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鲁迅先生的诗学思想

2016-05-09 12:39黄素玲宁熙
青年文学家 2015年6期
关键词:鲁迅

黄素玲+宁熙

摘 要:鲁迅(1881-1936),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一生著述丰富,包括小说、杂文、散文、诗歌等。他的诗歌共70余首,其中旧体诗67首,内容广泛,有着不容忽视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本文以鲁迅先生的旧体诗为研究对象,试图全面客观地展示鲁迅先生的诗学思想。

关键词:鲁迅;诗学思想;精神风貌

作者简介:

黄素玲(1981-),硕士,讲师,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元办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宁熙(1990-),学士,助讲,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团委副书记。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6-0-02

鲁迅对于诗歌,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业余的偶作,他无意于成为一个诗人,可他确实算得上是一位超尘拔俗的诗歌创作者。鲁迅先生的一生所留下的六十余首旧体诗都有着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诗歌恰当而精彩地表达了自我意识,他的价值观、思想趣味、幽默风格等,都在他的诗歌中尤其是他的旧体诗中得到了形象的再现。而《摩罗诗力说》可以说是他的诗学理论的一个宣言。他把诗看成人的自我意识的达成方式,看成立人、育人不可缺少的教育途径。总的说来,鲁迅先生的诗学思想具有以下特点:

一、赞扬“摩罗”诗人的反抗精神

鲁迅先生在《摩罗诗力说》中写道:“今索诸中国,为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有作至诚之声,致吾人于善美刚健者乎?有作温煦之声,援吾人出于荒寒者乎?”[1]面对当时衰弱的中国诗界,他强调诗人应该是“精神界之战士”,应该积极地从事革命战斗,反抗不合理的现实。他向中国介绍了十九世纪欧洲进步的文艺思潮和“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而为世所不甚愉悦”的拜伦、雪莱、海涅、普希金、裴多菲等国外民主爱国诗人及他们的创作。鲁迅在文章中对这些“摩罗诗派”的爱国主义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希望通过发扬“摩罗”诗歌的力量,启发中国人民的觉悟,促使人民群众高扬革命精神。鲁迅认为,诗人既为“精神界之战士”,那么他的作品就必须是代表广大群众的呼声、愿望和利益的,是“至诚”的。没有“至诚”就没有诗,诗的“生命在是,不朽在是”,而所谓“诚”,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广大群众的普遍观念是一致的。这种现实主义既不同于当时国外流行的批判现实主义,也不同于我国的古典现实主义,而是已经提高到了革命的战斗的现实主义了。[2]

在《摩罗诗力说》中,鲁迅强调了诗歌的思想性与战斗性,把诗歌当做反帝反封建的有力武器,热烈歌颂“举全力以抗社会,宜众生平等之音,不惧权威”,“争天抗俗”的革命精神,极力主张诗歌应该“函刚健抗拒破坏之声”,反对“卑儒俭啬、退让畏葸”的奴才性,要求把诗歌作为变革现实的武器和教育人民的手段。鲁迅先生及时传播了“摩罗”诗人的先进思想,希望在中国有一批像撒旦一样的诗人登上诗坛,有一批敢于同反对势力作坚决斗争的“精神界之战士”登上政治舞台,“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三闲·无声的中国》),把无声的中国变为充满“伟美之音”的中国。[3]另外,他还认为诗歌必须对社会、对人生作出评判,作品也必须具有思想上的进步性。这种鲜明的立场和观点,在中国诗歌理论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因而富有启蒙意义和开拓精神。

二、肯定革命诗歌的战斗作用

各种形式的诗歌作品都不可避免地有其时代的、政治的或阶级的烙印。鲁迅先生认为,诗歌应该是战斗的,诗人要用自己的诗歌服务于变革现实社会的伟大斗争。革命的诗歌提倡民主科学和个性解放,反对封建愚昧主义,对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用自己的诗歌创作和诗歌评论,从实践上和理论上为革命诗歌开拓了道路。他的早期诗歌鲜明而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争取民族解放、争取民主自由的斗争,如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统治,抗议他们施行的种种反动政策的《无题(大野多钩棘)》。三十年代在民族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的情况下,他坚定地用自己的诗歌揭露国内外敌人的罪行,如讨伐国民党黑暗统治的战斗檄文《惯于长夜》。他后期的诗歌,无论是抒情诗还是讽刺诗,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为革命事业服务的。他不仅用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着他的诗歌理论,而且还宣传了无产阶级诗歌的主张,为革命诗歌的崛起,扫清了障碍,铺平了道路。

“五四”初期,封建复古者以反对恋爱诗为名,反对诗歌题材和主题解放,严重阻碍了新诗的发展。鲁迅在他的《诗歌之敌》中写道:“诗歌是本以发抒自己的热情的,发讫即罢。但也愿意有共鸣的心弦,则不论多少,有了也即罢。对于老先生的一颦蹙,殊无所用其惭愧。”鲁迅认为诗歌不但是“发抒自己的热情”,而且要有“共鸣的心弦”。在这个变革的时代里,革命的诗人要勇敢地冲破封建复古主义者的批评尺度,大胆地选择为广大群众所喜爱的题材和主题,使新诗获得彻底的解放,成为广大群众的心声;要起来抗争,诅咒这不合理的现实,打倒一切“诗歌之敌”,繁荣诗歌创作,推动历史前进。他认为诗人是永远真诚纯朴、热爱生活的,是有广阔的视野、博大的胸怀的,其思想感情和呼吸脉搏是与广大群众紧密结合着,反抗世界上一切丑恶和黑暗的存在,不论是祖国的还是祖国以外的。鲁迅先生的这一论断,不仅打击了宣扬封建买办思想的诗歌的泛滥,更支持并鼓励了诗歌努力向新的方向发展。

三、倡导“诗美”的艺术主张

鲁迅先生针对那些概念化、口号化、公式化的诗歌,提出了“诗美”的艺术主张。他认为诗歌创作把广阔的时代风貌、深远的阶级感情和卓越的艺术技巧统一起来是“诗美”的前提。他所说的“诗美”包括了诗歌的立意、构思、意境、感情以及诗歌形式所表现的美。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鲁迅先生所提出的“诗美”:

第一,鲁迅先生认为诗贵真情,但这个真情必须借助于形象思维转化为鲜明而富有个性特征的诗歌形象,失去了形象这个基本特征,也就难以达到“诗美”的境界,这也正是“诗美”的生命之所在。诗人只有运用形象思维,驰骋丰富的想象力,把自己的崇高理想以及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沉的爱和对敌人刻骨的恨,化为生动具体、富于个性化的诗歌形象,显示瑰丽多彩的意境,才能使诗歌具有感人肺腑的诗美。

第二,诗歌要用形象思维,就不能不抛弃空洞的理论概念,简单地运用政治口号来图解生活。但鲁迅先生也并不是一味地反对在诗歌中运用标语口号,他认为“用进去是好诗,用亦可”,即豪言壮语并不是不可取,问题在于豪言壮语也应当是诗歌的有真情实感的形象而生动的语言。诗歌有激昂、深邃的情感和意境,和谐完美的音律、节奏和结构形式,它的目的是以情感人,而口号则是以理服人。只有把情感和思想相互融合,情化于理,理蕴于情,才能使诗歌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第三,鲁迅反对“诗必用口号”,并不意味着他反对革命诗歌中要表现革命的激情。相反,鲁迅十分重视激情和想象的作用,并把它们视为诗歌的生命,认为革命的激情正是“诗美”的灵魂,不能点燃读者心中战斗的热情,以及他们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的空洞的诗歌,是生命的苍白与枯竭,必然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第四,诗歌作为一种语言艺术,有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的自身规律。因此,诗歌创作还必须遵循它的自身规律,体现它的自身特点。如果诗歌仅仅有积极的内容,而没有完美的艺术形式,其积极的内容也难以表达出来,甚至会受到损害。因此鲁迅先生认为政治思想观点错误的诗歌和虽有正确观点而没有艺术力量的标语口号式诗歌都会破坏诗歌的完美和谐,造成“杀掉诗美”的后果。

第五,鲁迅先生认为,诗歌应当是客观表现与主观抒情的统一,没有强烈的情感抒发,诗歌就没有生命。他的这个提法强调了诗人要有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革命诗人要有对祖国命运的关切,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真挚而热烈的感情。诗歌要正确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一定时代的先进理想和人民大众的愿望、要求和情绪。这样的诗歌才能真实地反映时代情绪,表达人民大众的心声,具有强烈的思想感染力。

第六,鲁迅先生一向把文艺看作“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五卅”惨案发生后,大多诗歌都是热情的呼喊,缺乏艺术魅力,不能深深地感染读者。鲁迅当即提出意见,指出“极锋利肃杀的诗,其实是没有意思的。情随事迁,即味如嚼蜡。”“锋芒大露,能将‘诗美杀掉。”诗歌要有“诗美”,仅凭锋芒和狂热是不成的。如果诗歌不能激发读者的感情,没有东西使人思索,使人感到意味深长,那就失去了诗歌的功能和长远流传的可能性。诗人写诗的目的就是要拨动读者共鸣的心弦,造成精神上的影响。诗歌如果离开了思想,没有鲜明的倾向性,任凭诗人有多大的才能,怎样藻饰雕琢,也不能挽救他的作品的失败。

鲁迅先生的诗论涉及到诗歌创作与现实生活、诗歌的社会作用、诗歌的欣赏与批评以及诗歌的思想倾向与艺术形式等多方面的问题。尽管这些论述都是散见于他的论文、杂感、序跋和书信中,但是都非常的宝贵。他的这些有关诗歌的见解和理论充分展示了他的美学思想,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影响并指导过中国现代诗歌活动。今后仍将是我们普及和繁荣诗歌创作的重要文学遗产,对于中国当代诗歌的创作和理论研究,也仍然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注释:

[1]中共安徽阜阳市委宣传部鲁迅作品学习小组,安徽师范大学阜阳分校中文系,学习与研究鲁迅参考资料之一《鲁迅诗歌研究》(下),1977年版,第206页。

[2]同上,第207页。

[3]王林,郭临渝,《读鲁迅的诗与诗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2页。

参考文献:

[1]周振甫.鲁迅诗歌注[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2]孙郁.走进鲁迅世界(诗歌卷)[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年;

[3]张恩和.鲁迅旧体诗集解[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

[4]王林,郭临渝.读鲁迅的诗与诗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

[5]中共安徽阜阳市委宣传部鲁迅作品学习小组,安徽师范大学阜阳分校中文系,学习与研究鲁迅参考资料之一《鲁迅诗歌研究》(上、下)[M].阜阳:阜阳地区印刷厂,1977年;

[6]李宗英,张梦阳.中国文学史资料全编(现代卷)—六十年来鲁迅研究论文选(上、下)[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

猜你喜欢
鲁迅
鲁迅防窃
鲁迅,好可爱一爹
孔乙己
鲁迅虚拟(外一首)
鲁迅《自嘲》句
鲁迅的真诚
阿迅一族
鲁迅与西方现代主义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解读鲁迅《呐喊》内部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