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组教学与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2016-05-07 12:04:35张瑞涛王建军
关键词:文科研究生学术

张瑞涛, 王建军

(中国石油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 266580)



课程组教学与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张瑞涛, 王建军

(中国石油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 266580)

文科研究生发挥创新能力而实现的学术创新,既是新学术研究领域、新交叉学科领域的开拓创新,又是新观点、新结论的歧路开新,还是新材料、新方法的撷取用新。课程组教学是培养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其对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观念层面,利于研究生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知识层面,通过“知识共享”利于文科研究生的学术创新;在实践层面,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发挥提供实践平台。

文科研究生;学术创新;创新能力

教育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指出,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和发挥课程教学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建立完善培养单位课程体系改进、优化机制,规范课程设置审查,加强教学质量评价。增强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内容的前沿性,通过高质量课程学习强化研究生的科学方法训练和学术素养培养。”这为研究生培养单位加强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创新课程教学形式、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明确了目标。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改进课程教学组织形式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一、文科研究生“创新”及“创新能力”的内涵与特质

按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之《辞典释义》的解释,“研究生”是高等学校本科毕业和获得学士学位,或具有同等学力,经考核获准进入高等学校或科学研究机构接受本科后教育并从事科学研究,攻读更高级别学位或证书的学生。[1]所谓“研究”,即是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亦即发现、辨识、解释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在此过程中获取新知识。[2]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的目的就是获取新知识、提出新结论。当然,文理科研究生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效果自有其本质的差异。按照最新教育领域“学科”的界定,所谓“文科”是理、工、农、医之外的非自然科学的统称,主要包含了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文科研究生”就是在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从事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以获取更高级别学位或证书的研究生。科学研究是衡量“研究生”内涵的主要标尺,尤其对于博士研究生而言,这构成其博士生涯的主要方面。文理科研究生的科学研究皆是围绕特定问题或人物而展开的特定的学术研究过程。

从认知范畴言,文科研究生多开展非限定性的知识认知,而理工科研究生则主要从事限定性知识的学习和研究。非限定性知识的特点在于知识的界限不清晰,问题涉及面较广,问题的定义不严格,理论结构相对不具体,文科研究生基于非限定性知识的科学研究重在定性和独特性分析,体现出重复考查性;同时,大量非限定性知识的存在,使得文科研究生探寻问题解决的方法尤为必要和重要,而且探讨相同问题的研究方法必然多种多样。[3]因此,文科研究生的学术创新空间必然多元开放,学术创新过程自然内外兼合。

创新既是学术研究的目标,又是学术研究的动力。从一般意义而言,学术研究最可贵的品质在于“新”,无论是相同研究命题的诠释和解答,抑或全新问题领域的探索,真正的学术研究必然体现出与前人研究过程和结论的相异性。“相异”即是“新”,这是真正学术研究的唯一和终极宗旨。且不论研究生创新的程度如何,若无创新意识和创新理念的动力,无论研究生平日如何用功,终将一事无成,只是基础知识的机械堆积和罗列而已。故,“创新”就是通过探究事物运动客观规律而获取知识,“由知识中提取新的经济、社会效益的过程”[4]。至于“创新”的本质,大致可概括为两个方面:其一,创新即创造,即从无到有的创新性学术活动;其二,创新即更新,是对他人研究问题的重新反思和改造。

有学者指出,考察学术研究的创新性,要考虑四方面因素,即在开拓研究领域、使用研究方法、运用论证资料和阐述观点或理论等方面是否有创新性。[5]而且,学术创新的类型丰富多元,有原始创新、假设创新、超越创新、方法创新、移植创新、交叉创新、商榷创新、纠偏创新、整合创新等等。当然,无论是怎样的学术创新,都旨在实现“从无到有”的创造,只是,创新是分层次的。笔者曾撰文指出,文科学术创新有三进阶,即“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转”。[6]概而论之,文科研究生的学术创新包含三方面意涵:其一,新学术研究领域、新交叉学科领域的开拓创新。在特定的专业学术领域之下,在相近的学术领域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程度上和层面上的“学术空白”以及某种可能的交叉性的“学术空间”,文科研究生一旦把握了这样的时机,定能占领学术前沿。其二,新观点、新结论的歧路开新。在特定学术研究领域已有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生要实现特定问题研究、特定领域研究的深邃、高远和系统,定当有新结论、新观点的提出。实际上,站在前人学术肩膀上正是实现学术创新的一条捷径,诚如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祝世宁所言:“前人,特别是作者所处的研究组在该领域或相关领域已经有了一定学术积累,已经孕育出了出现创新性成果的条件。”[7]因此,文科研究生基于不同的学术心态和知识阅历以及心得体悟,面对相同的研究对象、共同的研究话题,所阐发问题的深浅程度、研究结论的系统程度必然存在特定的差异,创新由此而生。其三,新材料、新方法的撷取用新。方法是学术研究的基本工具,特定方法的运用与探索对于特定学术领域的挖掘和研究结论的获取至关重要,诚如当代中国哲学史名家张立文先生所言:“反思、升华各学科的研究方法,推进理论思维方法的创新,是哲学的应有之责。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切理论思维的探索,归根结底都涉及方法的探索,一定学科研究方法的完善程度在一定意义上体现着该学科的成熟程度,一种理论思维的创新亦往往以方法的创新作为它的先导。”[8]文科研究生若能熟悉和掌握理工科研究问题的方法并灵活运用于人文学术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会起到意想不到的创新效果。交叉性研究方法的运用构成文科学术创新的主要内容。同样,特定文本材料的使用和参照,成为学术研究的创新视角。那么,新材料的挖掘与利用自然成为学术创新的必要条件之一,尤其对于创新性结论的开拓必功德无量。因此,真正的学术研究不是无病呻吟的胡言乱语,也不是原地踏步的重复劳动,而是有据可依、有感而发、有论自得的创新过程。

不过,文科研究生学术创新的实现是研究生发挥创新能力的结果。心理学已然指出,人的创新能力是认知、人格和社会的多层面综合体,是知、情、意的统一体。所谓“创新能力”,是指建构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转化提升问题的能力。[9]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就是文科研究生基于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创新意识为内在动力、以创造性思维为认知基础、以创新精神为人格特征、以创造技能为行为实践的综合能力。创新主体发挥创新能力的过程就是学术创造的过程。只是,创新是一个自内而外、自微观而宏观的过程:处于微观层面的是个人神经机制和智力水平,是最主要的先天遗传因素;随着个体的生长和知识积累,后天因素和环境因素越来越发挥重要作用。[10]在影响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诸多外在要素中,课程教学便是关键因素之一。

二、课程组教学对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积极作用

要培养文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课程教学必然是首当其冲。教学工作涉及课程、专业、学科等多重概念,但课程是其中最基本的概念,是高校人才工作的“心脏”,无论是重在知识发现和创新的学科设置,还是重在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无不通过具体的课程来实现其目标;同时,科学研究不断丰富课程的内容,教学在艺术化地展示并传承课程知识,课程是科研与教学相融合的根本途径。[11]72-73既然课程在教学工作中地位凸显,加强和改进课程教学必然对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至关重要。这其中较为重要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即是课程组教学。

文科研究生教学实行课程组教学是响应教育部“质量工程”的必然举措。教育部“质量工程”提出:“要通过国家级教学团队的建设,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探索教学团队在组织架构、运行机制、监督约束机制等方面的运行模式。”显然,这与国家精品课程所提出的“五个一”,即一流师资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的建设目标密切对应。因此,加强团队建设,并组建优秀教学团队,是高校课程建设的重要举措。而教学团队建设的有效组织形式就是课程组,基于课程组的教学团队建设模式已然成为各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共识。[11]73本文所论及的文科研究生教学中的课程组,是指围绕某一门课程或课程群,在特定教学时间段内,以专业相同或相近、研究兴趣趋同为基本原则,以优秀教师为授课主体,并重视老、中、青年龄结构搭配和职称学历搭配而建立起来的具有长期性和研究性的教学组织形式。

课程组教学能将优势科学研究资源和教师资源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整合和优化配置,能提升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和研究意识,比传统的“单一”教师授课模式更有利于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其一,在观念层面,课程组教学有利于文科研究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批判性思维的培育。课程组教学既是授课教师集体智慧的展示,也是个体教师综合能力的展示,更是多元教师知识水平、授课能力、科研能力等多元能力的比较展示。同一门课程教学过程中,多元教师面对共同的授课对象,要在自己熟知的研究领域有所创新地进行知识传授,自然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科研水平,虽然讲授的单元内容有所减少,但传递给研究生的知识信息量反而在增加,这无疑是对课程组授课教师的压力。对于听课的研究生而言,面对讲述同一门课程的不同授课教师,虽然授课单元、专题内容有所差异,但因为文科知识的发散性、融贯性和多义性,他们可以综合比较多元授课教师的知识素养与教学能力。可以说,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多元授课教师授课内容的丰富性、知识的准确性、方法的合理性、理念的进步性等方面的“比较”,成为培养研究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的“第一在场”。所谓“批判性思维”,是指习惯性质疑,是善于反思、联想和评价的思维习惯,是分析、推理、解释、归纳、演绎和自我调控的批判技能,是研究生科学创新的前提。[12]在课程组教学过程中,研究生比较授课教师的综合素质,即是发现问题、质疑学术、培育批判性思维的过程,从而围绕某受到质疑的学术观点展开再研究和再讨论,既推动授课教师的学术创新,也激发研究生自身创新的意识和兴趣。

其二,在知识层面,课程组教学通过“知识共享”利于文科研究生的学术创新。文科研究生学术创新除却先天的遗传创新素质之外,后天的知识积累并熟练运用同样能够实现学术创新。研究生关于某一门课程的知识,不仅仅来自于平时的读书与思考,而且更来自于授课教师的课堂讲授。由优势教师资源搭建的课程组及其教学活动的展开,比单一教师更能给研究生提供丰富的课程知识。同一门课程的多元授课教师作为知识的发送者,可以多层面、多角度、多视域为研究生提供知识信息、思想、建议和技能,而教学过程中研究生对相关问题的疑惑与教师的解惑,又促成师生之间的信息互换、知识互换,使得学术知识在学习、存储、流动与交互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联合创造,这即是知识共享。[13]同一课程组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多元化的互动交流,不同教师的知识、观念、思想等经年积累起来的心得体悟与知识储备,必然发生由教师到学生的知识转移,一元授课教师的一维知识传授和观念影响转变为多元教师的多维知识传授和观念影响,从而开拓了研究生的学术视野,使其尽可能地把握某一特定领域的学术新动向、新观点、新材料和新方法,为学术创新夯实知识基础。

其三,在实践层面,课程组教学能够为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发挥提供实践平台。首先,课程组多师授课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研究热情,为学术创新提供思想温床。在研究生学习生涯中,多一位授课教师意味着多一份与高水平教学师资力量接触的机会,无论是课上直接的知识接受,还是课下师生之间的学术交流,都意味着研究生自身创新可能性的提高,不同授课教师的授课风格、知识素养和科研方向,使得学生在多元听课、多元师生交流中不断迸发思想的火花与学术创新的激情。其次,课程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研究生培养“单一导师”指导制向“导师组”制的转变,为学术创新提供了优势的思想资源。基于同一门课程,多元教师或以专题形式、或以讲座形式共同讲授课程内容,无论是对本学科前沿知识的讲解与分析,还是专业内部的学习方法的传授,都使得研究生参与到更多教师的教学活动中,从而在多元交流与互动、多视角问题释惑与答疑中,汲取更为丰富的知识信息和研究方法。最后,课程组教学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实践发挥。文科研究生的学术创新既有思想观点和研究结论的创新,又有研究领域的开拓和研究方法的创新,但最直接和最明显的学术创新要通过特定的科学研究实践环节展开,如参与课题研究、专题读书报告会、课程报告、课堂学术沙龙等。课程组模式下,多元教师有属于自己专业兴趣的研究方向和课题,参与课堂授课的研究生自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参与授课教师的课题组,从而锻炼自己搜集文献、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同一课程下的多元授课教师根据不同授课专题而布置课程作业,研究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开展读书报告会,授课教师共同参与指导,必使学生受益匪浅;课程教学结束后,研究生可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授课教师的研究方向选择撰写某一方面的课程学习报告,师生之间“一对一”课程报告辅导与撰写,实是深刻的科研练笔;课堂之上,多元教师可以在协商基础上开展学术沙龙活动,特定研究生主讲与多元教师点评相结合,可实现师生之间学术思想与观点的交流与激荡,提升批判思维能力和学术应变能力。

课程组教学作为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外部学术环境,既然有利于研究生知识信息的倍增,有利于研究生创新意识和批判思维的培养,且能够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发挥提供实践平台,那么,构建合理、规范的课程组就显得十分必要。

三、合理、规范的课程组的构建

构建人员相对稳定、强调集体智慧、提倡互补互助的基层教学组织形式的课程组,需在教师主体构成、教学内容构成和教学模式构成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切忌主观随意。须知,学习和研究教学组织形式将有助于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14]教学组织形式是否得当和恰当,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构建合理、规范的课程组,应在教师主体构成、教学内容构成和教学模式构成方面有所创新和完善。

其一,课程组的教师主体构成。文科研究生课程组的教学主体应由两位及两位以上教师组成,其中至少要有两位高级职称教师,或两位硕士生导师,或一位高级职称教师另加一位博士学位教师。一般而言,参与到研究生教学中的教师应是在专业领域有一定建树、针对某一门课程教学内容有独到见解,且受到过较好的研究生教育训练和研究生培养经验丰富的具有高级职称的优势教师资源。多师授课模式下,多元教师作为教学主体参与到同一门课程教学活动中,不仅利于研究生知识面的拓展和对新技能、新方法的广泛接触,而且使得研究生从“单一导师”制的局限中广泛接触其他名师。这样的多师授课提高了教师的教学参与度,提升了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师生学术交流的机会和时间增多,教师精粹的研究心得和研究方法逐渐转化为研究生的学术品质。

其二,课程组的教学内容构成。每个文科专业学位点一般皆设置三至五门专业基础课程,授课教师围绕课程理论知识的发展脉络和学术思想源流以及教师个人的研究方向、学术兴趣和学科前沿,来设计、规划本门课程的授课专题。大致而言,研究生课程组教学专题的内容当凸显研究性和前瞻性,其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体现本门课程发展演进逻辑脉络的基础知识。任何创新性观点的凝练和开显,无不建立于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若要求达新思想、新视角、新理论,必然要充分了解和研究旧学、传统、学科基础知识、历史知识。授课教师当按照体现学科特色、深刻精髓、广博前瞻的原则重组和优化教学内容,以此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界。二是学科前沿知识。授课教师当尽可能多视域、全方位地展示本学科最新研究动向的前沿知识,以避免研究生重复他人科研课题,为研究生创新性选题的确定提供思想引领。教师要介绍本学科有代表性的学派和学术观点的论争情况、本课程研究存在的薄弱环节和有待解决的课题,同时还要表达自己对相关问题的独特见解,从而引导研究生提出质疑并作出合理的判断。三是研究方法知识。研究方法是研究过程中采取和使用的工具、手段或程序,甚至包括研究的视角、问题的切入点等等。课程组教学过程中要指导研究生学习有关方法,主要包括:本课程一般方法论和特殊方法论及其更新、发展方向,与本课程有关的横向学科的方法,以及科学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应用方法等等。[15]科学的方法能使文科研究生实现知识增殖,教师讲授方法知识正是要实现文科研究生在研究方法上的从“师傅领进门”到“修行在个人”的过渡,从而提高创新能力。当然,课程教学中讲授研究方法知识,既可以以专题的形式展开,又可以随时融贯于其他教学内容之中。

其三,课程组的教学模式构成。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本是互动的过程,特定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往往能促进或阻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传统研究生教学中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文科研究生课程组教学当以研究性教学和参与性教学为主。研究性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协作、共同参与,并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系统性和连续性的教学模式,其特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以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解答的探究性,强调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的自主性,善于根据学生认知能力和兴趣调整教学进程与教学内容的灵活性,以及问题解决和课题研究的开放性。[16]参与性教学是旨在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以发展其主体性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对教学全过程进行认知、情感、行为方面的投入,这种投入既是学生个体知、情、行的全身心投入,也是学生与教师、同学、群体之间的交往活动,其特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促使学生主动进行自我建构的生成性,多个教学主体相互依存的合作性,弹性教学空间中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开放性,以及教学环节之间、参与性教学要素之间、教育过程与人才培养之间的整体性。[17]至于将研究性教学与参与性教学两种模式通贯交融的具体教学方式方法,主要有圆桌研讨式、小组报告式、师生角色互换式、学术沙龙式等等。总之,基于课程组教学的文科研究生研究性教学与参与性教学模式双重展开,可以实现从单一教师主体向多元教师主体的转变、从灌输式教学向研究性教学和参与式教学的转向、从知识传授与普及向知识创新与研究能力培养的转型。这样的课堂教学可以激发研究生的主体性、提高研究生教学资源的效能与效率,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为研究生创新实践提供平台。

[1]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辞典释义[EB/OL].[2015-08-10].http://www.chinadegrees.cn/xwyyjsjyxx/xwbl/cdsy/260621.shtml.

[2] 李怀祖.管理研究方法论[M].第2版.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10.

[3] 马希平.文科类研究生的学术创新空间的多元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2):67-72.

[4] 周光召.周光召论自主创新[J].科技管理研究,2005(10):3-4.

[5] 徐海燕.学术创新的内涵与思维工具的选择[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5(1):90-93.

[6] 张瑞涛,周强.真·新·范:研究生学术研究的三个基本维度[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98-102.

[7] 攀科学高峰 育创新人才——首届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导师笔谈会(之一)[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9(6):1-4.

[8] 张立文.和合哲学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7.

[9] 董泽芳,何青,张惠.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调查与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2):1-5.

[10] 吴瑞林,王建中.研究性教学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3):10-15.

[11] 陈晓琳.基于课程组的教学团队建设模式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1(7).

[12] 张梅,印勇.批判性思维:研究生开启科学创新之门的钥匙[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9):29-32.

[13] 侯志军,王正元,朱誉雅.研究生学术创新中的知识共享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3):57-61.

[14] 李秉德,李定仁.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13.

[15] 潘百齐.论优化文科研究生教学内容课程体系[J].江苏高教,2000(3):76-79.

[16] 刘亚敏,胡甲刚.研究性教学及其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实施[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10):4-7.

[17] 许建领.大学参与性教学——理论探讨与系统构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33-40.

责任编辑:赵 玲

Group Teaching and Cultivating Innovation Abi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of Social Sciences

ZHANG Ruitao, WANG Jianjun

(SchoolofMarxismStudies,ChinaUniversityofPetroleum,Qingdao,Shandong266580,China)

The academic innovation realized by graduate students of social sciences is based on their innovation ability. This innovation is not only pioneering achievements of new academic and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fields, but also innovations of new ideas, conclusions, technologies as well as novel materials. Group teaching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outes to cultivate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of social science. Firstly, group teaching favorites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and critical thinking from the aspect of idea. Secondly, group teaching facilitates the academic innovation through knowledge sharing of the graduate students of social science. Thirdly, group teaching will supply a practicing platform for the graduate students to fully demonstrate their innovation ability.

graduate students of social sciences;academic innovation;innovation ability

2015-09-10

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SDYC14068)

张瑞涛(1977—),男,山东肥城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教育哲学。

10.13216/j.cnki.upcjess.2016.02.0020

G643

A

1673-5595(2016)02-0108-05

猜你喜欢
文科研究生学术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中国博物馆(2019年2期)2019-12-07 05:40:44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商周刊(2019年2期)2019-02-20 01:14:22
豆文科作品
艺术家(2018年7期)2018-09-22 02:09:20
孙文科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教育与职业(2014年1期)2014-01-14 02:56:32
学术