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罗比论女性亚文化的风格

2016-05-09 14:40石丽薇秦佳仪
青年文学家 2015年2期
关键词:风格

石丽薇+秦佳仪

摘  要:麦克罗比认为,在以男性为主导的亚文化的外围,女性通过展示女性特质的方式,建立了一种有别于男性的文化的补偿方式。女性亚文化经历了从“无赖女孩”到“慕嬉士女孩”的风格演变,在卧室、学校及俱乐部等空间中,女性通过展示女性特质的方式表达了与男性社会协商自己的文化空间的诉求。

关键词:麦克罗比;女性亚文化;女性特质;风格

作者简介:

石丽薇:女,汉族,(1988.10-),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第二作者:秦佳仪,女,(1993.12-),汉,河北邢台,武汉大学大四在读,新闻与传播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2--01

在《女性主义与青年文化》一书中,麦克罗比指出亚文化内部存在性别差异,在男性占据亚文化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女性应有自我文化。概括来讲,女性亚文化是一种建立在家庭里的、更浪漫化的文化形式,其核心是展现女性特质。女性亚文化是女性之间互相影响、彼此支持的一个文化空间,是女性特质得以确认的场所。

一、何谓女性亚文化

《在女性主义与青年文化》一书中,麦克罗比指出亚文化内部存在性别差异,在男性占据亚文化的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女性应有自我文化。麦克罗比关心的重点是女性在亚文化中地位如何、角色以及她们通过何种方式建构了一个有别于男性的文化空间。概括来讲,女性亚文化是一种建立在家庭里的、更浪漫化的文化形式,它突出的是女性的女性特质,这种特质包含在时尚、美容、流行音乐以及女性杂志等中。它不需要依附于男性而存在,它是女性之间互相影响、彼此支持的一个文化空间,是女性气质得以确认的场所。

二、女性亚文化的风格

风格是亚文化的图腾,是亚文化身份的象征。女性亚文化的形成经历了从“无赖女孩”到“慕嬉式女孩”的风格演变,并且主要留存在家庭、学校及俱乐部等区域空间中。

从“无赖女孩”到“慕嬉士女孩”

“无赖女孩”(Teddy girls)是第一个在亚文化中出场的女性群体,她们在50年代后期的“无赖青年”(Teddy boys)亚文化中扮演了边缘者的角色。无赖青年以举止暴力而闻名,在着装上偏好改造爱德华七世的服装,在音乐风格上迷恋猫王的摇滚乐。[1]在麦克罗比看来,无赖女孩总是以女朋友的身份出现,因较少参与暴力事件而难以引起亚文化研究者的注意。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摩登文化(The Mods)中,冒险、大胆的男子气概的缺席使女性得到更多关注,她们的摩登形象完全消融在家庭、学校和工作生活中,由此进一步提升了她们在亚文化中的可见度和自信度。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女性参与亚文化的倾向在嬉皮士亚文化中进一步强化。在麦克罗比看来,来自中产阶级的嬉皮士女孩拥有更多休闲时间,她们的工作与休闲之间缺乏严格界限,而这实际上“鼓励了一种更加特立独行的个人风格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嬉皮士文化的基础上,“新潮少年”(Tenny bopper,又译作“慕嬉士”)文化得以形成。“新潮少年”文化的主体是青春期女性乐迷,在《女孩与亚文化》中,麦克罗比将“新潮少年”文化的特点概括为以家庭为中心、参与门槛低、安全系数高、想象性解决问题、主动地位等。慕嬉士文化是一种专属于女性的亚文化模式,体现了女性文化的高度自觉与自足。

卧室文化、反学校文化及俱乐部文化

共时地看,女性亚文化主要留存在家庭、学校及青年俱乐部等空间中,女性以展现女性特质的方式创造了一种“彼此依赖却未必一起‘做事”的女性亚文化。

在家庭方面,女性亚文化集中表现为“卧室文化”,即女性在卧室里建构起来的、与女性伙伴分享生活体验的一种集体性文化。麦克罗比认为,“卧室文化”有两个核心内容,其一是展现女性特质,这种特质包含在时尚、美容、流行音乐、等生活日用品中。其二是缔结女性友谊。“女孩帮”式的卧室文化显示出私密、排外的特征,散发着自我想象、彼此依赖的气息。学校方面,“反学校文化”体现在女性以非暴力方式对抗学校意识形态的压制方面。在麦克罗比看来,女孩们不像男孩一样逃学、旷课、惹是生非,她们只是上课走神、下课聚在楼梯口闲聊、或者沉浸在化妆、时尚、流行音乐等“女人气”的活动中。此外,女孩们还别出心裁地改造了传统校服,她们赋予校服更多时尚、个性的涵义。总而言之,女孩们通过展示她们的女人气“温柔地”破坏了学校权威,“她们用自己的非正式的女性文化取代了学校的官方意识形态”。[2]在俱乐部文化中,女性与俱乐部管理者之间存在诸多矛盾,以跳舞为例,跳舞是女孩们最喜欢的休闲活动,但在管理者眼里,跳舞因包含轻佻、不道德的性暗示而不被看好。此外,女孩们不愿意参加管理者组织的任何团体活动,比如体育比赛等,她们更愿意坐在角落里听音乐或者闲聊。在麦克罗比看来,女孩们的这种不合作态度并不是“不分青红皂白的敌对和对抗”,而是“一种复杂的文化回应”。

麦克罗比以一位女性主义者的视角对亚文化理论进行了反思,弥补了伯明翰学派缺乏女性研究的遗憾。不过,麦克罗比的调查主要立足于英国本土的白人女性,对其他种族、其他地区的女性亚文化缺乏了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观点的说服力及可信度。

参考文献:

[1]胡疆锋:《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2][英]安吉拉·麦克罗比:《女性主义与青年文化》[M],张岩冰、彭薇译,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猜你喜欢
风格
浅析企业网站的吸引力
论陆游词的“太白之风”
非“舞”之舞
浅谈日本浮世绘设计艺术风格
电影视听艺术中的影像色彩表达
解读木刻版画在动画中的运用
外国美术史上浓重的一笔
室内设计的思路探索
浅谈云冈石窟造像的中国民族化发展
画廊室内设计全息论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