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经济转型,才是助推中国经济真正腾飞的核动力
三千多家制笔企业、二十余万从业人口、年产圆珠笔四百多亿支……中国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制笔大国。但一连串值得骄傲的数字背后,却是核心技术和材料高度依赖进口、劣质假冒产品泛滥的尴尬局面。日前,李克强总理在山西太原主持的一个座谈会上,就透露出一个秘密:“去年,我们在钢铁产量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仍然进口了一些特殊品类的高质量钢材。我们还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包括圆珠笔头上的圆珠,目前仍需进口。”
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为何我们却无法实现一个小小零件的完全自主研发和生产?“圆珠笔之问”更是“中国制造业之问”。
据介绍,1948年,中国第一支国产圆珠笔在上海丰华圆珠笔厂诞生。目前全国3000余家制笔企业中,规模较大的企业有250余家。制笔行业专家和企业负责人普遍认为,我们国家能自己造出宇宙飞船、原子弹,为什么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的“球珠”,钢材却要长期依赖进口?不是因为这个技术有多难,而是没有足够的动力去研究。
“我们公司曾经研发出一款新笔,当时刚出来的时候净利润6毛8分一支,非常受市场欢迎。但一夜之间,40多家企业都开始生产一模一样的笔,利润一下子降到了每支4毛,这款新笔不久就被跟死了”。浙江光华文化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丁樟荣尴尬的背后,是山寨企业的得意洋洋。知识产权等法律体系的不完善,让创新带有了本不应有的“公地悲剧”,失去了对创新应有的激励,既抬高了创新的成本,又影响了企业的创新激情。
“相对于钢铁产业,制笔是个体量很小的行业。比如,一家钢铁厂一天的产量,可能够制笔行业消化一年。”中国制笔协会名誉副理事长陈三元说。对钢厂而言,这点利润微不足道的,它没有动力去搞研发生产,而制笔企业也没有足够力量,因而依赖进口。
有关专家表示,实际上,万宝龙、派克等国际知名制笔企业在中国都有代工厂,这证明就工艺水平来说,目前国内一些知名企业的产品不比国外的差。但由于核心技术缺失,我们从生产加工到国际标准制定都缺乏主动权。而在“中国制笔之乡”浙江省桐庐县分水镇,全镇现在共有制笔及配套企业739家,圆珠笔年产能已达180多亿支,但大部分企业仍然从事产业链最低端的加工组装。
当然,也有人说,“这么小量的一个产品,又不是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有啥意义非得自己做?”有关专家表示,一个小小圆珠笔的问题,也是我国制造业很多领域都面临的问题。总理拿笔芯做例子,目的是督促中国产业升级,但不能将大量目光仅盯在笔芯等个别产业上;要转向高附加值的原材料出口,不要总是搞些初级原材料出口。在关键的基础产业和应用产业,一定要有自主知识产权才行。
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经济转型,才是助推中国经济真正腾飞的核动力。看似一个小小的笔芯,却无疑是对当前的“双创”号角发出的一道警世恒言。
媒体评点:总理的“小小‘圆珠拷问中国制造”。当前要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跨越和转型,显然不能单凭举国体制的专注投入就能水到渠成,更需要为市场主体的创新营造一个既具透明型担保、又具防护型保障的公共服务体系,为市场提供试错容错的机制,让创新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克敌制胜的法器。(刘晓忠《新京报》)
话题拓展: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保护知识产权;创造与创新;呼唤“工匠精神”;警醒与反思……
(资料来源:《新京报》、中国青年网 新华网等)
编辑/华放 关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