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诞生于30年代的《边城》成就了沈氏“田园牧歌”式的乡土书写。值得玩味的是这一创作却是在都市——北京创作的。本文旨在从沈从文的都市体验和乡土写作的互文性对读中,阐释《边城》是作者在寻找理想“走异地”后,在对都市和故土的双重失意下,构筑的理想精神家园。
关键词:都市体验;乡土写作;双重失意;审美想象
作者简介:徐小思,女,扬州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2-0-01
自《边城》问世之后,沈从文被定位为一个乡土作家,他对现代文学的主要贡献就在于提供了一个湘西世界,这几乎是学术界的一个共识。但是我们纵观沈从文一生的经历会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他的乡土文学作品,不是在湘西写的,而是在北京、上海、青岛、昆明四个城市写的,代表作《边城》是1934年在北京写的。
一、都市体验与乡土记忆的文化碰撞
沈从文至北平结婚,《边城》的第一章即写于婚后的北平。入冬回家探望病母,回到北平之后,叙写完成了后面的章节。沈从文二十岁背井离乡来到北京,报考燕京大学国文班,未被录取只能在北大旁听。后来得到徐志摩赏识,在文坛崛起。1928年,因写作被胡适赏识,受聘于当时的上海公学当讲师。
我们不禁要问沈从文到底有过怎样的都市体验?这乡下人来自湘西,那是中国的边地,也就相对完整地保存了乡土中国的文化。北京明清以来作为皇城而成为文化的中心。沈从文在《二十年代的中国新文学》这篇文章中回忆了他初来北京的感受:明清两代六百年的人文博物馆。而这一切随着清王朝的覆灭已经失去意义,开始报废了。北京一开始并不接纳他这个异乡人。为了谋生,他不停地写稿子。北京作为政治文化的中心,加深了沈从文与这座城市的隔膜与疏离。1931年年轻气盛的沈从文因“反对作家从政论”的观念接连受到左翼作家的批评。1928年沈从文来到上海,比起北京,沈从文对上海的印象极其糟糕,得出一个:“我想我是不适宜于住上海的人。”上海是一个按照西方模式建立起来的城市,几乎成为现代中国的一个象征。沈从文穿梭的三个空间区域——湘西,北京,上海,几乎概括了转型期的中国的几种主要文化形态,现在都凝聚于沈从文一身。
二、双重失意下对理想故土的精神“回望”
从乡下跑到大城市,对城里人的“庸俗小气自私市侩深恶痛绝”使得他“对故乡尚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所摧毁的淳朴民风十分怀念”。结合沈从文的都市体验,我们可以说《边城》表现了“一个乡下人对现代文明的抗议”。所以沈从文将创作的目光投向了湘西。1933年冬天,沈从文开始写作《边城》,作品尚未完成便因母病而返乡探亲。这是沈从文离开十多年后第一次回家乡,湘西的变化给了沈从文极大的震撼。现实中的湘西世界早已剥落他想象中的诗意和温情,所以他用笔把湘西带到“过去”(《边城》反映的是湘西一个边远的小城茶峒在二十世纪初叶的社会人生风貌。)他将文字寄予如同风俗画的描绘:待人以诚,受人之惠必以物回赠,人与人之间的同情,就连吊脚楼的妓女,也有如村民般淳厚朴实的性格。创作了一个与当地自然风情相契合的“翠翠”。翠翠是一个集中了优美、健康、自然的人生理想的代表。
我们不禁思考沈从文这种回归乡土对抗“都市”的创作心理究竟来自何处,又是如何得以实现的?在这方面,王晓明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探究视角,他认为,沈从文的家乡记忆是他“牧歌”的精神支柱,“只有从湘西的风土人情当中,他才能提取出与都市生活风尚截然不同的道德范畴。他那渲染牧歌情致的热情,主要正是发源于这样的隐秘心理。”然而,“他越是虔诚地描绘牧歌图,就越说明他对这图景信心并不牢固。而作者在文本中也流露出了这种诗意,所以整个《边城》在和谐美的基调上呈现出了无法抹去的淡淡的哀愁。这么美好的翠翠在触及爱情的时候,面临着“碾坊”和“渡船”(物质文明的象征)取舍的考验。一向以德服人的爷爷也因没有碾坊的陪嫁而显得木讷和犹疑。
三、北京文化精神成就了《边城》的大气象
沈从文的都市体验除了让他以一个乡下人的身份反抗都市文明外,有没有正面地融入到他的乡土书写中呢?《边城》的开篇便以四个“一”字把这户单独的人家所处的大环境交代清楚。开篇我们便感受到这种大气象,这与北京文化的广博与庄严分不开。再看《边城》的时空表现词:“十五年前”插叙了翠翠母亲的故事,“回忆前清时革命时”船总顺顺的故事,引入现实:端午节快来了龙舟竞赛练习,回忆“这是两年前的事”:翠翠初遇二老,“回忆两年的日子过去了”翠翠初遇大老上年一个端午节, 现实“白日里”祖孙合力将钱还给过渡人,回忆 “翠翠,端午又来了。你记不记得去年大老送你”作者在回忆与现实中自如转换,使得小说显现出一种磅礴的、流动的历史感。
所以《边城》不再是湘西文化的简单复现,而是显现出了博大而丰厚的风貌。这是历史对沈从文的特殊眷顾。《边城》是作者在距离的审美中美化了湘西,完成了对精神家园的朝圣与守望。这是作者在对乡土失意和都市反抗的双从逃离中,寻找到了精神家园上突围的良方——《边城》。
参考文献:
[1]刘西渭《咀华集·咀华二集(边城)》[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5).
[2]朱光潜《艺文杂读·从沈从文先生的人格看他文艺风格》.安徽文艺出版社,2002.
[3]钱理群《钱理群讲学录·一个乡下人和两个城市的故事》[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