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追求的不断召唤

2016-05-09 12:36卢纯跃
青年文学家 2015年6期
关键词:加林路遥交叉

卢纯跃

20世纪80年代,中国刚刚迈开改革开放的步伐,是中国思想解放和经济发展的转折时期,路遥的小说《人生》就是表现了这一特殊时期里,城市和乡村之间在思想文化上的冲突与矛盾,路遥在错综复杂的城乡交叉带中着意塑造了主人公高加林,呈现了主人公高加林在其间的艰难抉择。一方面他有着农民朴素质朴的品德,一方面他又有着渴望到城市更加广阔舞台的雄心。虽然这条人生路上充满艰辛与坎坷,但他始终听命于内心理想追求的召唤而不断努力奋斗,由此,他在城市与农村道路之间反复徘徊,演绎着他的悲喜人生。

不同社会时期有不同的思想潮流和焦点问题,作家凭借敏锐的神经站在时代前沿对社会焦点问题进行思考和反映。路遥的《人生》着力探索农村知识青年的人生道路问题,小说开篇就弥漫了高加林一家人的痛苦,犹如“一场大雷雨”的降临。老实巴交的高玉德夫妇对儿子的失业充满了担忧,更可怖的是高加林自己对自我价值实现充满了迷惘和追问。高加林高中毕业后,没能考上大学,第一次遭遇了理想的放逐。但能够当一个民办教师还是让失落的高加林又看到了一丝希望的曙光。可是“生活呀,真是开了一个玩笑”,其民办教师的位置被村支书高明楼的儿子三星给替代了,他对自己未来怀揣的憧憬之心全被打碎,硬生生地遭受到希望的破灭,让他感到了无比的忧伤与痛苦。

高加林有着万般无奈与不甘,他决定以一种近乎自虐式的行为,以此表达他回归农村的决然之心。他第一天去农田里,就把上身脱了个精光,不和其他任何人说话,只是拼命地挖地畔,使劲蛮力,使得他没一顿饭的工夫,手上便打满了泡,他也不管这些,仍旧没命似地挖。很快手上的泡被拧破了,出了血,但他还是疯狂地干活。这样拼命地干活,他只是想用肉体上的痛楚来麻痹精神上的苦闷。事情的转机又出现了,高加林叔父从部队转业回到地区当了劳动局长,叔父的调升使他得到了去城里工作的机会,曾经对城市生活的渴望与憧憬,如今变成了现实。不可否认,高加林在县城里,工作是勤奋认真的,工作能力是有目共睹,值得肯定的,是个有冲劲、敢作敢为的优秀青年,这些优良品质作家是由衷地赞赏的。

高加林在县城里当通讯员是以他的潇洒的外表和出色的能力获得了县城的认同的,但因为克南妈妈的“告密”,使得他的工作再一次被取缔,他为以“关系”获得工作机会而付出了代价。正如作家柳青所说的:“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高加林千辛万苦得来的工作最终又被撤职,回到家乡的路上,高加林扑倒在德顺爷爷的脚下,两只手紧紧抓着两把黄土,痛苦呻吟着,一声无可奈何的喊叫,标志着恃权进城的彻底失败。

高加林和路遥小说里的主角一样,大都都是农村的有为青年,他们或多或少都受到过这种社会现实的不公平待遇,然而别无他法,唯有通过自己更加艰苦的奋斗方式,在逆境中一步步前行。

虽然城市和乡村的差异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自然存在,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差距就被人为地进一步扩大了,且愈来愈形成一种固定的社会制度而不可动摇。年轻英俊的高加林决不安于平庸,他有着一颗有极强的进取心,奋勇向前,可是现实总是他在试图实现心中梦想的过程中,给予他强烈的打击。路遥坚持把“城乡交叉地带”作为小说创作领域,并且主要表现农村知识青年的奋斗、爱情和心理冲突,这与他自己的人生经历有关系。他曾说过:“我是一个传统的农民的儿子,一直是在农村长大的,又从那里出来,先到小城市,然后又到大城市参加了工作。”农村可以说是路遥与生俱来就基本熟悉的,而城市对他来说是需要努力去认识的。相比而言,路遥曾长时间生活在农村和城市的“交叉地带”,现在也经常“往返”于其间,在这个天地里,他最熟悉不过。

城市和乡村的距离,不只是自然形成,更受人为规限,徘徊于城乡之间的农村有为青年,一方面离不了农村对其产生的根深蒂固的影响;另一方面又是他奋力想要逃开农村对他的囿限。想在人生之路上奋斗总是异常艰辛,被理想与现实所撕扯的青春也异常沉重而布满伤痕。由于出身上的差异,高加林与他那些同等资质甚至不如自己的同学,走的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生道路,分别进入各自的社会阶层。

这些农村有为青年生活在这乡村与城市交叉地带,富于高昂的精神抱负,但总显身影沉重,农村出身让他们从小饱受苦难,他们几乎发自心底的希望能够吃公家饭,过一种轻松而有尊严的生活。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些生活给予的磨砺,诸如高加林这样的农村优秀青年最终变成了精神上的强者,坚忍不拔,为追寻人生的意义而不断地甘愿负重前行。

路遥站在时代与历史的制高点上,以其敏锐的艺术触角,关注现实、预见未来,描绘了农村知青在城乡路口的抉择及其人生百态,从而把握时代、把握历史的契机,使作品有了磅礴的气势与深沉凝重的品格。高加林从农村到城市,然后从城市回到农村,最归又从城市回到农村的这样一个近似轮回的圆形结构。这个近似的圆呈现出双重意义,它不但暗合了高加林经历向城市进军反反复复后对农村的回归,而且也暗合了路遥在城乡交叉带审美意义探询中的对传统的回归。

黄土地是高加林的根基,当他失去这个根基时,正如德顺爷爷说的那样:高加林现在还只是个豆芽菜,根上的那一点土也没有了,轻飘飘的,不知是要上天还是入地。可是,“尽管他渴望离开这里,到更广阔的天地去生活,但他觉得对这生他养他的故乡田地,内心仍是深深热爱的!”他有乡村传统的美好品格,但另一个方面他又为了个人前途,在一番不太算激烈地自我思想斗争后,还是迫切完成他城市化的最后一步:成为一个真正的城里人。可是命运捉人,在步入城市的最后关头,一封检举信破碎了高加林所有的城市梦,顷刻间所有梦想都毁灭了。

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交叉地带”常常是被人们忽视的灰色地带。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过着牛马般的日子,做着城市人们所不屑的工作,以致他们在这灰色地带的生活,比在农村里面的都不如。高加林骨子里有一种坚韧的品格,当他民办教师的职位被人不公平取代,断掉了实现他远大抱负的希冀之后,他只是用可怕的劳动来宣泄心中愤懑,以此平衡失望的落差。这或许是诸多不幸与不公里的一点亮光,高加林这样的有为农村青年成为了城市发展祭坛上的牺牲品,但“他一路上热血沸腾,他性格中有一种冒险精神——也可以说是英雄主义品格。”尽管遭遇这样不公正的待遇,他还是未能停止追逐理想的步伐;当他得到县里通讯员的职位后,卖力工作,表现出色,他比一些城里人更能胜任这份工作,他受到了这种城乡这种社会机制的不公正待遇,就通过他更艰苦的自我奋斗在逆境中前行。

路遥在他的小说中,用高加林这样的主人公,为一直徘徊在城乡“灰色地带”的人物灵魂提供了一个精神向标,给予这群人以隐忍而又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撑和勤勉、善良等中国传统美德的道德灌输。高加林这样的农村有为青年“一直在路上”,永不停止理想追求的召唤,也许这条“人生”之路艰辛万分,却不能阻挡他们奋进的步伐。

参考文献:

[1]路遥.人生[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2.

[2]宗元.魂断人生——路遥论 [M].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3]邱丽平.错与罚——论路遥的小说《人生》[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7(1).

[4]姜岚.路遥小说人生图景解析[J].小说评论,2010(2).

[5]王珏.城乡交叉带的双重回归——从“符号矩阵”分析路遥小说《人生》[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7(2).

猜你喜欢
加林路遥交叉
《谁赋丹赭染鹊华》
入门级有意外的惊喜 Rotel(路遥) A14MKII多功能合并功放
高集成、可扩展的多面手 Rotel(路遥)RA-1592MKII
被新型冠状病毒隔离的人们
他是那样“笨拙”和朴素——30多年后,我们为什么还需要读路遥?
“六法”巧解分式方程
写给远去的路遥
乾坤清辨园中音——读何加林山水
永远在路上的高加林们——读路遥的《人生》
连一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