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孔子与苏格拉底两人作为中、西方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先哲,他们的思想影响了无数后人乃至两种不同的民族性格的形成。本文通过三组话语的对比试图分析两人在修身准则方面的异同。
关键词:孔子;苏格拉底;修身准则
作者简介:范亚楠(1992.11-),女,河南省南阳人,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在读硕士,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对外汉语教学方向。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6-0-01
“万世师表”、“至圣先师”,是后人对孔子的评价,孔子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导师,提出了超前于时代的思想,对这样的称誉是当之无愧。而在西方历史上可以与孔子相提并论的,必然是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一位启发了希腊城邦的青年、为老化的城邦带来生机,并用生命祭奠个人追求的先贤。
虽然两人的思想体系都十分庞大而复杂,系统的比较是个人力所不及的,但是通过对《<论语>读本》和《柏拉图对话录》的仔细阅读,本文从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三组话语,尝试对两人的部分主张进行分析比较。
1.人生最高准则对比
(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
(2)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
要对两人思想进行对比,首先要弄清楚支配他们行为的最高准则是什么。对于孔子而言,由于社会的动荡不安和礼制的分崩离析,他把以“仁”为基础的“礼”作为最高准则。下面一段话就能很好地体现孔子对于礼的看重,它甚至超过了个人情感的倾向,是衡量行为的唯一准则。
①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论语·先进》
②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论语·先进》
②告诉我们颜渊的英年早逝让孔子悲痛不已,足以看出他对颜渊的疼爱。可是①的内容告诉我们,即使颜渊下葬有棺无椁,孔子也不能卖掉自己的车子为他置办椁。因为自己要跟随在大夫之后,而依照礼制,是不可步行的。
苏格拉底虽然也重视德育,劝导人们“注意自己在道德和智慧上的修养”。(《柏拉图对话录·辩护词》)但是,他认为对于真理的追求是高于一切的,人们应该穷其一生去追求。美德本身也是由人的知识组成并体现出来的,了解的知识越多就越容易看到自己的不足和缺陷,因此具备了丰富的知识以后自然也就有了美德。
2.少言与多言
(3)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论语·先进》)
(4)有人也许又会说:“苏格拉底,你离开这儿以后,难道不能安分守己不再说话吗?”关于这个问题,要说服你们某些人,太困难了。我如果说我不说话会违背了神的指示,我说以绝不能沉默,你们会认为我开玩笑,不会相信。(《柏拉图对话录·辩护词》)
在孔子看来,过多的言辞只会惑乱人们的心智,远远不如安静内敛的道德修养更能教化人们。因此,学生南荣反复诵读《诗经》中“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的诗句,孔子就更加认可学生的品性,将侄女嫁给了他。
而通过苏格拉底的话可以看出,他重视言语的价值。他认为,最有效的教育方式是通过两人之间的问答和论辩得出结论,获取知识,也即后世所谓的“助产术”。只要还保全着自己的生命,就不能停止说话,因为说话既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又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最终达成一致并获取真知。
对于少言和多言的提倡,让中西方在语言的重要性上站在了对立面上,而这种思想的影响一直持续到现代。我们发现西方人倾向于表现自己的想法,而中国人则相对内敛;辩论技巧和能力在西方社会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中国社会。
3.倡导“舍生取义”
(5)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6)不要为你的孩子担心,不要爱惜生命。最重要的是应以正义为重。这样,当你到了另一世界时,你对这一切才有理由为你自己辩护。(《柏拉图对话录·克里同篇》)
以往的一些观点认为在生存价值取向上,孔子的“利命保生”和苏格拉底的“舍身殉道”截然不同。但是从上面话语中可以看出,在更加崇高的理由面前,两人都认为生命可以被抛弃。但是,应该看到两人对于这种舍身行为的赞成基于不同的原因,孔子是教导人们为了“义”而献身,对“义”的追求重于生命;苏格拉底则是因为有宗教信仰和寄托,“舍生取义”是为了成就另一世界中更美好的生活。
因此,孔子教导人们为了现世的美好而提升自身,但也并非只立足于现世利益而不顾其他,因为孔子的思想中还有最高准则“礼”的作用,这就鼓舞人们为了礼制和仁义而“杀身成仁”。苏格拉底一定程度上反叛了古希腊宗教,但是仍相信灵魂的存在,所以鼓励人们面对生命和道义的两难选择时,可以为了灵魂的安宁而牺牲现世的生命,因而并非标准意义上的“舍身殉道”。因此,将两人的生存价值观直接归纳为“利命保生”与“舍身殉道”的对比是稍显不够全面的。
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值得后人尊敬的两位思想家,他们都具有高尚的品质,都试图在混乱的社会局势中把握住社会发展的脉络,用自己的知识引领年轻人,去发现、去改变。虽然现在回首两人的思想,都有不够成熟或受到时代局限之处,但是仍然可以感受到其中的人文关怀和崇高精神。
参考文献:
[1]王娟华. 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教育目的出发点及其践行过程特点的比较[J]. 开封大学学报,2004.
[2]刘清平. 血亲情理与道德理性的鲜明反差——孔子与苏格拉底伦理观之比较[J]. 孔子研究,2001.
[3]赵林. 利命保生与舍身殉道——孔子与苏格拉底生存原则的文化意义[J]. 天津社会科学,1994.
[4]叶秀山. 苏格拉底及其哲学思想[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6.
[5]王维娅,王维. 孔子与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法之比较[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