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世纪的美国文学流派繁多,包括现实主义、反传统、种族、宗教、现代主义等内容。看似无规律可循的杂乱无章的表面,却正好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具有丰富文学内容、兼容多种思想的美国文学时代。
关键词:二十世纪;美国文学;走向;分析
作者简介:王克东(1968.12-),性别: 男,民族:汉,籍贯:山东滕州,职称:讲师,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国文学、文化。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6--01
一、凸显主体意识的独立化
美国独立战争使其争取了政治上的独立,但文学上的独立则是马克·吐温“带来的”。马克·吐温的作品在语言与技巧、文学体裁与题材、文学思想、生活与精神、文学美学上,都展现出了对传统文化的决裂,如《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两部作品中,都生动的描写了美国本土文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过后,美国经济萧条,人民就业困难。在现实、理想的残酷对比面前,耳濡目染并认同的人生观念、性观念、道德模式、宗教观念都被现实击垮。现实沉痛地打击了美国年轻一代心目中的价值观、精神,这也在他们心中种下了反传统的根。为了发泄苦闷,他们终日酗酒,放荡不羁,这就是“迷茫的一代”。作品《太阳照样升起》、《了不起的盖茨比》都对主人公的悲剧进行了深刻的描写,为读者呈现出“美国梦”破灭下的悲剧。
第二次世界大战创造出了“垮掉的一代”,战争给美国人生活带去了阴影。在寂寞、苦闷情感驱使下,人们对人生产生了怀疑。于是,“荒诞派”、“黑色幽默”产生。比如,《五号屠场》以黑色幽默手法,狠狠的鞭笞、挖苦了一下战争。
从美国建国之初起,文学中多描写流浪、酗酒、吸毒、无理性、纵欲的,但却是在根本上对传统说不。在崭新的文学观念、思想下,美国文学走向了独立化,即主要以解构手法、语言的分裂来凸显主体意识。
二、彰显生命力的多元化结构
作为一个兼收并蓄的开放性国家,美国文学同样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比如,妇女文学、地域文学、意象派、犹太文学、黑山派、现代派、现实主义文学等,促进着美国文学的多姿多彩。
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作有《金融家》、《巨头》、《禁欲》以及《愤怒的葡萄》等,真实地反映当时美国资产阶级的自私自利、荒淫无耻。后现实主义则探讨的是道德的沦落、个人的孤独,其以约翰·厄普代克的《兔子跑吧》、《兔子安息吧》为代表,对美国伦理关系、家庭关系、性爱做了详细的描写。而现代主义则在怀疑过去的路程中,着重描写迷失、隔离、绝望、破碎的情感,如《荒原》中,对变异情感做了大量的描写。在反传统的独立性文学特点下,美国文学地域性显著。比如,南方文学《声音与疯狂》,对没落的南方地主普生的遭遇、精神状态进行了描写,讲述着南方传统价值的破产。
就黑人文化而言,其在美国本土上的传播最初普遍以口头文学为主要形式,在文学界的地位不太重要。黑人文学在美国文学史上被重视要从哈莱姆黑人文艺复兴运动开始,并从此发展成一个流派。哈利的《根》以黑人为主体,企图唤醒黑人“回归感”;休斯则表达黑人因政治待遇、种族压迫而产生困难与苦闷。
犹太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被视为劣等民族,在美国也并不受待见。但他们受过较高程度教育,勤奋好学,例如,马拉德的《店员》中,就深刻描写了犹太人在艰苦环境中依然顽强斗争的精神状态。当然,犹太文学中所体现出来的顽强精神在美国妇女文学中依然清晰可见。比如,《思索妇女》、《女性的神秘》、《性的权术》、《谎言、秘密与沉默》等女权主义作品中,深刻表达了“妇女、少数民族”的不满,并对男性文化构成了巨大冲击。
三、文化的整合
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20世纪美国文学发展态势下,也出现了整合的趋势,并逐步演变为独立性文学。
第一次世界大战带给美国经济基础的冲击,也改变着新一代的价值观念,并产生了新思潮、新文学。为了逃避国内现实,美国国内作家,如E·E卡明斯、刘易斯、丁·哈罗德、埃兹拉·庞德等,都出国寻找方向。但是,数年之后,当他们再次回到祖国时,其也带来了大逆不道、痛苦、反偶像崇拜、愤懑的文学作品。这也说明,新一代美国人与“反传统文化观念”出现了整合。
就黑人文学而言,非洲后裔在纽约哈莱姆拿起笔向公众描写他们族人所遭受的压迫,并努力与白人享要权利。在20世纪六十年代,黑人文学受到美国文学界重视,但这时,他们已经步向了白人文学传统。所以,黑人文学的复兴和美国文学主流是相互交织的,并整合为独特的美国文学。
四、结语
20世纪美国文学批评社会,抵抗社会文化,并冲击着传统文化。但文学的反传统不会加剧传统的灭亡、粉身碎骨。相反,在灵活多变的创作技巧、创新的文学观念、多民族文化的冲击下,传统文化与其兼收并蓄,创造出了多元化的美国文学发展道路。美国文学史中的经典作品大多以反传统文化、反社会为主,并被当局查禁、抨击,或者被当时遗弃。但是,因其具有新思想,且懂得整合历史文化,并体现出美国文化的独立意志,所以,他们是经典的不朽作品。
参考文献:
[1]孙璐,金衡山.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高校美国文学教材述评[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3,(3):67-75.
[2]迟丽娜.从心理空间理论看美国文学的黑色幽默——以《第二十二条军规》为例[J].考试周刊,2012,(14):12-14.
[3]钟永芳.New Historical Analysis of the Great Gatsby[D].山东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