾向,显出人文精神的弱化。没有独特的审美创作,并且作品存在明显的硬伤[13]。

面对池莉作品的迥然不同的批评视野,出现了很多对池莉批评的批评。孙文宪在《世俗生活的意义》认为,目前对池莉批评的某些专业批评者操持的话语系统和坚守的文学趣味,源于西方文学理论中的阿多诺“文化工业”的批判,这种批评话语和所指对象的错位必然导致批评无法客观准确[14]。市场化运作和文学堕落并无必然联系,池莉的畅销到底是丧失了某种文学价值还是显示了新的文学价值,这是值得商榷的。池莉作品中的大众审美文化模式为了肯定此岸而忽视彼岸的理想,导致灵韵的丧失,这是大众文学自身的不足。他认为,巴赫金的“杂语”理论也许可以增加其作品的韵味。孙桂荣在《批评依恃一种怎样的“话语生长点”》中认为,“贴标签”乃批评家争夺话语权,对畅销作家池莉的批判乃是批判者对“成功”的讨伐,缺乏真诚的立场[15]。也许可以说,对池莉的批评源于急于反对“文学消费化”的批评环境。

2.6其他视角

对池莉小说研究的视角还有小说与影视改编、叙事研究、对其创作的哲学背景解析等。

虽然池莉声称自己不干涉自己作品的影视改编,对于池莉的“触电”,袁小可在《池莉小说传播现象论》中认为,“小说与影视的结合,导致小说艺术魅力的削弱,影响了读者对作品的把握和领悟”[16]。而且池莉后期某些作品对可读性、可视性的追求,也让池莉小说的创作因过分迎合市场而削弱了文学自身的品质。还有评论者探讨了池莉小说影视改编中的家庭伦理剧,对于秩序、伦理规范性、道德自律性的探讨,认为这体现了中国宗法制伦理型社会文化的特征。

相对于新时期以来的其他的作家,池莉更多地采用的一种传统的通俗化的叙事,其小说在形式上的创新显得不那么突出。因此 对其小说的叙事研究展开的不是很充分。有从叙事时间、叙事距离、叙事角度的叙事解读,有对池莉小说因“感性悟语,诗意情结,智性反讽”带来的叙述张力的阐释[17]。以及对池莉小说的“分析性叙述,叙述视角的转换,幽默准确的叙述方式”的辨析。

池莉小说在很多评论者看来缺乏深度模式,因而较少有人从作品背后蕴含的深层意蕴及哲学背景方面进行探讨。比较典型的是於可训在《在升腾与坠落之间》中的解析。在文中,於可训认为新写实作品中的知足、能忍、顺乎自然的人生态度,是一种道家的“获取相对幸福的人生哲学”。道家哲学本身就是对动荡社会中不可捉摸的人生的一种理性回应。在池莉的作品中,这种人生哲学通过商品经济时代背景中普通人的人生经历宣示。他们不能达到绝对幸福是源于对象、自身或社会历史因素的限制制约[18]。亦有其他论者认为池莉笔下人物的中国式思想情趣、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及中国式的爱情婚姻模式,体现着一种实用理性与实践的哲学。

三、结语:批评延展的无限可能

在对池莉小说研究的梳理中,可以很明显看到,对池莉新写实时期的研究是最热也是最充分的,以女性主义视角的阐释也是近来研究的热点。但是在内容上,对池莉的早期小说、历史叙事性质的小说是有待深入的。在对池莉后期的都市文学研究上,过分的先入为主的以批判代替研究也是不太可取的一种方式。在研究视角上,叙事研究应该可以有更深层次的挖掘;以对比的方式研究池莉与其他女性作家创作的同与异,及与其他有地域色彩的作家作品的对比研究都是值得深入展开的研究视点。

参考文献:

[1]池莉.写作的意义[J].文学评论,1994,(5):15-22.

[2]於可训.池莉论[J].当代作家评论,1992,(5):54-62.

[3]戴锦华.池莉:神圣的烦恼人生[J],文学评论,1995,(6):50-61.

[4]王绯.池莉:存在仿真与平民故事——二十世纪末中国女小说家典范论之一[J].当代作家评论,1998,(1):58-72.

[5]夏德勇.试论池莉小说的文化冲突与取向[J].小说评论,1997,(4):33-37.

[6]樊星.汉味小说风格论——方方、池莉合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1):49-55.

[7]肖方.从中性写作到女性意识的觉醒——兼谈池莉的婚姻爱情观[J].当代文坛,2002,(3):63-64.

[8]李泱.论池莉小说的女性成长主题[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5.

[9]戈雪.非女性写作的两种范本——试论方方、池莉小说创作艺术个性的分野[J].文艺评论,2000,(3):44-55.

[10]李俊国.都市烦恼人生的原生态写实——二十世纪中国都市文学视域中的方方、池莉小说[J].江汉论坛,1992,(9):65-69.

[11]刘轶.对近来市场化写作的一种溯源[J].理论与创作,2006(5):41-45.

[12]李明清.坚守与超越——摭论新写实之后的池莉小说创作[J].当代文坛,2003,(4):45-48.

[13]刘川鄂.“池莉热”反思[J].文艺争鸣,2002,(1):157-158.

[14]孙文宪.世俗生活的意义——对池莉作品及其评论的一种解读[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6):20-24.

[15]孙桂荣.批评依恃一种怎样的“话语生长点”??——池莉小说的当代评价研究兼谈批评倾向性问题[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45-52.

[16]袁小可.池莉小说传播现象论[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2):103-109.

[17]赵艳.池莉小说的叙述张力[J].小说评论,2003,(1):41-47.

[18]於可训.在升腾与坠落之间——漫论池莉近作的人生模式[J].当代作家评论,1998,(1):73-78.

猜你喜欢
女性主义
“Girls Should Be Brave”
以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苏吉尼玛》
《森太太》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论日本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多维需求中的女性主义叙事策略:《一小时的故事》再解读
《人·鬼·情》中的女性主义
《花月痕》的女性主义解读
生态女性主义的社会批判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女性主义视阈下小说《红字》多维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