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弘
内容提要:《血战蒙城的著名抗日英烈周元将军》(《桂林日报》2015年8月23日第3版)一文发表后,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大家认为受到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深深为抗日英烈周元将军及英雄将士的壮举和抗战精神所感动。作为文章作者,采写过程有哪些感悟及思考呢?现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
关键词:抗战典型 有效传播 采写经历
周颖女士记述的“花絮”和小读者的感言
周元将军的孙女周颖女士,在文章见报后,向我提供了大量感人的读者反馈一
今天中午,窗外正下着雨,我正在午睡。忽然接到一个电话,声音很激动:
“周老师,我现在和我的同学正站在您爷爷的纪念塔前,悼念这位为国家为民族献出生命的英雄!”
“看了报纸,我们决定冒雨为烈士扫墓……我们仰视着纪念塔,耳边响起‘人在城在‘誓与蒙城共存亡的英雄吼声;想起英雄和日寇肉搏的情景,太感动了,没有抗日英雄,哪有我们今天……”
又一天中午,我正在吃中饭,桂林和顺旅行社的一位老总打电话给我说:“看了《血战蒙城……》的报道,我好感动,好激动!这篇文章,我是一个字、一个字仔细认真地看完的,足足看了半个钟头。看完后,我又端详了将军的照片好久。虽然我手头的工作很多,但我还是忍不住给您打电话,诉说一下我的感受……”
桂林平山小学一位同学在听了周颖的讲座后,写下了《勿忘国耻圆梦中华——主题队会有感》:“周颖奶奶跟我们讲了自己爷爷为了抗日,含小家顾大家的爱国壮举,深深地感染了我们……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智,则国智。未来的中国,必定美好。”
桂林市中山中学苏适同学在读了报道后写道:“像是身临了战斗前他回家时孩子们跑上前来拥抱的场景,我如此为之动容……因缘际会,报纸上的文章使我走到了周元将军墓前,我放下一束花,心中暗念:愿天下抗日英魂都能受到来自世人的祭奠。”
这些来自社会基层的反响,是对我极大的鼓舞,让我深深体会到:只要用心做,就会有好的结果。
报道思路
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民政部于2014年8月29日公布了“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经过仔细研读和考证,我发现其中与桂林有关的有7位。即:桂林籍的将军有秦霖和周子昆两位,在桂林牺牲的将军有陈济桓、吕旃蒙、阚维雍三位,还有与桂林有着深厚渊源关系的桂林人的女婿周元,以及牺牲后魂归桂林的钟毅。
经过思考和讨论,我们确定了此次报道的思路是:以宣传七位著名抗日英烈为序幕,激发受众的激情,扩宽采访的深度和广度,为后续的工作探索经验,寻找路径,扩大效果。
在2015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之前,从2015年5月10日至8月23日止,《桂林日报》完成了七位与桂林有关的著名抗日英烈的全部报道。基本是整版,主要利用周末推出。我们找准突破口,抓住抗战将领这个关键人物,揭示重大战役的脉络。突出了故事,引导读者从兴趣升华到传承。
通过采访将军后代,记者获得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和大量从未公开过的情节。特别是周元将军的孙女周颖,在采访时,我几度落泪。当即决定,尽最大可能忠实于周颖的原话,以期还原现场氛围,获得感人的效果。为此,我们一个字一个字地抠,整理周颖的录音。因为她语速较快,年纪较大,录音机放出来的效果不太清楚,实习生唐云娜就在家里用音箱扩音。唐的父亲也陪着一起听,结果听到半夜,叙述到最感人的细节时,唐的父亲放声大哭……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感人的场面,这么大的社会反响?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细节,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周元将军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作为一名父亲,同时又是一名军人,在民族危难时,他表现的气节,做出的抉择,足以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榜样。
以独特视角写出特色
在这篇文章中,最打动人的是记者描述的周元对孩子和下属的爱。文中两次下跪的镜头,成为比电影还要感人的经典瞬间。第一次是在出征前,周元给他的岳母下跪:
早在1936年,周元的夫人刘桂云就因病逝世,出征前一天,周元特地带两个儿子去七星公园玩了一天。他一手拉着一个孩子,一边走,一边讲。站在中正桥(今解放桥)上,周元指着周围景色对两个娃仔讲:“啊,看看,这是象鼻山,那个是伏波山,那里是穿山。”然后指着穿山上的洞说:“那是伏波山上的伏波将军用箭射穿的。”他引用了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的话:“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他又指着漓江对孩子们说,我们这漓江,水好清,好美,唐代诗人韩愈诗云“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就是赞扬我们桂林的山水。接着又语重心长地讲:“我们国家呀,到处都有美丽的风景、富饶的物产。日本鬼在我们的东北,烧我们的房子,抢我们的东西,杀害我们的同胞,如果不把日本鬼子消灭干净,那我们就成亡国奴了!”
周元讲到这里,把两个孩子搂在怀里说:“爹要去很远的地方带兵打仗,打日本鬼,你们在屋里头等爹爹,听外婆的话,爹爹打完仗以后,回来带你们出去全国耍,一定带你们游遍全国,带你们去吃好吃的,玩好玩的!”两个孩子高兴地跳起来:“爹你一定要带我们去啊!”
周元抱紧两个娃仔,和他们头挨着头说:“一定!一定!”两个孩子抬头发现父亲眼圈红了,讲话都哽咽了,只听他一遍一遍地说:“等爹爹回来,一定!一定!带你们去游遍全国!”
当晚,周元破例陪两个孩子睡在一张床上,又是给他们讲故事,又是和他们做游戏。那一整天,两个孩子都好兴奋。平时周元很喜欢教儿子练字、识字,先是自己工工整整将古诗抄在本子上,然后讲解意思,教孩子读写。特别爱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和岳飞的《满江红》。他专门解释“家祭无忘告乃翁”,那天晚上反复叮嘱孩子:“我抄写的几本诗词、名句,你们好好保存,每天抄抄读读背背,即使有的不懂,大了也会弄懂的!柜子那些书,要多读多看,以后总会明白的。想爹了,就看看爹的照片,读读爹给你们抄的名句诗词,看看爹喜欢读的书,练练琴(当时家里已经有风琴、扬琴和二胡、箫等乐器)。爹教你们的《满江红》要多练多唱啊!”
第二天,所有的亲戚都来了。周元含泪抱起两个孩子讲:“爹爹要去打日本鬼,你们好生跟着外婆,好好读书,好好听外婆的话,等爹回来,万一呢……”周元停顿一下,就哽咽了:“万一爹回不来了,你们就跟着外婆,长大以后报效国家。”
讲到这里,周元忍不住落泪,在场的人都哭了。岳母叹了一口气讲:“你看,别家爹出征走了,家里头都有娘守着,管着,你这个爹走了,把爷那么小没有娘,我又这么老了,万一有个什么三长两短,那两个把爷好可怜的啊!”讲到这,岳母劝道:“你能不能……”话没讲完,周元就打断,非常严肃地讲道:“妈,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日本鬼跑到我们中国来烧我们房子,抢我们的东西,杀我们那么多同胞,如果不灭了他们,那我们就成了亡国奴,如果你不去,我不去,大家都不去,这个顾着家小,那个念着家小,哪个来保卫我们中国?妈,我这两个把爷就拜托你了!”说到这就跪下给岳母磕头!
岳母也是深明大义的人,她明白周元这次非去不可,只能默默搂着两个孩子在哭。周元走到门口,又抱起两个孩子:“等到爹回来,等到爹回来,带你们到处去耍,带你们到处去耍!”
长子周林站在门边,从里向外探出半个身子,看着父亲的背影,一点一点走远。
第二次是周元的下属奉命撤离,希望周元一起离开,下属给他下跪:
5月9日凌晨,周元通知参谋梁家驹:所有文件立即烧毁。他命令梁参谋及几位部属带领北关守军向东突围。
部属一齐跪着祈求周元道:“副师长,还是让我们掩护你突围出去吧!”周元拒绝了:“如若能突出去,务须当面报告廖总司令,说我遵照他的电令决心与蒙城共存亡。我死也要死在城内,只希望将来忠烈祠立有我的牌位,如愿足矣!”此时已经拂晓。传达兵来报:敌人轰开城门,以战车开道,大批日军已由南门进城。周元将军立即拔出手枪往外走,并对部属说:“你们不要跟我走,赶快从后门出去,率领北关部队突围!”部属面面相觑,为之感动流涕。
梁参谋等吩咐部下立即破坏收发报机,焚烧所有文件,随即出后门绕到小北门出北关,沿着干涸的城壕往东走到第一营营部,向营长李国文传达突围命令,遂带领北关守军向东突围。将到城东李竹园,猝然遭遇占领该村之敌堵击。突围将士奋力拼杀,迅速消灭堵击之敌,然后转向东南备用机场方向突击。途中几遇堵截之敌,营长李国文及大部分士兵在与敌搏斗中阵亡。参谋梁家驹途中转往宿县方向奔集团军总部,向廖总司令面报周副师长嘱托之语。最后只21人杀出重围。
周元将军走出指挥所后,在鼓楼集中勤杂伙夫等兵士与敌人展开巷战,从这条街杀到那条街。由于北大街被敌人战车射击封锁,遂转入小巷向东门前进,沿途加入随行士兵五六十人。北关部队向东突围时,周元将军亦正率领随行士兵奋力攻击东城之敌。敌人占领城墙居高临下,步枪机枪一阵阵猛烈扫射,周元及随行士兵全部壮烈殉国。
作家臧克家曾写下:“野战、巷战,多少个昼夜,肉搏、冲锋,嘶哑了声音!用肝胆涂成精忠二字,生命与城池同归于尽!”和“千古传佳话,人人说庄周,壮士同哲人,各一个千秋”的诗句。诗中的“庄”为庄子,“周”指的是周元将军。
作为记者,我因为了解,所以敬佩;因为感动,所以用心。(作者是《桂林日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