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语》真实性考

2016-05-09 14:17罗梦
青年文学家 2015年2期
关键词:史记真实性论语

罗梦

摘  要:《孔子家语》是否为伪书是一个争论已久的话题,随着地下文献的出土,《孔子家语》并非伪作已成定论。但这是否就意味着《孔子家语》所记均可信?本文从《孔子家语》中的“子路负米侍亲”和“楚王得萍而食”出发,结合《论语》、《史记》等文献,考察《孔子家语》所记并非都可信。

关键词:孔子家语;真实性;论语;史记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2-0-02

《孔子家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思想言行的重要著作,对其进行研究有利于了解孔子及其弟子的生平、思想,因而历来受到广泛的关注。关于其是否为伪书的争论由来已久,随着地下文献的出土,《孔子家语》并非伪作已成定论。但这是否就意味着《孔子家语》所记内容均可信?本文从《孔子家语》中的“子路负米侍亲”和“楚王得萍而食”出发,结合《论语》、《史记》,考察《孔子家语》所记并非都可信。

一、子路负米侍亲考

孔子弟子三千,为人所知的贤能者七十二人,然而在《论语》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却不是被尊称为“复圣”的颜渊,也不是被尊称为“宗圣”的曾参,而是不入“圣”流的子路。据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统计,子路(含季路、由)共出现82次,远远多于其他弟子的出现次数1。根据《论语》中对子路的记载,可见子路尚武好勇(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论语.公冶长》),侠义忠贞(“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敞之而无憾。”《论语.公治长》),还有不可不提的赤子心怀、恭奉孝顺。《论语.述而》中记载“子疾病,子路请祷。”《论语.子罕》中记载“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除了以上《论语》中的记载之外,这方面的记载还见于《孔子家语》。

《孔子家语.致思》篇记载:

子路见于孔子曰:“负重涉远,不择地而休;家贫亲老,不择禄而仕。昔者由也事二亲之时,常食藜藿之实,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之后,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愿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复得也。枯鱼衘索,几何不蠹?二亲之寿,忽若过隙。”孔子曰:“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子路赤子心怀、恭奉孝顺是为人所称道的,但是这条记载是否可信?笔者认为这条记录并不可信。本文将从子路是否于亲殁之后南游于楚和子路是否曾有过从车百乘的生活这两个方面展开论证。

(一)子路是否于亲殁之后南游于楚

根据明人赵时雍编的《子路年表》记载,子路的父亲卒于鲁昭公三十年,其母卒于鲁昭公三十二年,此时子路三十三岁。从其母逝世的鲁昭公三十二年一直到子路六十三岁于鲁哀公十五年三月初二死于卫难,唯一出现的与楚有关的一条记载是:五十五岁时,从孔子自卫之陈,复自陈至菜,自蔡如叶,有不对叶公之问。是岁吴伐陈,楚赦陈。使人来聘,厄陈蔡2。又,《史记.陈世家》记载:湣公十三年,吴复来伐陈,陈告急楚,楚昭王来救,军于城父,吴师去。时年,楚昭王卒于城父。时孔子在陈3。由此观之,子路一行人仅仅是厄于陈,并未南游于楚。

(二)子路是否曾有从车百乘的生活

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究竟是怎样一种生活?《论语·公冶长》中记载,孟武伯问:“子路仁乎?”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集解孔曰:千室之邑,卿大夫之邑也。卿大夫称家,诸侯千乘,卿大夫故曰百乘也4。

所以,从车百乘的生活是大夫的规格,而对于子路来说,要过上这种生活有三种情况,即出身贵族,出任大官,经商致富。下面一一进行论证。

(1)出身贵族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仲由字子路,卞人也。”集解徐广曰:“尸子曰子路,卞之野人。3” 野人即指乡下人。“西周、春秋时居住在四郊以外的被奴役的农业生产者。当时国王和诸侯的国都及其四郊以内地区叫做‘国,分设若干 ‘乡,居住者叫‘国人。 四郊以外的地区为‘野 ,分设若干‘遂 或‘属,居住者叫‘野人”5。所以,从出生上来说,子路并非贵族,而仅仅是个野人。

(2)出任大官

出任大官,接受很高的礼遇是有可能的。然而,根据《子路年表》记载,从子路其母过世的鲁昭公三十二年到子路死于卫难的鲁哀公十五年三月初二,子路仅做过卫大夫孔悝之邑宰。《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亦有记载:“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3”孔悝是大夫,子路仅仅是大夫的一个邑宰,而邑宰过上从车百乘的生活是不可能的。

(3)经商致富

经商致富是一条可行之道。

孔子弟子中,诸多弟子都各有所专长。比如《论语.先进》中记载的,在德行方面,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为代表;言语方面,宰我,子贡为代表;文学方面,子游,子夏为代表;而在经商方面,子贡为代表。王充亦说:“子贡善居积,意贵贱之期,故殖货多,富比陶朱。6”而子路仅在政事一门上表现突出。在经商方面并无突出成就。所以走经商致富之路不大实际。

综上,子路并未于其亲殁之后南游于楚,也未过上过从车百乘的生活。所以,《孔子家语》中关于子路穷时百里负米侍亲,达后思亲,孔子夸其孝行的记载不可信。

二、楚王得萍而食考

《孔子家语.致思》篇记载,孔子因听闻过童谣而解答了楚王于江中所捞之物为萍实的疑问。

记载如下:

楚王渡江,江中有物大如斗,圆而赤,直触王舟,舟人取之。王大怪之,遍问群臣,莫之能识。王使使聘于鲁,问于孔子。子曰:“此所谓萍实者也,可剖而食之,吉祥也,唯霸者为能获焉。”使者反,王遂食之,大美。久之,使来,以告鲁大夫。大夫因子游问曰:“夫子何以知其然乎?”曰:“吾昔之郑,过乎陈之野,闻童谣曰:‘楚王渡江得萍实,大如斗,赤如日,剖而食之甜如蜜。此是楚王之应也,吾是以知之。”

根据此章记载,孔子是因听闻过童谣才解答了疑问的。童谣因具有浓厚的趣味性和浅显易懂、朗朗上口的特点和被广泛传诵,其传诵无关乎年龄长幼和知识的多少,孩童可知童谣,老人知童谣,受过教育有学识的人知童谣,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也知童谣。当初孔子过于陈之野并不是孤身一人,而是有其弟子陪伴,若孔子听闻过童谣,那他的弟子也有听闻过。并且童谣并非什么高深的理论,并非是需要有慧根的人,有高深学问的人才能理解,然而,根据此章记载,却是独有孔子知道楚王渡江得萍实的童谣。并且孔子说萍实是吉祥之物,“唯霸者为能获焉”,而童谣中并无言萍实和霸者有何关系,“唯霸者为能获焉”的论断又从何,来,又有何依据。

平日里孔子应答别人都是平直明显,关于此事为何不一开始便告知使者自己为什么知道那是萍实,非得在很久之后,待使者告诉鲁大夫,鲁大夫又通过子游去问,孔子这才谈及原因。这明显不符合孔子的性格。

综上所述,纵然有出土文献证明《孔子家语》并非伪作,但书中所记并非都可信。其成书过程和流传过程都极其复杂,掺入附会之说,或传抄中出现纰漏也是在所难免,所以后人在引用时应加以甄别。

参考文献:

[1] 据《论语译注》,子贡出现61次,颜渊32次,子夏27次,冉有27次,曾子19次

[2] [明] 赵时雍.子路年表[M].北京:北京图书馆,1999.

[3] [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4] [魏] 何晏注,[宋]刑昺疏.论语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 何本方,李树权,胡晓崑.中国古代生活辞典[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3.

[6] [汉] 王充.论衡.知实篇[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猜你喜欢
史记真实性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如何读懂《论语》?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广告的真实性
《论语·为政第二》
从悬疑报道谈新闻的真实性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