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霞
[摘 要]小学科学课程开设的目的是让学生对身边的自然现象有客观认识,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思想。我将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知识距离的拉近和动手能力的提高等角度,对如何在科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科学 教学法 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2-084
自然科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为我们解释很多奇特的自然现象。小学教育中设置了自然科学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对身边的自然现象有客观认识,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思想。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教学教法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科学知识是解除封建迷信思想的有利武器,是社会发展的直接体现。在学生中普及科学知识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从小养成对问题的科学分析的习惯。学生活泼好动,但自然知识大多较抽象、枯燥,所以科学课堂上经常出现学生思想开小差的现象,增加了教师讲课的难度。对此,教师应创设有趣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即将学习的知识产生兴趣,积极投入到课堂的讲解中,提高学习效率。
如在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磁铁的两极》的学习中,教师需要讲解磁铁的两极原理——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现象。知识点虽然不难,但对于8岁的学生来说,这个知识点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弄不清楚正极和负极的作用,且这些知识与他们的生活联系不大,学生易产生厌倦心理。因此我在讲课前,先创设一个“找朋友”的小游戏。我叫4名学生上台,让他们分别拿着磁铁的正负极,然后我说:“同学们,我们来玩个游戏叫‘找朋友,看看哪个同学对你有吸引力呢?”学生开始愉快的游戏,在愉悦的环境氛围下,都能找到彼此的“朋友”。我趁热打铁,说:“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有的同学会排斥你们手中的磁铁吗?想必大家都想知道原因,那么接下来让老师来为大家解答这个问题吧!”有趣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有趣的情境教学法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好奇心和学习动力;让学生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下,养成认真听课的习惯,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二、联系生活,拉近生活与知识的距离
科学知识来自生活,用于生活。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是为了培养自身的科学素养。在日常的课堂讲解中,我注重生活现象与课本的联系,将生活中很多现象融入课堂中,使学生明白身边现象的科学原理。一方面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真正的学习科学,使用科学,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思想,顺应当前社会的发展。
如在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认识食物包装上的信息》的学习中,怎样培养学生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呢?本节课的内容到底有什么意义呢?如果只靠我的讲解,很难让学生去理解与体会。因此,在讲课前,我让学生事先准备有包装袋的食品。讲课时,我先拿出一个已经发霉的干面包,让学生观察“同学们,这个面包可以食用吗?它为什么会发霉呢?我们平时在选择食物的时候要怎样确定它的安全性呢?”通过我的三个有效提问,使学生认识到食物的保质期的重要性。我接着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同学们,为了我们的身体健康,大家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学习一下食品包装上的秘密呢?”我的提议得到学生地响应,学生认真地听我讲解了怎样读取食物包装上的信息。
科学知识的学习是为了在生活中进行应用,在日常的讲课中要经常融入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内容,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
三、加强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自然科学中有很多实验内容是通过直观的实验过程和结果,让学生理解其中的科学原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带领学生动手实验,并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在动手的同时养成分析问题的习惯,这样不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为其在将来其他学科的实验中打下基础。
如在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简单电路》的学习中,通过简单的电路设计,使学生真正了解电流知识,增加学生对电为人类带来便利的认识。我安排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简单的电路实验。实验中,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电线、单刀开关、小灯座等器材,自己动手组装一个简单的电路,并成功点亮小灯泡,证明了电流的存在。我又鼓励学生进行简单的并联电路设计,加强学生对电流知识的理解。通过这一实验,使学生加深了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充分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效率。
实践是提高认知的最有效的途径。在讲课中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自然科学课程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教学安排。作为新时代的科学课教师,也要积极学习新知识,提高自身教学素养,为祖国培养出优秀的科学家而努力。
(责编 韦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